在关税停战之前,特朗普逼中方交钱,英伟达也被收割,输家已定

发布时间:2025-08-14 18:02  浏览量:2

8月,一场关于关税与科技出口的风暴,再次让全球金融市场、供应链和企业决策者陷入新一轮的“高温”状态。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8月最新报告,上半年全球贸易总量同比下滑3.4%,大宗商品及高科技产品波动幅度创下近十年新高。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数据显示,8月上旬大豆期货一周波动区间超过13%,同期英伟达股价日内振幅罕见突破7%。中美之间的关税拉锯与科技出口新政,令全球投资人、跨国企业和主权基金都高度警惕。

此时,特朗普团队的多重“组合拳”正试图改变全球贸易和科技产业链的博弈格局,而“输家已定”的舆论暗流,也在各大财经媒体和智库分析中不断发酵。

8月12日,中美双方在瑞典会谈后发布联合声明,宣布自当天起90天内互征10%关税、暂停24%关税。表面上,这是一张“休战书”,但华尔街分析师和多家国际智库均警告,这份协议更像是危机的短暂“止血带”。美方代表反复强调,只有特朗普本人点头,协议才能生效,凸显美方内政压力与全球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

美国出口商和农产品交易员,最直接感受到了这种不确定性。8月13日,芝加哥大豆期货在短短16小时内出现剧烈波动。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数据显示,7-8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同比下降12.6%。

在消息发布当天,特朗普通过社交平台直接点名中国,要求将美国大豆订单“翻三倍”,宣称美国能提供“快速服务”。但据路透社、彭博社及多家期货公司分析师,市场对此反应趋于理性:订单喊话与实际执行之间横亘着关税、运费、船期和南美竞争的多重障碍。

9至10月,巴西、阿根廷已提前锁定对华船期,预计9月有800万吨、10月还有400万吨大豆运抵中国港口。南美提前锁单,几乎挤占了美国传统出口窗口。美国农户和港口即使有充足货源,也难以找到空档期装船。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约1.05亿吨,美国份额仅2213万吨。即使特朗普要求“三倍”增长,实际意味着美国需额外卖出6000万吨,现实条件根本无法承载。

投资人关注的,不只是订单数字,更是美中谈判的“底气”变化。90天关税缓冲期,既是喘息,也是悬念。农产品市场交易员普遍认为,缓冲期结束时,如果美豆订单未有明显增长,美国谈判立场将面临压力;而若订单激增,中方如何平衡与南美、美国的供应关系,也将考验其贸易策略的灵活性。

农产品战线尚未落定,科技出口领域的暗流却已涌动。8月中旬,特朗普在公开演讲和社交平台上再度发声,提出对英伟达、AMD等科技巨头的新要求:向中国出口特定AI芯片的收入中,必须拿出15%上交美国政府。这一“分成机制”,直接插手企业利润分配,被市场视为美国科技史上极为罕见的新举措。

相关政策针对的主要是经过降规、允许出口中国的AI芯片,如英伟达H20、AMD MI308。这些芯片性能明显低于原版,但依然能满足部分AI算力需求。以往美方对这类产品采取“有限许可”政策,允许出口但严控性能门槛。如今,除了许可外,企业还需额外上缴“保护费”,每块芯片需缴纳15%销售额。

据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团8月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这一分成机制将直接侵蚀企业利润率。英伟达、AMD等公司高层已表达强烈不满。二级市场反应迅速——英伟达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短暂跳水,日内跌幅一度接近6%,虽然随后逐步反弹,但分析师普遍担忧,利润空间被挤压将影响企业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表现。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机制如果落地,未来很可能向高端机床、EDA软件、新能源设备等更多高科技领域扩展,成为美方对外出口的“收费闸门”。这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让全球科技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

中国采购大豆的决策逻辑,向来以价格、运输、汇率等多维度综合考量为主。中国大豆采购依然坚持多元化策略。即便美国愿意“降价促销”,中方也不会为迎合美方政治动作而打乱既定进口节奏。与南美签订的长期采购协议不仅保障了国内供应稳定,也极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大豆市场的议价能力。

在芯片领域,面对美方新政,中国科技企业和官方加速推进自主研发。8月初,华为、中芯国际、寒武纪等多家芯片公司纷纷发布国产AI芯片的最新进展。业内专家指出,短期内部分AI算力仍需依赖美方降规芯片,但随着国产产品性能的提升和适配范围扩大,中国对美芯的依赖度正快速下降。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8月最新数据,上半年国产AI芯片市场份额比重提升至34.2%,同比增长近12个百分点。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已将采购重心转向国产芯片或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分摊供应链风险。

而在国际舆论场,美国的“15%分成”政策也引发了盟友与全球企业的担忧。欧盟多家芯片企业公开质疑美国“长臂管辖”做法,担心未来美方会在全球芯片贸易中推行类似“保护费”模式。日经新闻、德国商报等主流媒体认为,这一政策或将推动全球科技产业链加速向多极分化。

短期内,美方通过“关税+分成”组合拳在农产品与科技领域同时发力,意图在全球供应链和谈判桌上抢得主动,但多家权威智库的分析却指出,这种做法的不可控风险极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8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持续的贸易壁垒和科技出口限制,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分化进程加速,最终让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都面临产业转移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中国的应对策略日益成熟与理性。农产品层面,坚持“全球组合采购”,不被单一供应商绑架,维护国际信誉;科技领域,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升国产替代率,扶持本土生态。美方频繁施压反而加速了中方的自我修复与战略调整。

值得关注的是,中美双方在瑞典会谈中达成的90天“停战”协议,被多数国际机构视为“临时止损”,并未根本解决结构性矛盾。90天窗口期内,任何一个细节的变动——无论是美豆订单、芯片采购合同,还是新一轮政策调整,都可能成为左右谈判走向的变量。美国农民、芯片巨头、投资者、乃至特朗普团队本身,都无法彻底掌控这一复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