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修订版问世,新增498条注释更全面还原南京大屠杀史实
发布时间:2025-08-16 13:15 浏览量:2
8月15日下午,“我从不停止呐喊——拉贝与《拉贝日记》”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徐家汇书院举行。值此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拉贝日记》(修订版)译者刘海宁与钦文齐聚上海,围绕这部承载民族伤痛的历史巨著,展开了一场关于翻译、真相与人性的深度对话。
尘封六十载,图书出版让历史证言重见天日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大屠杀。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办事处经理的拉贝,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特殊身份在城内从事人道主义救援活动。在此期间,他将自己在南京城特别是难民安全区内所见所闻的日军暴行,以各种形式记载入“战时日记”(1937年9月19日—1938年2月26日) 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拉贝日记》。但是,这部在柏林尘封60年的珍贵史料,直至1997年中文版面世才重见天日。1997年,中文版《拉贝日记》以世界首版刊行,轰动全球,是当时“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活动伊始,两位译者回溯了与《拉贝日记》的初遇。1997年,供职于南京大学德语系的刘海宁和钦文与其他五位老师一起,受邀加入《拉贝日记》翻译组,承担起了这一翻译重任。
钦文坦言初译时深受震撼:“日记细节与大量历史档案高度吻合,每条史料都经严谨考据,其价值无可辩驳。”刘海宁则分享了在更丰富史料背景下重读拉贝的感悟:“翻译如同探索,越深入越理解拉贝文字的力量。”
翻译的抉择:在历史与情感间寻找平衡
翻译这部血泪之作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既还原拉贝冷静克制的笔触,又传递文字下汹涌的悲悯?刘海宁以南京人身份道出挣扎:“看到日记中熟悉的地名,情绪难以自持。但我们必须克制,以‘还历史以真相’为准则客观呈现。”钦文强调译者肩负的责任:“大家都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翻译,唯有对历史绝对忠诚,才能让译文成为可靠文献。”
刘海宁是《拉贝日记》全版本日记的译者、审校者,也是《拉贝日记》(青少版)的编译者,从1997年参与翻译《拉贝日记》至今,一直致力于拉贝及其日记的考据工作。“之所以要做修订,就是因为每一次重译都可以纳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历史血肉更加丰满。”刘海宁直言,“对日记中的南京地名进行精确考据,就是将日军暴行锚定于具体时空坐标,让人无可辩驳。”据了解,为了进行地名考据,刘海宁搜集了从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地图,并通过多重比对,确证了许多已经消失的地名。
刘海宁在现场举了一例以证明地名确证的重要性:“拉贝在日记中记录了日军士兵1937年12月19日在‘德国合众机械两合公司’犯下的暴行,该公司的地址在日记中被记录为‘Fu Kan’路6号。此前翻译组认为‘Fu Kan’很像‘福建’在南京方言中的发音,因而翻译成‘福建路6号’。后来通过查阅当年的《中央日报》,翻译组发现该公司的地址实际上是‘傅厚岗6号’,估计可能是因为报告此事的德国合众机械两合公司的职员王郁辉是南京人,他将‘傅厚岗’说得太快,被记录报告的麦卡伦误听为‘Fu Kan’”。
分享会特别聚焦《拉贝日记》中反复提及的“上海南市安全区”。刘海宁揭示,拉贝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的壮举,正源于上海由饶家驹神父创立的“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钦文补充道,淞沪会战后上海各界对南京的物资援助与舆论支持,彰显了危难时刻的人性光辉。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联结,成为两地同胞守望相助的永恒见证。
新增498条注释,《拉贝日记》修订版问世
自1997年首版至今,《拉贝日记》中文版已迭代多个版本。谈及经久不衰的价值,钦文指出:“持续出版本身证明,读者仍从中汲取力量。”刘海宁则强调其超越史料的意义:“它是对人性底线的叩问,是对和平的永恒召唤。”
据了解,此次《拉贝日记》(修订版)除了对日记中人名、地名、事件名称的考据,还增加了498条注释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历史脉络,更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同时,还新增了一则附录即《驻德联军管制委员会中国军事代表团证词》,是当年为拉贝争取非纳粹分子判决的重要证据。“这份文件是我去德国国家档案馆查阅的,我希望尽可能地了解拉贝,还原战争之外,拉贝作为父亲、丈夫与商人的平凡温情。”
在观众互动环节,读者们就历史记忆传承、翻译伦理等话题与译者展开深入探讨。现场有不少小读者,前排就座的一位中学老师提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切的问题:“在向青少年介绍《拉贝日记》这类沉重历史时,如何让他们既能了解历史真相,又不至于仅仅记住仇恨?”
两位译者对此深有共识:《拉贝日记》里最核心的要义,并非仇恨,而是“救助”。拉贝和他的国际友人们在极端黑暗的时刻,竭尽全力救助了数十万无辜生命。日记中当然记录着骇人听闻的暴行,这是无法回避的历史真相,我们必须让后代知晓。但拉贝和他的伙伴们所展现的,是在绝望中坚守人性光辉、超越国界实施人道救助的巨大勇气。正如刘海宁所言:“历史的记忆不容模糊,人性的底线必须坚守。”《拉贝日记》(修订版)正是以真相为基石,让跨越时空的呐喊继续叩击心灵,启迪对和平的珍视。
本次分享会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联合主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