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前妻甘薇杀入直播带货,诱惑性十足!

发布时间:2025-08-13 17:34  浏览量:2

作为贾跃亭的前妻,甘薇的一举一动也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网友发现,甘薇开始进入直带货行业了。

其实,在短视频时代,很多事情的走向都不意外。甘薇开始直播带货,就是那种“迟早会来”的选项。

她的直播间标题很轻松,护肤、聊天、上班搭子,打开方式也不是猛怼爆款的那种。但看数据,8月两场带货,场观几万人、销量一两百单,成交额一两万,肉眼可见的“还在试水”。橱窗就三款产品,主推一款258元的“甘薇专属”面膜,单品销量还过得去,但整体SKU太瘦,这在货盘卷到飞起的抖音上,竞争力确实有限。

让人疑惑的是,她的社会话题度和粉丝体量并不对等。账号粉丝十几万,男性粉丝偏多、年龄集中在31—40岁、新一线城市占比高,内容却常围绕亲子、护肤、生活日常。

说白了是“围观的人不少,愿意买的人不多”。吃瓜流量是借来的,不是你的;从“好奇”到“下单”,中间隔着信任、价格力、选品和服务的一整条链路。

从“人货场”的角度看,作为贾跃亭前妻,甘薇的“人”不缺话题,讲起过往也有记忆点——从“嫁给贾跃亭不后悔”到“回应7天还12亿”,再到离婚后送孩子见父亲,这些内容都能把热度抬起来。

但“货”这头不够丰满,“场”也没有形成稳定节奏:单场直播品不够多、价格锚点不明确、福利结构也不卷。平台看的是转化效率,你说得再动人,消费者还是要回到“一瓶面霜值不值”“这个面膜有没有备案”“售后靠不靠谱”。

这条路不是不能走,但很难走。参考一些“自带风波”出道的主播:森林北借“汪峰女友”话题开场,小红书冷启动不错;黄晓明前女友叶珂几场直播过千万,但同时遭遇抵制标签;韦雪靠情感话题做大美妆盘,热度与争议并行。

争议能带来一次性高峰,但也会带来价值观审查和品牌避险。更别提带货的硬门槛——从坑位费驱动的浮躁,到售后翻车的口碑黑洞,小杨哥、东北雨姐都踩过坑,教训摆在台面上:产品不过关,谁都撑不住长期主义。

为什么甘薇的粉丝没快速涨起来?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是“人设的清晰度”。

她既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也是曾经的制片人,既能聊婚育,也能聊职场;但在内容叙事里,最好有一个“主轴”:比如做“理性护肤+亲子生活”的生活方式号,或走“温和真诚的姐姐”路线。人设清晰,观众才知道为什么关注你、为什么在你这儿买,一次,一次又一次。

再看“货”。目前以面膜为主,价格段不低,想让陌生用户第一次掏钱,需要更有力的证据链:功效点要说得具体,成分、备案、质检报告齐活;最好把使用前后、肤质适配、对比同价位都拿出来讲。

单品之外,要尽快把SKU做成“金字塔”:底部是高复购低客单(卸妆、洁面、身体乳),中段是主力爆品(面膜、精华、面霜),顶部是形象款(联名或限定)。没有这个结构,仅靠“专属”标签很难撑住复购。

“场”的功夫更琐碎:短视频预热讲清楚核心卖点;直播节奏要有“固定福利点”“阶梯优惠”“抽检式试用”;把每场的复盘做成SOP,优化转化路径。还要学会借力——和垂类达人联播、借播,把专业背书补齐;用品牌授权与第三方口碑拉信任;把物流、售后、退换标准公开透明,干脆利落地处理问题单,这比花式讲故事更能留住人。

不可否认,带货行业现在有个残酷的现实:平台正在从“内容驱动”走向“供应链驱动+专业化”

过去你能靠情绪卖货,现在要靠系统卖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户价值”:少承诺、多交付;不画饼、先小样;不堆剧情、多做回访。就算是八卦话题,也不要让它成为买单的唯一理由,那样得到的只是一时“手滑”,不是长期“认购”。

对品牌方同样如此。名人直播是放大器,放大真实也放大瑕疵。与其指望一次爆发,不如把SLA、培训、素材、售后、分成和风控全链路拉齐。别把主播当流量阀门,要当“体验前台”:她讲什么、怎么讲、讲完能否兑现,全在你端的流程。否则“流量到了—体验掉线—舆情反噬—品牌避险”,四步走下来,谁都不好过。

对消费者,也想说句大实话:理性消费不是口号。明星或网红的推荐可以当参考,但最好做到三件事:看备案和评价,找等价替代,留意售后与发货时效。任何“立竿见影”的功效描述都要打问号;任何“只限今晚”的催促都要慢三秒。把钱花在对的需求上,不为流量买单,为自己的体验买单。

回到甘薇身上,她并不是个只有标签的人。她的内容里,有职业女性的韧性,也有母亲的细腻。这些都可以成为与用户建立“情感合约”的基石。

与其频繁回溯过往,不如把叙事慢慢迁移到“当下的确定性”:今天这款护肤为什么值得、这次开学怎么准备、这份工作如何兼顾家庭。把“被围观”变成“被需要”,把“话题人物”变成“有用的人”。直播间里真正能留下人的,从来不是声量,而是靠谱。

我们都处在一个被算法放大的世界里。热点像潮水,来得汹涌,也退得无声。无论是做主播还是做观众,最不容易却最重要的,是在喧嚣里守住一条朴素的原则:信任要一点点赚,口碑要一单单积。

愿每一个点开直播的夜晚,不只是为了看戏,更能带走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小东西;也愿每一个开播的人,少讲一点传奇,多交付一点踏实。这样,流量才不会是风,而是能慢慢发芽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