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刚满30就“安排后事”?这波操作,比长辈还会过日子!
发布时间:2025-08-16 14:06 浏览量:2
2025年,佛山95后小云刚过30岁生日,就把“身后事”理得明明白白——从24岁开始“生前整理”,如今连遗嘱初稿都写好了。三十岁就琢磨这个,是太焦虑,还是活得太会算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聊小云这事儿,得先说说“生前整理”的来头。这概念最早从日本传过来,叫“终活”,2012年还当选了日本年度流行语,意思就是趁身体利索,把人生终点的事儿提前安排好。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每四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在搞“终活”,跟找工作的“就活”、相亲的“婚活”并列,成了人生必做的三件“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旅日作家李长声七十多岁才开始“终活”,他说这事儿本质是“跟生死较劲”:“网上调侃‘人死了钱没花完’‘人没死钱花完了’,可谁也不知道自己哪天走,提前整理就是给自己留个底。”不过他也吐槽,日本现在“终活”都成了生意,有人卖“终活日记本”,封皮印着“2025-2034”,要是本子用完了人还在,还得再买一本,想想都觉得好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云的“整理瘾”,早从22岁就埋下了。那时候她迷上极简生活,家里东西少到能一眼望到头,就爱这种“握得住生活”的感觉。24岁听说“终活”,一下子被戳中:“不光现在活得爽,以后走了也别给爸妈添乱。”真正让她动真格的,是26岁爷爷的突然离世——就一天时间准备告别,全家人翻箱倒柜找爷爷的重要东西,跟大海捞针似的,急得直掉眼泪。后来她读《此生未完成》、看《我是遗物整理师》,书里剧里关于生死的实在话,让她更确定:这事儿不能等。
别以为小云是瞎折腾,她的“生前整理”可是有章法的“五步省心法”,每一步都透着“不麻烦人”的机灵:
定期扔家里的闲置,删手机里的废照片、旧文档,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入手。她给物品贴标签的招儿特实用:老照片盒写“扫描完就扔”,同学录标“拍张照存档”,旧衣服直接注上“捐小区回收箱”,用她的话说:“能塞手机里的,绝不让它占家里地方,省得以后家人看着一堆旧东西犯难。”
八百年不用的银行卡全注销,密码统一加密存好,还特意告诉爸妈怎么找;房产证、保单这些“硬货”,都放进书架第三层的蓝色文件夹,里面再夹张手写清单,家人急用时三分钟就能找到——这可比长辈把存折藏米缸、密码记在旧台历上靠谱多了。
微信里几年不说话的“僵尸好友”说删就删,她一点不觉得绝情:“时间就那么多,得留给半夜能打电话求助的真朋友,没必要跟‘点赞之交’耗着。”
列了个“想做清单”,想学潜水、想带爸妈去海边都写上去,更关键的是“清空收藏夹”——小红书存的旅游攻略,直接买机票出发;收藏的菜谱,周末就动手试做,用“已完成”代替“吃灰”,还定期划掉做完的事,“比光列计划痛快多了,没做完的愿望,留到身后就成遗憾了。”
她写了份遗嘱初稿,记着万一重病要不要插管、身后事想怎么办,和重要文件放一起。“话题是沉重点,但见过爷爷走后的慌乱就懂了,把话说清楚,是给家人最后的省心——总比他们拿不定主意,又愧疚又难过强。”
这届年轻人的生死观,跟长辈比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长辈一听“死”就皱眉,要么说“还早呢,想这么多干嘛”,重要东西藏哪儿只有自己知道;年轻人虽然也怕死亡,却敢大大方方聊,“提前安排不是晦气,是负责任”。就像老话说的“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现在手机电脑里存着那么多数据,不提前理清楚,真出点意外,家人连密码都找不到,才是真麻烦。
当然,也有人不买账。有人觉得“人生短短三万天,生前哪管身后事”,能浪一天是一天;还有囤积癖的朋友,就爱被满屋子的东西围着,觉得那是回忆和安全感。但韩国遗物整理师金玺别,14年见了1000个死亡现场,他说的话特别戳心:“人最后留下的不是钱和地位,是爱与被爱的记忆。”他还总结了“活明白的七条规矩”,比如“难开口的话就写下来”“别为别人活丢了自己”,每一条都在说:整理人生,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
小云从2017年就过极简生活,4双鞋搞定四季,一个登机箱装下一周旅行,还备了个“人生应急包”,证件、保单、遗嘱都在里面,贴好颜色标签告诉家人,急用时拎包就走。她说这不是跟死亡较劲,而是想把日子过踏实:“东西理清楚了,心里就没牵挂了,才能更投入地陪爸妈吃饭,跟朋友逛街,把当下的日子过热乎。”
其实“生前整理”哪是“安排后事”,分明是年轻人的“生活智慧”。提前把麻烦事理顺,不是为了“走得利落”,而是为了“活得尽兴”——知道自己要什么,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就算意外来了,也少点遗憾,多点踏实。这届30岁的95后,看似在做“身后准备”,实则是把人生的主动权握在手里,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毕竟,能把“以后的事”安排好,才能更安心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