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新画展”昨日在洛阳美术馆开幕

发布时间:2025-08-16 14:23  浏览量:3

8月15日上午,作为开幕活动,周京新画展艺术分享会在洛阳美术馆举办。邀请周京新为观众分享自己大学时期洛阳考察经历、创作体悟等,吸引了来自河南各地的众多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参加。

周京新画展8月12日开始在洛阳美术馆展出,展出周京新172幅作品,包含《苏州园林写生》《瑞士写生》《天池山寂鉴寺写生》《荷》《鱼-鹭》《艳惊》《游》《角色》等十六个系列的画作。作品从自然写生、花草游鱼、到京剧人物,涵盖多个创作主题,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周京新以凝练澄澈、书写纯粹的艺术语言,自成一格、独树一帜。从事美术创作多年,周京新追求经典、汲取精华,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在重构当下的同时不断突破自我,深入地挖掘物象的内在质感,精心演绎了空间关系,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艺术景观。其对传统与创新、现实和表现、美与时代等命题的探索与突破,真切地诠释了写意至上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于量,江苏省国画院专职画家郭善涛、郭清杰、王晨、马帅,芥墨艺术馆馆长葛高路,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邹青宸,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洛阳市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周清波,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国画写意工作室主任、洛阳市美协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关武军,郑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州市政协嵩山书画院执行院长曹向春、洛阳美术馆副馆长马悦等参加了分享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洛阳市美协主席、洛阳美术馆(洛阳画院)负责人张建京主持分享会。

分享会上,周京新首先谈到了自己在大学求学期间来洛阳考察的经历。他提到,比起儒雅的文人画和细致的线条,自己更喜欢壁画。在洛阳考察期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汉代的壁画,经常照着这些壁画一边画速写,一边感受传承的造型艺术。在他看来,正是这种造型的趣味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让自己不断吸收古代传统绘画中雄浑苍劲气质的精髓。

周京新表示,自己画画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题材,而是缺时间,因此常利用碎片时间追求事半功倍。同时,他还喜欢尝试不同题材的作品。从中外名家的作品,到现代设计、非洲木雕,他不排斥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总能从不同作品中获得启发。因此,他建议学画的年轻人多拓宽自己的创作范围,挖掘不同画种的相通之处。他说,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自己可能有偏差,等经历丰富起来,视野拓宽了,就发现自己能画的内容有很多。“当你感受到经典的光芒时,就说明你和它产生了衔接。”

周京新还向观众具体分享了自己在不同绘画题材上的创作感悟。在人物画上,他通过向京剧院的人请教,深入了解了戏曲人物用非现实造型表达的真实,创作出《角色》系列。他又通过询问参加过抗战的父亲和搜集老照片,创作了《战士》系列。他追求“一笔上去,和表达的人物特征相吻合”,让每一个人物都符合时代。

在山水画上,周京新提到“没有单一的景,只有单一的语言”。他认为,艺术灵感往往持续时间并不长,有了感觉就要挪开位置找感觉。写生就是为了创作,临摹也是为了创作。“我们要学会将看到的和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画鱼上,周京新喜欢想象鱼鳞、鱼鳍的质感,喜欢画鱼与画人的互通性。他会想象这条鱼是什么个性,是什么关系,将其编成故事。“哪怕是一排看似一样的鱼画在一起,也要追求每一条鱼要有所不同。”太不同会乱,太相同又会呆,周京新不断寻找其中的平衡,感受着这一意象的其乐无穷。

正如周京新所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绘画创作的落脚点都是自己,最终表达的也还是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一系列生动而不失思想性的故事分享,观众们了解了周京新兼具宽度与深度的艺术创作理念、不懈创作的艺术热情,既有对自然的洞察,又有对历史的敬意。周京新的艺术生涯让观众认识到,艺术创作离不开行千里路的执着,也离不开发现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体悟,就总能收获灵感。

周京新还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专业的知识分享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大家受益匪浅。

周京新向洛阳美术馆捐赠了作品《2023游》,张建京为其颁发了洛阳美术馆收藏证书。

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观众可免费参观。

(来源:大河美术报)

艺术家简介

周京新,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名誉院长、艺委会主任,南京艺术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美术创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画作品《水浒组画》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扬州八怪》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西游记组画》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战洪图》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羽琳琅》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