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娅:一场与《人民教育》31年的精神对话 | 创刊75周年特辑

发布时间:2025-08-16 14:31  浏览量:2

民小编说

从师范毕业初遇,12本杂志坚定素质教育志向;到校长任内课程改革实践,多篇文章获刊载支持;再到人大代表履职,三十余条建议得到广泛传。31年相伴同行,一起来看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与《人民教育》的故事——

人物简介

刘希娅,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长期致力于学校管理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著有《希娅分享》《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等书。

我很喜欢《人民教育》,它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又积极为教育改革发声,为教师成长服务,也引领、记录着我教育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

如一束光,引领我恋上素质教育求索之路。31年前,刚从师范毕业来到偏远地区幼儿园工作两年,我接到一个演讲比赛的任务,直到比赛三天前我还不知从何说起。当我忐忑不安地来到镇教办参加选手抽签时,看到报刊区摆着一摞《人民教育》,我征得工作人员同意,带回去12本连夜读了三遍。我读到了当时基础教育的困境和期待,也明白了我此生从教的使命和责任,引领我下定决心,终身追随素质教育。于是,我一气呵成完成了演讲稿,没有修改,没有记背就获得了一等奖。自此,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从事语文教学还是数学教学,或者成为学校管理者,《人民教育》始终伴我左右,构成了我致力于儿童立场的素质教育实践志向与动力。

如师如友,激励我越过课程改革的崇山峻岭。2004年1月,我担任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其间,我在思考中逐渐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和“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执着于“天天快乐,健康飞翔”的办学追求,不辜负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培养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好”学生。通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为学生学习视角的“小梅花课程”,大胆尝试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改革。20年多来,无数质疑声、反对者接踵而至,争议之后的共识也越来越多,我和老师们坚定地将“孩子们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积极向《人民教育》持续投稿,《六年影响一生—重庆市谢家湾小学办学理念解读》《学校发展要走“文化育人”的大道》《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需要“整体视野”》《“小梅花课程”:让每个孩子的优势得到发展》等文章先后得到了《人民教育》的刊载支持,激励着我们既回归教育常识、坚守教育规律,又勇立潮头、创新突破。

当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颁布后,谢家湾学校总结了20多年来在课程领域的探索成果,在《人民教育》上刊发了《办一所没有铃声的学校—学习方式变革视角下的中小学办学活力激发》《变革学习方式 构建学校高质量育人生态》《弘扬教育家精神 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等文章,以不同形式为新一轮国家课程方案、教育部有关文件提供了佐证和研究案例。

鲜明的媒体担当,拓展我人大代表的履职平台。作为一名来自基础教育领域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我先后提出了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116条建议,《人民教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我深入探讨基础教育发展的痛点难点,通过杂志或其公众号精心编发了我的30余条两会建议,以及全国两会“代表通道”发言、两会专题访谈等内容。

31年与《人民教育》的精神对话是中国教育人代际传承的相遇相知,也是不同时代的教育理想与实践的共鸣与回响。

纪念《人民教育》创刊75周年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11期

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