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窑》第七十一回:传承戏曲续辉煌
发布时间:2025-08-16 10:47 浏览量:2
(“家和窑” 的戏台上刚搭好新幔子,上面绣着陶歌刻的 “传心纹”。李秀英正教几个小姑娘练身段,最小的丫头总把 “云手” 做成拉坯的样子,惹得众人笑。)
“像这样,” 李秀英捏着丫头的手腕轻转,“就像你们烧瓷时转坯,要柔里带劲。” 她水袖一扬,幔子上的云纹跟着动,倒像把窑里的烟化成了戏里的云。
高明搬来排好的“戏文瓷” 当布景,瓷上的 “赵五娘” 在晨光里泛着柔光。“旦角说杭州演出后,各地戏班都想来学,” 他往瓷瓶里插了支野菊,“咱得把《传心记》教扎实。”
陶歌抱着新刻的脸谱坯进来,坯上的红脸膛还带着刀痕。“爹,我把窑工号子编进唱词里了,” 他敲着坯台唱,“拉坯要稳,唱戏要真 —— 这样新人好记。”
(日头爬到戏台顶时,小陈媳妇带着温州姑娘们来。姑娘们捧着新绣的戏服,针脚里还掺着金缮线。“俺们学绣戏衣,” 她红着脸,“也能帮着搭戏台。”)
周铁嘴提着个木箱来,里面是各地送来的戏本子。“苏州旦角把咱的戏改成了连台本,” 他翻着本子,“说要让《传心记》像窑火似的,烧遍南北。”
最小的丫头突然踩错了台步,慌得直攥衣角。李秀英往她手里塞了块窑土:“捏着这个唱,就像在自家窑边,不怕。” 丫头捏着土开唱,声音果然稳了。
(午后排“逃难” 那场戏时,陶歌突然搬来老窑砖当道具。“这是从温州老窑拆的,” 他摸着砖上的烟痕,“能让新人想起当年的难,戏才唱得真。”)
高明往砖缝里插了支干松针—— 是当年逃难时藏的。“你娘当年唱这场,” 他望着李秀英,“水袖上的泥都没擦,台下人却哭成一片。”
刘基带着位老戏师来,戏师捧着本《梨园谱》,上面记着各地唱腔。“我把瓯越调子都编进去了,” 他指着谱子,“新戏得有老根,才立得住。”
(傍晚收拾戏台时,小姑娘们哼着新学的唱段,陶歌在旁敲陶片琴伴奏。最小的丫头突然指着瓷布景笑:“‘赵五娘’的眼睛在动!”)
众人一看,原来夕阳从瓷瓶的纹理透过来,在“赵五娘” 脸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真的眨了眼。李秀英往高明手里塞了块温热的窑土:“你看,戏活了。”
高明望着戏台,幔子上的“传心纹” 在暮色里泛着淡金。远处传来秦淮河的晚唱,混着姑娘们的练嗓声,像把戏曲的根,深深扎进了这方天地。
“明天教她们烧‘戏衣瓷’,” 他突然说,“让戏和瓷,像咱两口子似的,一辈子不分开。” 李秀英笑着点头,指尖蹭过他手上的老茧 —— 那上面,还沾着当年教她刻花时的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