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故事|拿下全国大奖的90后作家,和一个给流浪猫编制的小区

发布时间:2025-08-16 14:18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方涛 实习生 王雪涵

8月15日,一场特殊的“社区犬类文明日”活动在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举行,活动集中展示了辖区内海天社区“四方共建”文明养宠社区自治模式。因为居民、宠物、流浪动物在社区内和谐共治,“海天模式”已被作为全国典范。这一模式因何而生?背后有一个特殊的母女故事。

女儿慈琪,是一位90后作家,不久前揭晓的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她的作品《外婆变成了麻猫》位列其中。

这个与猫有关的故事,带小朋友认识到了遗忘与衰老的存在,以及爱与陪伴的力量。故事中,深陷阿尔茨海默症困扰的外婆,每次发脾气都会变成麻猫。随着病情的加剧,变成麻猫的外婆离家出走了,于是外孙女一朵跟随麻猫踏上了一段历险之旅。

26岁,作品登上人教版语文教科书;33岁,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每一次讲座都让小听众意犹未尽——慈琪,这个和孩子同频的儿童文学作家,更是一个与猫有着不解之缘的创作者。

不久前,慈琪去宁波做了一个面向孩子的分享会,在天一阁见到了憨态可掬、酷似猫科动物的护书石兽。

她抱住长着青苔的护书兽合了张影。

猫和书自古是文人的好朋友。

【一 书】

慈琪的童年,在不停的搬家和转学中度过。小小的她,记不太清故乡,印象深刻的,往往是那些和人相关的故事。

上小学时,慈琪转过六次学。“五年级下学期就转了两次。”她掰着手指头,捋顺了这段复杂而动荡的经历。

频繁的转校让慈琪几乎没有机会交到朋友,但她并不觉得孤独,书是最好的朋友。从小,忙得和陀螺一样的妈妈发现,教会女儿拼音后,只要塞给她一本带拼音的童话书,立刻就能安静下来。

慈琪坦言,儿时的她,常常不知道怎么和小伙伴相处。

“一个同学邀请我去她家,我一眼看到她家书架上有一本精装版的图书,是类似《一千零一夜》的民间故事。我就看了起来。同学很不高兴了——她觉得请我来是一起跳皮筋、玩游戏的,为什么要看书?”慈琪笑道。

随着妈妈的工作调动,五年级后,慈琪一家搬到了温州。温州书城也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

小慈琪在合照时还在看书

慈琪至今清楚记得自己对写作产生兴趣的时间——13岁零10个月。那天,她在书城里看到了一个名叫赵荔的小姑娘写的书。“她那个时候比我小一岁,已经写了第三本书了。她和我经历差不多,到处搬家,写的都是校园故事。”

原来小孩儿也能写书!

回家路上,慈琪告诉爸爸:自己要写一本书。爸爸丝毫没有惊讶,说,你先写出来再说吧。

如今想来,慈琪很庆幸父母对自己一贯的支持,“我的很多爱好都没有坚持下去,画画、钢琴、跳舞……但只要我想去做,他们都不反对。”写作最后成了一个例外。

两个月,慈琪写了一部15万字的童话,最后完成的日子是十四岁生日,一口气写了9000多字。那天,许多细节慈琪已经模糊,只记得爸爸妈妈一整天都没有打扰她,他们知道,女儿正在完成一项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事。

这部名为《漫画世界传奇》的童话,受《哆啦A梦》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影响颇深,但缺点也不少,仅过了两年,这部作品就成为慈琪心中的“黑历史”,她不能止步于此。而看到女儿的天赋后,爸爸有意带她拜访一些专业人士。这其中,儿童文学作家周锐等都给了慈琪许多指点和建议。

“我爸妈对我是‘又放养又放心’,过年的压岁钱全部由我支配。当然,除了买书之外我也不会乱花。”慈琪回忆道,自己每天在学校门口的报刊亭或小书店买一本书或杂志,当天看完,如此往复,初中三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到了高中,慈琪就用午休时间写作,沉醉其中。即使到了最忙碌的高三,每天刷完题后,妈妈也允许慈琪花半小时写点什么,那是慈琪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慈琪考上了广州的中山大学。

和所有令人意想不到又充满奇遇的童话一样,慈琪没有想到,陌生而遥远校园里,一群流浪猫将在未来影响到她和家人的生活。

【二 猫】

慈琪从小就想养猫。

念小学的时候,她从车子底下抱了一只小奶猫回家。妈妈看着一人一猫很无奈,小猫小狗都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照顾,爸爸妈妈太忙了,而慈琪还在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如何能对一个生命负责?

“这么小的猫,肯定有妈妈呀,你怎么把人家孩子带回来了?”这么一说,慈琪又把小猫给猫妈妈送了回去。

看到慈琪很喜欢小动物,作为补偿,妈妈给她带来了一对鹦鹉。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我养了鹦鹉,养了兔子,养了蚕,养了松鼠,养了蜗牛。”

《外婆变成了麻猫》插画

在《外婆变成了麻猫》中,历险中的一朵还遇见了其他小朋友,和他们的鹦鹉奶奶、兔子外公、老牛爷爷。除了牛,故事中出现的动物都是慈琪养过的。

慈琪补充:“在安徽老家的时候,家里养着牛。”

动物,是慈琪重要的朋友。

2006年6月5日,中考前一周,正好是世界环境日,她在家看了一整天的动物纪录片,边看边哭。那是她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很多动物活得非常艰难。从那时起,关怀与救助动物的种子,就在她心底埋下了。

童话作品中的“主人公”,外婆变成的那只麻猫,原型就是慈琪救助的。

麻猫是,又叫雀猫,是中华田园猫的一种,身上没有明显的条纹,在两广一带分布较为广泛。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慈琪,注意到了在宿舍楼流浪的一只黑灰色麻猫。

刚到家“壁挂”时期的麻猫母子

无处安身的猫妈妈叼着它的一窝小猫,辗转于各个角落,想找一处合适的住所养孩子,却都住不长久,孩子们也在不断搬家的过程中接连夭折。有一天,慈琪听到阳台有动静,原来是猫妈妈叼着孩子进了她的宿舍,她假装屋里没人,等猫妈妈出去觅食了,她就把猫粮和水放到阳台再关上门。就这样,猫妈妈终于放心地在无人打扰的阳台住了下来。

毕业后,放心不下的慈琪,把猫妈妈和它还留在身边的一个孩子接回了家。“刚到杭州的时候,母子俩吓坏了,紧紧贴在一起,在我的书架上‘挂’了两个星期。”

现在呢?

慈琪亮出麻猫母子的近照,两只猫毛色光亮、肚皮圆滚滚的,小的那只依然习惯依偎着妈妈,很像《外婆变成了麻猫》的封面图——变成了麻猫、心智像个孩子一样的外婆依偎着她疼爱的外孙女。

麻猫的童话来自于慈琪的亲身经历:“我的外婆这些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家人们也从困惑、焦虑到明白发生了什么。我们想方设法去理解她的需求,减轻她的痛苦。这是很多家庭里普遍存在的问题,成年人需要花一段时间摸索学习怎样照顾患病的老人,且有时难以和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慈琪开始了创作,她想用孩子们能接受的童话故事,来讲述这些看上去沉重的话题:当患病的长辈变成小动物,我们应该如何去照顾和相处。

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减少了很多困惑与心理负担,让孩子自然地进入到这个“老去”的话题。

【三 动物居委会】

慈琪和父母的家安在杭州钱塘区海天城小区,这个离杭州诸多大学不远的社区,有一群特殊的居民。

8月的一天,我们跟着志愿者走进小区一间不起眼的沿街商铺,“居住者”热情迎上来,围在我们腿边。这里住着一群猫,一群流浪猫。

安置点内部 本报记者摄

门口挂着“海天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以下简称“动文会”)的招牌,这里是社区给流浪猫设置的临时安置点,一个小家。

“动文会”的创始人之一正是慈琪的妈妈。在杭高校任教期间,她做过校园流浪猫救助,“动文会”是她和社区一起打造的自治样本。

海天社区租户多,流动量大,时不时会有宠物猫走丢,还有一些因主人搬离等原因,被动地成为了流浪猫。在小区“野蛮生长”的猫猫一进入发情期,叫声让业主不堪其扰。接到大量投诉后,物业尝试过各种手段,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来找慈琪妈妈商量——她是较早关注到流浪猫问题的业主。

“驱赶不能解决问题,有的猫走了还能回来,新的流浪猫也会进入小区。”慈琪妈妈认为,小区存在定量的流浪猫是合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共处,“绿化面积决定了社区对流浪动物的承载能力,当流浪猫数量达到饱和,它们会驱赶新的同类进入。”她建议用科学的方法实现人猫的和平共处。

2021年,在热心业主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在政府部门备案的“社区动物文明建设协会”,在海天社区成立了。“动文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流浪动物救助,二是文明养宠。

海天社区有一份《居民动物文明建设公约》,家有宠物的新居民一住进社区,就会加入一个“毛孩群”,在里面交流、登记,办理宠物的“居民身份证”。“动物也是社区的居民。”凭着这张身份证,居民可以享受宠物走失寻找、上门照顾、团购、医疗优惠等服务。

流浪猫的安置点原先是个垃圾站,现在收拾得干净宽敞,还划分出四个区域。

一进门有“喵星人”夹道欢迎的是“活动区”,较为健康、没有流浪经验的猫主要在这里活动。一只大病初愈的奶牛猫想趁我们开门的功夫冲出去,志愿者一把把它捞了回来。

活动区旁边的小隔间是“重症病房”,一只双目失明的猫咪安静地趴在纸箱上,“它叫铁蛋,我们希望它能够活下去。”

沿着活动区的走廊来到深处,是轻症小猫的观察、隔离区,病好了就解除隔离。

隔离区外侧,面向小区花园的墙角,凿开了一个洞,30厘米高、20厘米宽,一只大肥猫进出,绰绰有余,这是24小时开放的猫门,边上放着充足的猫粮和水,构成放归流浪猫的过渡区。

猫门内,有水有粮 本报记者摄

“很多抓来绝育的猫都患有重病,一治就是几个月,等休养好放回去,旧领地已经没有了。它们需要一个过渡的地方,既能出去适应外面的环境,如果害怕还可以躲回来,这样等它们慢慢探索出一片安全的新领地,和别猫和谐相处,就真正回归了。”

这是按照TNR理念实施的“诱捕—绝育—放归流浪猫”流程:流浪猫从哪里来回就哪里去,控制数量,也能保证社区居住环境。

这扇猫门已经开了整一年,期间被很多媒体关注、报道。

它的背后,是这几年通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后,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海天模式”。

【四 冒险】

一个关注人与流浪猫共治的教授妈妈,一位以猫为主角写了童话故事获大奖的女儿。

怎么看,两者之间都有着奇妙的链接。

2015年,上大学的慈琪养了第一只猫,实现了儿时的愿望,那是一只体弱的英短蓝猫,“可是放假结束,我就没办法带回学校去了。”

猫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被妈妈“扣”了下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养了猫之后,就看不得流浪猫”。

在女儿的影响下,慈琪妈妈就这样开始关注流浪猫问题。

如今慈琪家有5只猫,除了从广州带回来的麻猫母子,“原住民”蓝猫外,还有两只“九死一生”的流浪猫。一只失去了两条前腿,康复后,能像袋鼠一样站着了;还有一只因为车祸导致瘫痪,手术后只能拖着腿在家里爬,照顾了半年后,可以轻松跳上冰箱。

失去前肢的小黑

从家里越来越多的小猫,到整个社区的流浪猫,再到成为全国示范的“海天模式”,妈妈指指慈琪,“罪魁祸首”。慈琪笑了。

和狗相比,猫经常被认为是“不羁”的。父母的性格、对自己的教育,在慈琪看来,也是“离经叛道”。

他们原本都在教育系统工作,爸爸教数学,妈妈教英语,在家乡的小县城,过得舒适稳定。但探索欲和持续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坚持离开了“舒适区”。

初三那年,慈琪因为迷恋看课外书,导致成绩直线下滑,150分的自然科学卷,只拿到40分。

父母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初三的慈琪带回家自习。学校觉得不可思议——孩子在校都没能提高成绩,回家岂不是更糟?

可慈琪的父母坚持认为,女儿智力没问题,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完全可以自学。

底气,或许就来源于两人对孩子的完全信任和慈琪妈妈自己读书时的自学经验。

“压力超过承受范围的话,她也不可能学好。”回家后的慈琪先是被要求充分休息,然后和妈妈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刷试卷真题。

一年后,她以全校第八的成绩进入了温州中学。

高三那年,慈琪再次回到家里,她也依旧没有辜负期待,以一本线上的成绩顺利通过了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自主招生。

在自主招生的面试中,老师问她:中文系并非培养作家的地方,如果四年后发现自己成不了作家怎么办?慈琪回答:我还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或许,正是这个答案让考官看到了她具有开阔的视野而非局限的思维。她被录取了。

“很幸运,我们一家人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猫的陪伴下写作、生活,慈琪相信,对于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而言,保持一颗永久的童心和求知欲,也许比阅读和写作技巧更重要,而自己人生中一次次的探索和冒险,与家庭的鼓励,始终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

慈琪与麻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