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侵华足足14年,而进攻“印度”仅一次就败兵而逃
发布时间:2025-08-16 15:47 浏览量:1
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日军作战序列时,这个疑问显得尤为刺眼。
相较于中国战场十四年的胶着,日军在印度东北角的英帕尔地区,仅一次大规模攻势便彻底崩溃,甚至让幸存者终生畏惧那片土地。
时间拨回1944年初,轴心国在全球战场节节败退。
轴心国: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
为扭转颓势,日本大本营在德国催促下,将目光投向英属印度。
时任缅甸方面军司令的牟田口廉也中将,因前期在缅甸对英作战的局部得利而极度膨胀。
他坚信只需三周,便能以一场"闪电战"夺取印度东北重镇英帕尔,从而切断至关重要的中印补给线。
牟田口集结重兵约十万(含辅助人员),其作战计划的核心却埋下致命隐患:
他轻率决定征用大批牛、羊、大象驮运军需,甚至宣称"牲畜既是运输队,也是移动粮仓"。
当参谋人员忧心忡忡地指出英帕尔周边山高林密、道路稀烂、雨季将至时,牟田口傲慢地驳回了所有异议。
1944年3月,日军兵分三路,驱赶着牲畜群,踏入印缅边境的钦敦江与那加山脉。
现实迅速击碎了幻想。
遮天蔽日的原始丛林吞噬了队伍,所谓的"兽力运输"沦为灾难——牲畜在炮火与险途中大量惊逃死亡,负重能力远逊于车辆。
更致命的是,牟田口为求速度严令轻装,官兵仅携二十日口粮。
英国第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元帅早已洞察日军软肋。
他指挥印英联军实施"焦土"与弹性防御:
主动后撤时销毁物资,依托复杂地形构筑据点,同时派出精锐远程渗透部队("钦迪特"突击队)深入敌后,专事破坏交通线与补给纵队。
日军前锋尚未接敌,后勤血管已被切断。
五月初,暴雨倾盆而至,将丛林化作无边泥潭。
日军主力被困于烂泥与洪水之中,口粮耗尽。
官兵被迫觅食野果、芭蕉芯、蜥蜴甚至皮带,饥饿浮肿者比比皆是。
更恐怖的是,恶劣环境引爆了霍乱、痢疾、疟疾等烈性传染病,药品却因补给断绝而告罄。
病员挤满临时窝棚,污秽横流,死亡成为日常。
第15师团一名军医在日记中绝望写道:"医院即坟场,每日收尸数十......无药可医,只能看着他们抽搐死去。"
此时,蓄力已久的英印联军在坦克与空中支援下发起全线反击。
饿殍遍野、疫病缠身的日军已丧失有组织抵抗能力。
据日军第31师团战史载:"士兵衰弱到无法举起步枪,遭遇敌军坦克时,只能蹒跚爬行或坐以待毙。"
1944年7月,东京大本营终于下令撤退。
此时,出征的十万之众仅剩约三万形容枯槁的幸存者挣扎回缅甸。
日本防卫厅战史承认:战役总损失超过七万人,其中战斗减员不足三成,超过五万人死于饥饿、疾病及撤退途中的非战斗减员。
英帕尔战场成为不折不扣的"白骨街道"。
此役被盟军统帅蒙巴顿称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其惨痛教训深刻影响了日军决策。
直至战争结束,日本陆军再未对印度次大陆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
对于亲历者,英帕尔是永恒的恐怖记忆。
许多老兵回忆录提到,仅听到"英帕尔"三字,便会引发生理性战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