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抬棺西征!64岁老人自筹粮饷,收复166万平方公里新疆!
发布时间:2025-08-16 15:59 浏览量:1
1864年,清廷风雨飘摇,新疆烽火遍地。吐鲁番、喀什噶尔、和田,割据势力如野草般滋生。
1865年喀什地方势力为求自保,竟引狼入室,请来浩罕国枭雄“中亚屠夫”之称的阿古柏入侵新疆。
这头“狼”却露出了獠牙,凭借铁骑火器,短短数年横扫天山南北,先后攻占喀什噶尔、库车等地。
1867年年底,阿古柏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自称“巴达乌勒汗”,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反动统治。
至1871年,除少数地区外,新疆几乎全境沦陷!更令人心寒的是,英、俄两大帝国在幕后推波助澜,甚至在国际上公然承认阿古柏伪政权。166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被生生撕裂。
1875年,面对新疆危局,朝堂上爆发激烈争论。李鸿章认为:“新疆乃不毛之地,每年耗费数百万饷银,舍弃也不足惜,应全力防范东洋之患”。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拍案而起:“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为聚宝之盆!失新疆则蒙古不保,失蒙古则京师危殆!166万平方公里,坐之家中,国土送人,心之大矣!”
有了左宗棠振臂一呼,“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出现了形势逆转,湖南巡抚王文韶、山东巡抚丁宝桢、军机大臣文祥纷纷发言支持左宗棠。
在左宗棠力主下,“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最终获得清廷支持。但军费预算高达1000万两,朝廷仅拨付200万两,各省勉强凑齐300万两。
面对巨额缺口,64岁的左宗棠创造性地提出当时罕见的“寅吃卯粮”之策——贷款打仗!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向外资银行借款1375万两,再向华商筹措846万两,最终筹得5100万两军费。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今酒泉)誓师西征。为表决心,他特意命人打造一口黑漆棺材随军同行。
这支由六万湖湘子弟组成的西征军,带着德国制造的克虏伯大炮和后膛枪,开始了史诗般的征程。
路线从甘肃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捣新疆,主攻乌鲁木齐。左宗棠制定了“缓进速战、先北后南”的战略。
他先花一年时间在肃州囤积粮草,建立完善的补给线。每收复一地,立即设立转运站,骆驼队昼夜不息运送物资。
1876年8月,西征军首战古牧地(今米泉)。刘锦棠率军佯攻大道,深夜却突袭小道,黎明攻破城门,六日内连克乌鲁木齐。
玛纳斯之战尤为惨烈,清军与叛军展开巷战,历时两月方攻克,六位总兵血洒疆场。
1877年4月,清军分三路进军南疆。在达坂城战役中,左宗棠下令释放俘虏的维吾尔民众,“给衣粮,遣归原部”,这些民众后来成为清军向导。
当清军攻至吐鲁番时,阿古柏在库尔勒暴毙(一说服毒自杀),残部溃散,左宗棠乘胜追击,收复喀什、伊犁,其政权土崩瓦解。
至1878年1月,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光复。英国史学家包罗杰感叹:这是“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所曾取得的最光辉的成就”!
然而,伊犁仍在沙俄虎口之中!沙俄背弃“代管”承诺,拒不归还。
更令人愤慨的是,清廷派出的谈判代表昏庸无能,竟拟将伊犁拱手相让!
消息传来,左宗棠怒发冲冠:“此约断不可行!若俄人狡赖,便打将回去!”
1880年,68岁的左宗棠亲率大军进驻哈密,摆出不惜一战的姿态。他给朝廷上书:“武事不竟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兹一矢未闻加遗,乃遽议捐弃要地...目前之患既然,异日之忧何极!”
在军事压力下,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与俄国签订《改订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流域,但仍损失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左宗棠得知后痛心道:“伊犁仅得一块荒土...言之腐心!”
1884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新疆省。左宗棠在西北广植“左公柳”,推广屯田,修复坎儿井,为边疆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1885年,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临终前仍心系西北。他收复的166万平方公里土地,占今日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正如他所预言:“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如今,当我们展开中国地图,看到那广袤的新疆时,不应忘却14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人抬棺出征,以非凡的勇气为我们守护了这片壮丽河山!
郑重声明:素材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