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财报:康师傅饮料涨5毛少卖7亿:消费者小气,还是品牌飘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16:52 浏览量:1
一个大众关心、但企业可能不想听的观点:康师傅是在透支国民情怀,还是在逼消费者转身?
8月15日,康师傅交出了一份“有点尴尬”的中期成绩单——饮料涨价5毛后,销量直接少卖了7个亿。
2025年上半年,康师傅控股总收入400.92亿元,同比下滑2.7%。饮品业务收入263.59亿元,同比下滑2.6%,比去年少卖7.06亿元。
管理层还很坦白:今年一季度1L装饮品涨价后,销量受影响,但不打算降回去;未来500ml装也会从3块往3块5靠拢。
说人话就是——销量掉了,但我不降价,甚至还要继续涨。
听着是不是有点熟悉?这套逻辑,很多老牌品牌都用过:销量掉就掉了,利润得先保住。
先别急着骂,我们拆开来看康师傅这步棋。
康师傅饮料曾经是国民级存在,冰红茶、绿茶、茉莉蜜茶,几乎是90后、00后的青春标配。你上学时,3块钱一瓶500ml冰红茶,冰柜里永远躺着它和统一冰红茶,打球、赶作业、补课路上全靠它续命。
而1L装那种大瓶,更是夏天宿舍“穷快乐”的神器,3块5一大瓶,几个人轮着喝,冰冰凉凉。
现在不同了。
1L装涨到4块、4块5,500ml也要从3块变3块半。别小看这5毛钱——它是直接能劝退很多日常消费的“心理阈值”。中国消费者的习惯是:饮料钱得是随手掏的,不用犹豫的,一旦得犹豫,就容易转身去找替代品。
为什么康师傅敢这么硬?
一是原材料、人工、运输成本确实涨了,企业要利润。糖、PET瓶、纸箱都比几年前贵。
二是康师傅在茶饮料领域有一定品牌护城河,很多人喝习惯了,觉得换别的没意思。
三是它可能想学可口可乐、百事那套逻辑——高价稳住利润,即使销量掉一些,总利润还是划算的。
问题是,中国市场的饮料竞争,跟欧美完全不一样。
可口可乐在北美市场涨价,大家骂两句还是得买,因为选择没那么多。但中国饮料货架上,冰红茶的替代品多到爆:元气森林、农夫山泉、东鹏、冰峰,还有各种地方小品牌、网红饮品,甚至奶茶店。
消费者的忠诚度,早就没你想的那么铁了。
这次少卖7个亿,其实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信号:
“不是我喝不起,是我觉得不值。”
更狠的是,失去的销量未必能回来。饮料这种快消品,很多时候买谁不是买,口味差一点也能接受,价格差0.5元立刻影响决策。
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会用更短的时间换掉一个品牌——今天被元气森林的0糖吸引,明天被喜茶联名包装吸引,你康师傅的情怀故事,对他们来说没多大杀伤力。
我甚至觉得,康师傅这是在透支“国民饮料”的情怀。
当年的红茶广告、运动场景、青春符号,确实让一代人心里有滤镜。但情怀是一次性的,不是无限提款机。
一旦消费者觉得你“不讲武德”,情怀就会反噬——“小时候你3块钱,现在你3块半,我长大了收入多了,可我不想被收智商税。”
还有一个被很多企业忽视的心理点:涨价后,如果包装、口味、体验都没升级,消费者会更敏感。康师傅冰红茶的配方,十几年没什么变化,甚至很多人觉得“没以前好喝了”,这时候你还涨价,就很容易让人心里失衡。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起方便面那一出。
当年康师傅方便面也涨价,从2.5涨到3块多,一开始销量掉得厉害,后来被今麦郎、统一和一堆小品牌抢市场份额。虽然康师傅方便面现在还能赚钱,但它在很多人心中早就不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了。
饮料会不会重蹈覆辙?我觉得可能性很大。
尤其是现在年轻人饮料选择更多元,低糖、功能性饮料、气泡水、鲜果茶……康师傅如果还按传统茶饮那套思路,不仅留不住年轻人,还会失去年长消费者的日常购买习惯。
当然,站在企业的角度,它可能觉得这是必走之路:
销量掉没关系,毛利得先稳住。
毕竟康师傅饮料业务体量太大,原材料涨价挤压利润,如果不提价,利润表会很难看。而且,涨价后能留下来的,都是更愿意掏钱的高粘性用户,这部分人贡献的利润更高。
但这套逻辑有一个前提:你的品牌竞争力得强到消费者没得选。
问题是,康师傅不是可口可乐,它在中国市场的替代品太多。消费者不是非你不可,这才是风险所在。
我个人的判断是,康师傅这次涨价,还会引发两种市场变化:
第一,替代品牌的渗透速度加快。
比如农夫山泉茶π、冰峰、王老吉甚至蜜雪冰城瓶装茶,这些本来在茶饮料领域边缘打游击的品牌,可能会趁机抢走价格敏感型用户。
第二,消费者购买习惯向“多品牌组合”转变。
以前可能一个夏天全喝冰红茶,现在会轮着买不同饮料——今天来一瓶元气森林,明天来瓶冰峰,后天超市搞促销又买王老吉。康师傅失去的,不只是那一次购买,而是**“唯一选择权”**。
最后,我想抛个问题出来:
你觉得康师傅这是稳利润的聪明决策,还是自废武功的短视行为?
如果500ml真涨到3块5,你还会买单吗?
评论区见,看看大家的态度,是骂康师傅的多,还是觉得5毛钱无所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