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男子结直肠术后喝牛奶,1年后走了,医生:不该吃这3种食物

发布时间:2025-08-16 17:10  浏览量:2

2017年,40岁的刘建军是天津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常年处在紧张的项目节奏中。每到新方案上线前,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坐到凌晨,边改方案边抽烟,一杯接一杯的冰咖啡成了续命的依靠。白天为了腾出时间,他常常跳过早餐,中午也只是点份汉堡或炸鸡外卖草草应付,晚上下班后则习惯与客户或朋友去烧烤摊吃肉喝酒。他极少吃蔬菜水果,碳水和油脂占据了几乎所有餐桌。长时间久坐加上缺乏运动,他的体重逐年上升,将军肚越来越明显……

8月16日上午,刘建军正坐在会议室的长桌前,双手翻动着刚刚打印好的广告提案,一边与客户交谈,一边准备在白板上做标记。就在身体前倾时,下腹部突然传来一阵钝钝的胀感,起初只是轻微的压力感,但很快像是有一股沉重又迟缓的气流在肠道里缓慢游走,沿着弯曲的管道推挤着内壁。他皱了一下眉,左手不自觉地按在腹部,右手仍拿着记号笔指着屏幕上的设计稿,对着客户讲述,胀感在几秒钟后慢慢消退,他深吸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心里暗暗想着可能是昨晚烧烤吃多了,没放在心上。

半个小时后,他与客户一起确定好了方案,准备联系供货商,刚俯身准备去打电话,腹部忽然涌上一阵更明显的绞痛,那种痛感来得突然而急促,像是有人在肠道深处慢慢拧紧一条湿布,肠壁被缓缓收缩到几乎失去空隙,随后又猛地松开,他本能地停住动作,双膝微微弯曲以减轻那股从下腹深处传来的挤压感,呼吸开始变得急促,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

他咬了咬牙,右手按压着腹部试图缓解疼痛,却感到肠道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坠感,那种感觉并不是单纯的腹胀,而像是内部悬挂着一块实实在在的重物,从肠道深处一直拖曳到骨盆底部,让他不敢完全伸直腰,手指紧紧扣住桌沿,眼神开始有些飘忽。腹部深处像被什么扭成了一团,绞痛猛地攀升,迅速吞没了他的注意力,逼得他下意识弯下腰。那股疼痛仿佛是从肠道最深处爆发出来的力量,先是揪成一块紧紧的硬团,随即被无形的手用力拧紧,每一次收缩都像在向四周传递尖锐的脉冲。

他的双手死死抱住小腹,身体前后微微摇晃着缓解那种钻心的痛感。冷汗顺着鬓角滑下,他发现眼前的画面开始变得灰白,耳边的声音像隔着厚厚的玻璃传来。他感觉到自己的呼吸急促,膝盖不受控地跪在地毯上,手还压在腹部,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几秒后,眼前彻底一黑,身体向侧面倒下,重重的摔在地上——会议室里传来客户慌乱的呼喊声,吓得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送到医院后,刘建军被直接推进了消化内科门诊。接诊医生先为他做了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基础实验室化验:血常规显示Hb 108 g/L,提示有轻度贫血;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肝肾功能基本正常,但C反应蛋白略有升高至12 mg/L。结合病史和现场症状,医生怀疑消化道有慢性出血的可能,于是安排了腹部彩超与增强CT初步评估。增强CT结果显示乙状结肠段局部肠壁增厚约1.2 cm,局部肠腔狭窄,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且未见明显远处转移灶。这一影像表现引起了医生的高度重视,因为增厚区形态不规则、边缘欠光滑,与单纯炎症性改变有所不同。医生在病历中标注“考虑结直肠占位性病变,建议行结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并当场与刘建军沟通了下一步的计划。

第二天上午,刘建军在无痛麻醉下接受了全结肠镜检查。镜身缓慢推进至乙状结肠段时,视野中出现一段长约3.5 cm的溃疡型肿物,表面覆有灰白色渗出物,边缘隆起且充血明显,触碰时有轻微渗血,肠腔在此处明显变窄,仅容镜体勉强通过。医生在病灶处多点活检送病理,同时取了周围正常黏膜作对照。三天后的病理报告显示:腺癌(中分化),浸润至黏膜下层,部分区域伴有黏液性成分,未见淋巴管或静脉内癌栓,切缘组织未见癌累及。结合影像学结果和病理分级,最终确诊为乙状结肠腺癌(早中期,临床分期T2N0M0)。

医生在确认诊断后,立即向刘建军详细说明了治疗方案,建议尽快进行乙状结肠根治性切除手术,以彻底切除病灶并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手术日期被定在一周后,在这段时间里,他接受了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心肺功能测定、胸部CT、肿瘤标志物检测(CEA 5.6 ng/mL,略高于正常值)等,结果显示其全身情况可耐受手术。

手术当天,刘建军在全身麻醉下接受了腹腔镜辅助乙状结肠切除术,手术过程历时约3小时。术中切除的肿瘤与病理报告一致,肠壁切缘及周围采集的14枚淋巴结均未见癌细胞浸润,吻合口血运良好,无明显张力。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约80 mL,无需输血。术后第一天,他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床上轻度活动,并逐步从禁食过渡到少量流食。

经过12天的住院治疗,包括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和早期功能锻炼,刘建军的恢复情况良好,切口愈合顺畅,无并发症发生。出院复查时,腹部切口平整,体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粪便颜色及性状恢复正常,CEA降至3.1 ng/mL。

出院前,主管医生特地为刘建军进行了详细的健康教育。饮食方面,建议他每天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比例,避免辛辣、油炸、高盐食物;餐次规律,细嚼慢咽,减少暴饮暴食和深夜进食的情况。运动方面,医生建议术后恢复期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每天30~40分钟的快走、轻度拉伸,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期久坐,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5分钟,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用药方面,暂不需要长期化疗药物,仅需按医嘱口服短期的抗凝药预防静脉血栓,同时继续服用一周的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并随时观察有无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异常情况。

医生还叮嘱他,每半年复查一次结肠镜,监测术区及全结肠的黏膜情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清CEA检测,并配合腹部超声或CT筛查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戒烟限酒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原则,咖啡因和高糖饮料也要严格控制。心理调节同样重要,建议他减少工作压力,规律作息,保证每晚7小时以上的睡眠。刘建军认真记录下这些建议,承诺要彻底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并在心里默默设下目标——不仅要恢复健康,更要维持长久的良好状态。

回到家后,刘建军基本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了生活。过去深夜改方案、靠咖啡和香烟支撑的日子被彻底打破,他将晚间工作控制在10点前结束,并每天坚持7小时的睡眠。饮食上,他把餐桌从以往的高油高盐烧烤、炸鸡汉堡,换成了清蒸鱼、粗粮饭、拌蔬菜和水果,每天固定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连公司午餐也自己带饭,尽量避免外卖。酒局应酬减少到每月一次以内,而且不再暴饮;香烟彻底戒掉,咖啡改成了温水和淡茶。运动方面,他每天早晨在小区快走40分钟,工作中也会定时起身活动,防止长时间久坐。为了减轻压力,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加班,把部分工作分配给团队完成,让自己有更多时间陪家人和休息。

三个月后的复查,刘建军在无痛状态下完成了全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吻合口愈合平整光滑,黏膜色泽正常,无异常增生或复发迹象。血清CEA维持在3.0 ng/mL,腹部增强CT也未见可疑病灶或淋巴结肿大,各项指标稳定在理想范围内。医生仔细查看了检查报告,肯定了他术后的自律与坚持,并提醒他保持这种生活习惯才是长期健康的关键。拍了拍他的肩膀,医生笑着说:“你现在的状态很好,继续这样下去,完全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刘建军听后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第一次真切感到健康已稳稳地重新握在自己手中,决心要继续维持住。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她这样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意外还会来的猝不及防……

2018年9月16日上午,刘建军正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审阅新一轮广告脚本,右手握着鼠标,刚抬手准备切换下一页,胃部深处忽然传来一阵钝沉的压迫感,像有一块湿润的石头死死嵌在里面,呼吸时轻轻摩擦着内壁,带着灼热的触感。他停下手,皱眉身体微微前倾,掌心压在胃口的位置,试着用力收紧腹肌去抵消那份沉重。但那团石头似乎越压越实,每一次吸气都像被迫顶着一面粗糙的墙,让他胸口发闷,连抬头看屏幕的动作都变得迟缓。

疼痛像是被某只无形的手攥住,忽然用力一拧,从胃的最深处绞成一团,瞬间将周围的神经牵成紧绷的弦。他的右手手指本能地扣住桌沿,指节在灯光下泛白,额角的汗顺着鬓角滑下,渗进衬衫的领口。那团绞痛不再只是局限在胃壁,而是带着脉动般的力量,一波接一波向外冲击,每一下都像刀背在肉里碾压。

伴随着这股痛感,他感到自己的视线开始模糊,会议室里的色彩被抽成灰白,他只能听见自己急促而短促的呼吸声在耳膜里回荡,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团固执的痛在体内扭转、扩散,冷汗迅速湿透了鬓角,绞痛一波接一波,伴着一阵阵反胃感,像要将胃内容物整个翻出。他试着撑起身体,却感觉四肢发软,眼前一黑,整个人顺着椅子侧滑倒地,意识完全陷入昏迷。重物坠地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办公室里其他的人的注意,很快有人站起身前来查看情况,确认刘建军昏迷之后,所有人顿时陷入了恐慌,有人快速的反应过来,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将他送往医院。

送到医院后,刘建军被直接推进急诊室,值班医生立刻为他进行心电监护和基础生命体征测量:血压 78/46 mmHg,心率 132 次/分,呼吸 28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 86%。急查血常规显示Hb 82 g/L,提示中度贫血,白细胞 15.4×10⁹/L,血清白蛋白下降至 28 g/L。紧急做了腹部增强CT,结果提示乙状结肠原发病灶区域肠壁不规则增厚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胃体及胃窦可见多发性壁结节样占位,局部壁厚达1.6 cm,伴邻近小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提示转移可能性极大。

随后在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镜下见胃体后壁及胃窦多处隆起性病变,表面充血糜烂,有接触性渗血,肠镜活检证实为腺癌转移灶。肿瘤标志物检测中,CEA 32.8 ng/mL,CA19-9 215 U/mL,均明显升高。由于患者入院时已出现休克状态,立即予以补液、升压药、输血及抗感染等抢救措施,但血压持续下降,心率进一步加快,出现严重心律不齐。抢救持续了近50分钟,仍未能恢复自主心跳。最终,医生宣布刘建军因结直肠腺癌胃转移导致的大量消化道出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刘建军的妻子匆忙赶到医院,鞋跟在走廊的地面急促敲击着,气息因奔跑而急乱。推开急诊室的大门时,迎面看到的是医生沉重的表情,她关切的询问着丈夫的情况,心中不断地祈祷着,却听到那一句“我们已经尽力了”。她整个人像被当头劈下一道闪电,耳边轰的一声,所有声音瞬间被抽空,连空气都变得黏稠。她的眼睛盯着医生的嘴唇在动,却再也听不清任何一个字,脑子一片空白,像被冰水从头到脚浇透。她站在原地,双脚仿佛被钉住,既迈不出去一步,也不敢向前看一眼,只能死死抓着手边的墙角,试图从这片突如其来的寂静里找回一丝呼吸。

她的眼泪终于涌了出来,声音却带着压抑的颤抖:“他明明在生活中已经做得面面俱到啊!戒烟戒酒、按时复查、饮食规律、每天运动……我们连一点侥幸都不敢有,为什么还是会这样?而且来的这么突然!”她的目光死死盯着医生,泪水模糊了眼前的白色身影,“之前的复查结果不是还很稳定吗?结肠镜没问题,CEA也正常,你们当时说可以和健康人一样生活……可为什么,短短几个月,他就……”话音戛然而止,像是被堵在喉咙里,只有急促的呼吸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响。

医生最初本能地以为,这样的急转直下,或许是刘建军没有按时吃药,或者在生活习惯上出现了松懈,可痛过妻子的讲述却察觉情况并非如此。为了确认,他调出了刘建军历次的入院记录和复查报告,从血常规、影像学到肿瘤标志物检测,一页一页仔细翻看,每个数据和影像细节都反复比对,甚至连之前的结肠镜影像也一一重新调出审查。所有指标都与当时的稳定状态相符,没有任何明显的预警信号。

他又特地将妻子请到一旁,试图从生活细节中找到突破口——饮食、作息、近期是否接触过特殊食物或保健品,甚至包括出差和应酬的频率——妻子都一一回答,且对自己的记忆笃定无比。两轮交谈下来,医生依旧没能找到哪怕一丝漏洞,眼前的病例就像一条被切断的线,断口整齐,却看不见断裂的原因。

医生很快意识到,这个病例的进展并不是自己单独能够解释或解决的。他将患者的情况整理成完整的病历资料,上报至医院医务部。医院高度重视,立即将病例封存,并决定提交至即将在上海举办的“2018全国结直肠肿瘤多学科高峰论坛”——这是一场汇集国内外顶尖消化肿瘤专家的大型学术会议,主打“跨领域整合诊治难题”的噱头。

会场内灯光明亮,座无虚席,来自各大三甲医院及研究机构的专家齐聚一堂。刘建军的主治医生在台上详细讲述了病例经过,从确诊到术后稳定,再到短期内突发胃转移并去世的全过程。讲到关键节点时,台下不断有人低声讨论、摇头,甚至有人皱眉在笔记上快速记录。然而,当他讲完最后一句话,整个会场突然陷入一片静默——没有提问,没有评论,像是所有人都被这个毫无预警的结局卡住了。

“这个病例的原始资料,能给我看看吗?”就在气氛逐渐凝固、会场气氛快要凝固时,一道沉稳而有力的声音从后排传来,打破了沉默——发声的是张泽民院士!

张泽民,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结直肠癌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权威性,主要贡献包括:开发生物信息学方法STARTRAC,首次在单细胞层面系统解析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和髓系细胞的动态特征,揭示T细胞状态转化机制;通过单细胞测序阐明结直肠癌髓系细胞亚群(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为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将结直肠癌患者按肿瘤微环境分为6组,揭示不同免疫逃逸机制,推动个性化免疫治疗。

在现场仔细翻阅病历、影像和检验数据后,张泽民院士并没有像其他人期待的那样立刻给出结论,而是缓缓合上资料夹,沉吟片刻,提出要与患者家属当面交流,深入了解更多生活细节,从而确定自己心中的猜想,医生自然答应。很快,在医生的帮助下,双方第三日在医院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交流,详细沟通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张泽民院士也很快确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想,忍不住的摇头叹息着:“真是太可惜了!患者刘建军在生活方面看似做得面面俱到,不仅戒烟限酒,还按时复查,保持了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调整。但恰恰是在这份看似完美的背后,连医生都没注意到,刘建军在术后恢复期间,却偏偏吃了3样食物!的确,这3样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甚至常被认为是健康或有益的选择!但是在结直肠癌术后恢复的特殊阶段去吃,却等于是在为癌症的复发转移埋下隐患!我在临床上见过不少患者,正是因为和刘建军一样吃了这3样食物,才在看似一切稳定的情况下突然病情失控,最终白白丧命……”

第一个食物是大量的自制腌黄瓜。刘建军手术恢复期间,听朋友说腌制蔬菜可以促进食欲、帮助开胃,他便开始每天在家自己腌黄瓜,并且一次能吃下整碗。腌黄瓜中虽然原料是黄瓜,但在腌制过程中会加入大量食盐,导致成品的盐分含量极高。长期高盐饮食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增加胃和肠道的局部渗透压,影响术后吻合口的修复,还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来说,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高盐饮食容易造成慢性炎症反应和黏膜细胞损伤,增加残余癌细胞黏附与生长的机会,为后续转移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食物是日常泡发的木耳。手术后为了补充膳食纤维,他经常用木耳拌凉菜,觉得既清爽又有助于通便。但他并不知道,木耳在采摘、晾晒和储存过程中容易附着芽孢杆菌、霉菌孢子,泡发时间过长或用温水浸泡,都可能导致这些微生物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对于免疫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术后患者来说,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引起胃肠道炎症,还可能造成黏膜反复受损,使得局部组织修复缓慢。而反复的黏膜损伤与炎症环境,为肿瘤细胞在胃黏膜定植、扩散提供了机会,增加转移的风险。

第三个食物是每日一杯的鲜榨葡萄汁。刘建军一直听说葡萄汁富含多酚、抗氧化,有助于恢复体力,因此每天早晨都会榨一大杯葡萄汁空腹饮用。葡萄皮和葡萄籽中虽然含有有益成分,但鲜榨的同时糖分浓度极高,并且没有经过任何加热杀菌处理。高糖饮食会促进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间接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活性,而IGF-1被认为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有关。同时,未经过杀菌的果汁可能携带微生物,对免疫力下降的术后患者构成感染风险。对于肿瘤细胞来说,高糖的内环境和免疫屏障的减弱,正是利于它们扩散和定植的机会。

刘建军在术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三种食物的风险,因为它们看起来都是很常见甚至被认为有益的选择。他以为自己只要戒烟戒酒、不吃明显的垃圾食品就足够安全,忽略了这些细节可能对术后肠道环境的持续刺激。高盐的腌制品不断破坏黏膜屏障,可能被污染的木耳造成的反复炎症,高糖的果汁则提供了细胞快速分裂的代谢条件,这三者共同作用下,使得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有了更快生长和转移的机会。

手术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复查结果仍然正常,这进一步让他放松了警惕。然而,这种看似平稳的表面掩盖了内部环境的变化。肿瘤细胞的生长是一个隐匿的过程,它们可能早已在胃部找到合适的土壤,只是尚未达到能被影像学发现的程度。当外部刺激持续存在时,这些细胞的生长速度被加快,直到数量和体积足够形成明显病灶,患者才会出现症状。但那时,转移已经发生,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大幅提升。

在刘建军出现胃部不适时,转移灶已经较为明显,且伴有溃疡和出血。这种情况说明,转移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来说,饮食管理不应只停留在“戒掉坏习惯”,更要关注细节和特殊时期的禁忌。很多看似健康的食物,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变成促进病情恶化的因素。刘建军的经历提醒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期的饮食需要精确到食材的种类、加工方式和食用量,任何疏忽都可能成为转移的导火索。

资料来源:

[1]史金伟,郭涛,王远平,等. 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J/OL].安徽医学,1-6[2025-08-12].https://link.cnki.net/urlid/34.1077.R.20250812.1041.004.

[2]徐哲,李宏,王辉,等. 腹腔镜下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J].西部医学,2025,37(07):1069-1073.

[3]季开媛,张炜星,王凌霄,等. 结直肠癌的标准外科治疗研究进展及探讨[J].肿瘤防治研究,2025,52(06):454-460.

《40岁男子结直肠术后喝牛奶,1年后走了,医生:不该吃这3种食物》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