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集|戴宗为什么能日行八百里,神行术到底是什么?#水浒传

发布时间:2025-08-16 18:05  浏览量:1

神行太保戴宗为什么那么能跑?神行术到底是什么?首先水浒的世界里有法术跟武术,但没有武侠小说里的内力以及轻功的设定。不论是武松还是卢俊义,再厉害也得符合基本的力学知识。像公孙胜这样的大法师也无法做到日行800里,但神行太保戴宗却能做到。这并不是因为他耐力超强,只是因为他精通神行术。

而日行800里换算到现在的时速大概也就是33公里每小时。而现代最优秀的马拉松选手跑完一个全马时速也不到21公里每小时,因此戴宗肯定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相反从水浒原文的描写来看,戴宗的神行术很有可能是一种请神术。

原文是这么写的:戴院长便在身边取出四个甲马,去两只腿上每只各拴两个,肩上挑上两个信笼,口里念起神行法咒语。当日戴宗离了江州,一日行到晚,投客店安歇,解下甲马,取数陌金纸烧送了。过了一宿,次日早起来吃了酒食,离了客店又拴上四个甲马,挑起信笼,放开脚步便行。

从这段描写就能看出发动神行术似乎特别简单,只要准备4个甲马绑在腿上,再念起咒语,并且在事后解下甲马,取来陌金纸少了就行。而这里的甲马其实是甲兵和马匹的统称。

根据《清稗类钞·物品类》记载,甲马也叫纸马,是一种画有神像用于祭神的纸,起源自唐朝,是手绘在纸上的彩色神像。因其上面所画的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这种祭祀用的纸便被称之为甲马。也就是说甲马其实就是某种神仙,这就像民间的道术一样,一直有一种请神上身的说法。

神行太保戴宗的神行术应该也是一种请神上身的伎俩。最让人意外的是神行术的使用难度极低。在水浒传里,李逵、杨林等都在戴宗的指点下尝试过神行术。过了一夜,次日早起打火吃了早饭,收拾动身,杨林便问道:"兄长使神行法走路,小弟如何走得上?只怕同行不得。戴宗笑道:"我的神行法也带得人同走。我把两个甲马拴在你腿上,作起法来,也和我一般走得快,要行便行,要住便住。不然,你如何赶得我走!"杨林道:"只恐小弟是凡胎骨的人,比不得兄长神体。戴宗道:"不妨。是我的这法,诸人都带得,作用了时,和我一般行。只是我自吃素,并无妨碍。"

当时取两个甲马替杨林附在屯上,戴宗也只缚了两个作用了神行法,吹口气在上面,两个轻轻地走了去,要紧要紧慢,都随着戴宗行。两个于路闲说些江湖上的事,虽只见缓缓而行,正不知走了多少路。也就是说,即便是普通人,只要戴宗陪着念一段咒语,再绑上4个甲马,一样能做到日行800里。

只不过神行术似乎对长期吃素戒酒的人特别有效,但即便是不吃素的人也能用,只不过是效果会差一点。并且4个甲马的使用期限只有800里,用一次就得换。但甲马本就是纸画符,根本没多少钱,更不占地方。这也意味着神行术的使用成本极低,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普及。或许是施耐庵考虑到这点太过bug,因此在整本水浒中,神行术几乎只用来传信或者摇人。

如果宋江愿意,完全可以让戴宗准备几十万张甲马,给梁山所有弟兄都带上,这样仅需1天就能从方腊的领地横穿而过,从方腊的后方杀出,或许也可以用来奇袭,让几十号猛将突然出现在敌人最薄弱的位置,进而大杀四方。

而很多人都觉得施耐庵应该是从民间习俗吸取的灵感,但根据正史记载,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做麦铁杖的将军,就可以做到日行500里。这或许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写实。但不论如何,神行术也可以视作是古代平民对速度的最大追求。几乎历朝历代在民间流行的道法中都能找到类似于神行术的记载。比如在本世纪初发现的《敦煌写卷》中,就有一种名为"足底升云法"的功法。"用甲马两个,上用朱砂写"白云上升"四字,飞符二道,祭六甲坛下。

左手雷耶,右手鹤诀,取东方气一口,念《鹤羽乘云咒》七遍,焚符两道,四十九日毕。却远行,先将甲马栓在两足,结印作用,随即白云腾架而起,欲止,开诀解甲马而落地矣。

另外在《中国符咒大观》中同样有关于甲马的记载,并且这里的甲马还蕴含了北斗七星符以及六丁六甲符的奥秘,有奉真武大帝之令,役使六丁六甲"之意。这也与戴宗在用完甲马之后就解下甲马,取数陌金纸烧送了的做法十分类似,是非常明显的道教手法。

另外在《金史》中同样有类似的记载,可以说神行太保戴宗这一角色的出现绝不是施耐庵个人的臆想,而是蕴含了古人对于速度的极致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