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归来,孩子每天喊“没意思”!呼市妈妈:放纵式带娃太伤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18:13 浏览量:2
暑假一到
你的朋友圈是不是也被“亲子旅行”刷屏了?
有人晒出塞满行程单的研学之旅
定位从山川湖海到名胜古迹
有人打卡热门景区
九宫格里满是“带娃看世界”的成就感
可也有不少呼市家长悄悄吐槽:“原以为是高质量亲子游
结果是换个地方带娃,比上班还累!”
精心策划的旅程
孩子全程惦记酒店WiFi和便利店冰淇淋
花大价钱去的博物馆
孩子走马观花完只记得门口的烤肠
满心期待旅行能让孩子变懂事
回来后却发现学习依旧要催、脾气反而更大……
越来越多家长陷入迷茫
暑假到底该不该带娃旅行?
为什么“长见识”的初衷
最后都成了“父母累、孩子烦、钱包空”的尴尬?
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亲子旅行,你是不是也经历过?
后台收到过不少家长的留言,字字句句都是无奈:
@赵女士 说,女儿放假前,她就早早定好了“广州长隆+名胜古迹+大学研学”的行程,想着既能让孩子亲近自然,又能激发学习动力。可真正出发后,女儿每天都在抱怨“走路太累”“一点都不好玩”,要么闹着回酒店玩平板,要么和她冷战。旅行结束后,让写篇旅行日记交作业,女儿推了又推;原以为见了名校会有改变,可孩子学习依旧要盯着,“感觉花了几万块,只换了个身心俱疲”。
@赵先生 也有类似的困惑。他特意带儿子去北京,预约了故宫、国博等热门博物馆,想让孩子感受历史文化。可七月的北京太热,孩子一路都在喊“渴”“累”,进了博物馆也只是跟着人流走,根本没心思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回来后问儿子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孩子脱口而出:“博物馆门口的炸酱面,比里面的瓶子好看多了!”
更让家长头疼的是,旅行中的“纵容”还会带出一堆问题:
•吃不完的零食随手丢,看到新奇的文创就吵着买,不满足就哭闹,家长为了“不扫兴”只能妥协;
•孩子全程只顾自己感受,想逛就逛、想歇就歇,把意愿强加给父母,稍不顺心就闹脾气;
•宁愿窝在酒店刷手机,也不愿爬山、尝当地美食,连拍照都躲躲闪闪,“带娃旅行”变成“家长单方面完成任务”。
明明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体验,怎么最后反而成了彼此的负担?
孩子“不领情”,
不是旅行的错,是这3个原因没搞懂
为什么孩子对家长精心安排的旅行“不感冒”?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师赵婉廷,从科学角度给出了答案,或许能解开很多家长的疑惑:
1. 孩子的大脑,还“扛不住”密集的旅行刺激
儿童的前额叶皮质(负责计划、控制冲动的“大脑指挥官”)要到25岁左右才成熟,而旅行中陌生的环境、紧凑的行程、需要适应的饮食……这些密集的新刺激,很容易让孩子陷入“环境过载”。
当自我调节能力跟不上时,孩子不会像成人一样“忍一忍”,反而会触发本能的逃避:电子产品不用费脑,还能立刻获得快乐(比如游戏通关、短视频搞笑片段),自然成了他们“最省力的选择”;而家长催促“快爬山”“快拍照”时,孩子会因为处理不了太多信息而烦躁,亲子冲突也就随之而来。
2. 电子产品“偷走”了孩子对真实体验的兴趣
现在的孩子大多习惯了电子产品的“高频刺激-即时奖励”:游戏赢一局、短视频划一下,每5秒就能触发多巴胺分泌,这种快感远比“爬半小时山看风景”“听讲解员说文物故事”来得快、来得强烈。
长期下来,孩子的大脑会对“慢节奏的真实体验”变得不敏感,甚至没耐心——毕竟,比起“慢慢感受”,“躺着刷手机”显然更轻松。
3. 家长的“教育期待”,和孩子的“需求”完全错位
家长带娃旅行,总想着“这是教育投资”:去博物馆是学历史,去名校是立目标,去爬山是练意志;可在孩子眼里,旅行更像“被迫参加的陌生游戏”——
行程是家长定的,景点是家长选的,连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休息都由家长安排,孩子没有一点自主权,只能像“提线木偶”一样跟着走;当家长举着手机说“快和景点合个影”“你要记住这个故事”时,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文化体验”,而是家长的焦虑和催促,自然没办法真正投入。
暑假带不带娃旅行?
关键在这4点,比“去哪”更重要
中央民大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团委常务副书记、历史教师刘振业老师表示,其实暑假从没有“必须带娃旅行”的规定,也不是只有去远方才算“有意义”。一个家门口的植物园、一次郊区的露营、甚至在家一起读绘本、做蛋糕,只要能让孩子放松、让亲子有高质量陪伴,都是好的假期。
如果家长还是想带娃出门,不妨试试这几个方法,让旅行少点消耗、多点快乐:
1. 出行前:让孩子“说了算”,把期待值拉满的同时,启动“微项目”,进行探究性学习。
告别大包大揽: 不必再做“全能规划师”!让他们参与决策,孩子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赋予孩子选择权能极大提升参与感。
⃣设置“探索任务”替代“长见识”: 把模糊的“学习”目标变成孩子能理解、感兴趣的小任务或“微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相对应的项目式任务。
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设置地图追踪,让孩子(在家长辅助下)研究景点地图,负责规划从A点到B点的路线(选择走哪条路,沿途可能看到什么),这能有效激发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和主动探索欲。
对于高年级学生(初高年级)可以根据参观景点设置些偏知识性的学科任务,例如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既可以对兵马俑生锈的化学原理进行研究,又能对如何保护文物进行科学论证,当然针对高年级学生由于项目式学习更偏专业性,所以最好是求助或依托于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设置问题,进行项目式学习。
2. 旅行中:拒绝“赶行程”,给孩子“碎片化放松” 与沉浸式的体验。
节奏慢下来:孩子的专注力和体力有限,尽可能别把一天塞满3个景点。试试“分段式节奏”:每集中玩1.5-2小时,就安排30-45分钟自由放空时间,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个冰淇淋”或“逛逛小店”。
另外建议参观重点景点景区,可以预留出一上午的时间,避免走马观花式体验,例如参观省级博物馆,我认为一上午甚至全天都泡在里面是很合理的,同时可以租赁一个讲解器,充分理解景区渊源。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在旅行中可以给孩子备一个笔记本,他可以在参观途中随时记录、写生,也可以在一天游玩后写随笔日记,加深对景点的认知。
而对于电子产品的约束来讲,我认为应该家长与学生提前做好约定,明确电子产品的使用时段,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一天充实的旅途后,能放下手机,与孩子写手帐本,进行亲子互动。
3.旅行后:家长要少问“学到什么”,与孩子多聊“感受什么” ,同时要将体验感延续。
家长别急着拷问孩子“学到了什么知识”。多问问: “这次旅行哪个时刻让你觉得最开心/最放松?”当然,孩子的记忆往往是碎片化的(一只路过的蝴蝶、酒店独特的香氛、冰淇淋车的音乐),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恰恰构成了他们心中最鲜活的温暖回忆。
“我认为将整期的旅行做一个讲述沙龙活动,将旅行中的观察和兴趣点延续下去:例如,把收集的叶子/石头做成装饰;对于大龄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围绕旅行中感兴趣的一个点(如某种动物、一种建筑风格、一道菜的历史),做一份简单的图文‘小报告’或PPT分享给家人,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生成并且重复性体验的过程。”刘振业老师建议。
总之,带娃旅行的真谛,不在于打卡了多少名胜,也不在于强行灌输了多少知识。在于充分的沟通、尊重孩子的节奏与兴趣、共同创造快乐且充满互动的体验,并珍视那些独特的、属于孩子的感受瞬间。同时,融入一些轻松有趣的“项目式”小任务,能让探索更有目标感,也让学习在无形中发生。
记住,一个放松、愉悦、充满联结感的假期,对孩子和家长来说,就是最有意义的收获!
最后想说:
其实,亲子旅行的意义,从不在孩子记住了多少知识点,也不在朋友圈有多少点赞。
那些和孩子一起在酒店躲雨的笑闹、迷路后一起看地图的合作、吃到好吃的东西时彼此分享的眼神……这些简单又真实的瞬间,才是旅行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它们会变成孩子心里的安全感,变成他面对陌生世界的勇气。
这个暑假,别再用“长见识”的执念绑架自己和孩子。带不带娃旅行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假期成为“亲子都放松”的时光,而不是彼此消耗的负担。
毕竟,孩子需要的不是“看遍世界的旅行”,而是“和你一起的快乐时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