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慢历史,何谈原谅日本人?亡魂未语,谁有资格替逝者宽宥?

发布时间:2025-08-15 21:26  浏览量:2

你会不会原谅日本人?首先提这个问题,就是对历史的轻慢。那些在1937年南京寒冬里冻僵的手,那些在731部队铁架上蜷曲的躯体,那些在“三光政策”中化为焦土的村庄,从来没机会开口说“原谅”二字。我们凭什么替他们做决定?

1932年的上海,江湾镇的老裁缝周阿福,被日军用枪逼着给战马缝马鞍。他十三岁的儿子偷偷往马鞍里塞了把剪刀,被发现后当着他的面砍断了手指。老人后来疯了,每天坐在废墟上缝碎布,嘴里念叨着“要留着手指头做衣裳”。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不是特例,而是常态。

来看1943年的湖南常德,细菌战过后,街头的棺材摆了三里地。有个叫王春秀的妇人,丈夫和三个孩子都染了鼠疫,她背着最后一个还有气的小女儿去医院,没走到门口孩子就断了气。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那时候天是灰的,风里都是死人味,连哭都哭不出来,眼泪早被吓干了。” 这样的苦难,不是“过去的事”,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疼,而我们这代代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更驱人齿冷的是那些被刻意抹去的罪证。日军撤退时烧毁了南京安全区的大部分档案,却烧不掉拉贝日记里“从早到晚枪声不断,尸体像柴火一样堆着”的记录;他们销毁了731部队的实验数据,却销毁不了幸存者身上像树皮一样粗糙的皮肤,和永远无法伸直的胳膊。

1945年日本投降时,北平城里有个叫佐藤的士兵,对着城墙磕头谢罪,额头磕出了血。可那更多的战犯、罪魁却被美军包庇,回到日本成了企业家、政治家,甚至有人出书美化侵略。这种割裂,让受害者的后代怎么咽得下这口气?怎能忘记?就像你被人打断了腿,对方不仅不赔钱,还在你面前炫耀新买的皮鞋,这时候谈“原谅”,不是善良,是自欺,是认不清披着羊皮的狼。

在档案馆看到一份日军军邮检查记录,一个士兵给家里写信:“这里的人像牲口一样,杀起来很容易。” 另一个则说:“抢来的丝绸给妹妹做和服正好。” 这些轻飘飘的文字背后,是千万个破碎的家。而现在,日本的历史课本里,“侵略”变成了“进入”,“屠杀”改成了“事件”,连靖国神社里都供奉着甲级战犯的牌位——他们连正视历史的勇气都没有,不,不是没有,是不想有。我们凭什么要提前递上原谅的通行证?我们不的判逆者!

不是不能放下仇恨,是不能放下真相。就像老辈人常说的:“伤口可以长好,但疤不能忘了怎么来的。” 那些在历史里流干眼泪的人,那些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冤魂,他们的沉默不是原谅,是等着我们替他们把账算清楚。

所以别问“会不会原谅”,先问问历史答不答应。等日本的教科书不再篡改史实,等靖国神社里的战犯牌位被请出去,等所有受害者都得到应有的道歉和赔偿,再谈原谅也不迟,对,等一切澄清,等战犯忏悔,等冤魂不在飘零也不迟!在此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那些带血的故事讲下去,让每一代人都知道:有些债,欠了就得还;有些痛,忘了就是罪。

所以别再问会不人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