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朗亲签 | 豆瓣9.5、排名No.2的绝对经典,一书看懂古建
发布时间:2025-08-16 21:36 浏览量:1
《浪浪山小妖怪》
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有不少绮丽、恢弘的画面,其中许多场景正取自山西古建:大同浑源永安禅寺、忻州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水镜台、长治观音堂……
这些古建筑,以精巧的结构、历史的沉淀,令观者印象深刻。
可这种美从何而来?古建筑如何会令人觉得美?其梁架结构、斗拱布局、装饰彩绘有何讲究?
如果你被电影里的建筑打动,并想进一步掌握了解古建筑的深层内在,《穿墙透壁》便派上了用场——
建筑学者李乾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知音”,他悉心考察各地古建,并用用神乎其技的手绘功夫将建筑一一解剖,最终成果汇入《穿墙透壁》一书。可以说,如果古建筑是一门语言,《穿墙透壁》会让你掌握它的基本语法。
这次推出的是《穿墙透壁》作者亲签、增订升级版——李乾朗老师跨越海峡的亲笔签名,数量有限,十分珍贵;而新版书在增加整整128页内容外,另附赠4张建筑线描图与1份8开的“古建分布图”——拥有它,便同时拥有了古建启蒙书、签名珍藏书、旅行指南书。
读完本书,古建筑将不再只停留于脑海中模糊的印象。它们默默在我们视野的边缘伫立千年,如今则通过纸页,挥散出层叠的、深刻的光华。
作为中国古建入门经典读物, 《穿墙透壁》自2009年首次在大陆出版,陆累计销量10万余册;即使在断货的情况下,依然稳居豆瓣“热门建筑史图书”NO.2,仅次于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
现在,《穿墙透壁》以全新的面貌归来, 内容扩充1/3,足足增加128页! 在这本厚达544页的书中,李乾朗亲手用画笔“解构”了72座中国传世古建,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古建解剖书”!190幅建筑解剖图、900余幅实景照片,让你一眼看穿古建筑的奥秘。
X光一样的眼睛,看穿古建筑的万千细节李乾朗从事建筑研究半个世纪,尤其擅长以各种角度的解剖图来诠释建筑的奥秘。
他仿佛有着X光一样的透视眼,再加上信手拈来的手绘功夫,在纸上就能将建筑精确“解构”,把至为精妙的部分呈现出来。为此,他“研发”了8种建筑解剖图的画法——纵剖、横剖、掀顶、鸟瞰,1/2剖,等等。他说,一切尝试都是为了用一张图传达最多的信息。
“切开”墙体,才能看清梁、柱、斗拱精密的穿插关系。比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粗大的木构唐风犹存,只是殿内以天花板将梁架遮住,即使亲临现场也无法一览全貌。而李乾朗将大殿从中间“劈开”,隐藏在天花板上的梁架,自然就暴露出来了。
“掀开”屋顶,地面上的结构布局才能一览无余。比如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作为“八大辽构”之一,内部不仅保留着精美的雕塑,还有巧夺天工的藏经壁橱,其上的“天宫楼阁壁藏”更是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品”。大殿内部光线幽暗,很难看清壁藏的细节。李乾朗索性将屋顶抬起来,于是壁藏构造清晰可见——长廊式的壁藏围绕后墙铺开,分两层,二层有7座楼阁,3座为重檐顶,4座为单檐顶……
“拿掉”一块,才能看清楼阁内部的层次划分。比如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的应县木塔,从外观看只有5层,像切蛋糕一样拿走一块才发现,它内部有9层之多!木塔千年不倒的秘密也从此解开——每个宽敞的“明层”之间,其实夹着一个暗层,暗层内布满斜撑的构件,巧妙利用了三角形稳固的原理。而且,木塔内的5层分别供奉着不同组合的佛像,这只有通过解剖图才能一次看清。
假装自己像鸟一样“飞”上高空,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才能尽收眼底。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代表的“故宫三大殿”当之无愧。对于占地广阔的殿堂建筑群,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它们?李乾朗选择俯瞰全局,画出建筑的分布、主次、大小关系。如何体现太和殿的“九五至尊”呢?他再次掀起屋顶,让里面的每一根柱子都露出来。数一数——十一开间、五进深。数字足以说明一切。
以经典古建,串连中国古代建筑史
72处古建跨越唐代至明清的各个时期,包含数个“中国古建筑之最”和“中国古建筑之孤例”:
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
最早、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
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大殿
最大的木构殿堂——紫禁城太和殿
最早的砖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最古老的戏台——山西高平二郎庙戏台
最古老的民居——山西高平姬氏民居
最古老的天文台——河南登封观星台
最大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
四出抱厦的孤例,俗称“五花大殿”——河北隆兴寺摩尼殿
鱼沼飞梁孤例——晋祠
……
覆盖17种常见的建筑类型——
佛寺、佛塔、石窟、喇嘛寺、道观、清真寺、宫殿、城池、亭台楼阁、皇家苑囿、礼制建筑、陵墓、城市、民居、书院、戏台、园林、桥梁
为了让大家对建筑类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书中还延伸解读了34处相关案例,整书覆盖100余处古建:
★为了全面介绍“石窟”这种类型,本书重点解剖图绘了最具代表性的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同时对洛阳龙门石窟、工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做了补充解读。
★讲述形式独特的砖拱建筑“无梁殿”时,专门描绘了南京、苏州等处的无梁殿透视图,作为补充说明。
★在解读明代“十三陵”之长陵、湖北显陵时,亦将相近时代的定陵、稍晚的乾隆皇帝裕陵作为辅助参照,让我们对古代的帝陵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
190幅手绘图之外,书中还搭配了900多张实景照片,堪称“中国古建筑图像百科”。
通过这本书,每个人都可以用眼睛走进古建筑,而不需要“脑补”。
延伸解读古建知识,掌握阅读古建的专业“语言”
艰涩的建筑术语常常是“劝退”古建迷的一大障碍,本书专门设有“延伸阅读”“延伸议题”等栏目,用文字与实景照片把古建必备知识一次讲透。
比如我们常说的“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最奇妙的构造,但是对它的细节原理所知甚少。李乾朗用4张斗拱结构图、分解图,把斗拱名称、位置、结构关系画得明明白白。分解一组斗拱,不仅能清晰看到“斗、拱、昂、枋”,还能立刻理解什么是“偷心”与“计心”。如果只是用文字描述,想必你已经眼冒金星了。
对于同一结构的不同样式,李乾朗在书中也用大量的图片做出阐释。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斗拱的丰富组合,他一次列举了19张各地古建中典型的斗拱照片。
★谈到屋顶形式,他用14张中国各地的不同屋顶照片,让我们一眼看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的区别,还能领会南北方的风格差异。
★还有大家非常关心的“藻井”,他亦用12张藻井图片,向我们一一展示圆形藻井、八角藻井、六角藻井的精美与华丽。
……
可以说,从屋顶的脊饰、天花的样式、梁柱上的彩绘到地面上的柱础,凡是你想知道的古建细节,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如果古建筑是一门语言,看完这本书,你就能掌握基本的语法。
追随梁思成的足迹,一步步探访中国古建筑
李乾朗是台湾建筑学界翘楚,从事古建筑研究、修复与保护近半个世纪。自1988年开始,李乾朗追寻梁思成的足迹进行考察,30年里足迹遍及20多个省。这本书就浓缩了李乾朗30余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成果,书中解读的100余处古建,都是他一步步踏访、考察过的。
无数人赞叹李乾朗有着X光一样的透视眼,其实,他不过是凭着满腔的热情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考察前,李乾朗会搜集古建筑的基本资料,考察中的他总是速写本与相机不离手—— 一座建筑可以拍一百张照片,三开间的小殿堂也可能画好几张速写。回到工作室后,他就在这些丰富的素材基础上展开创作—— 琢磨最适合“解剖”的切入点,绘制更精确的线图,然后上色,等等。
梁思成曾说:“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对于自己做的研究,他往往淡淡地说“这只是笨人下的笨功夫”。然而,梁思成等营造学社成员考察时的测绘图,迄今仍是难以超越的典范。如今,借助成熟的计算机建模软件,乃至超乎想象的AI科技,我们很容易获得建筑的3D图,乃至各种“建筑爆炸图”。然而李乾朗却依然下着“笨功夫”,一笔一画地描绘,为在一张图中呈现最多的信息而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为我们热爱古建文化的人看清每一个细节不遗余力。
畅销10余年,增订版全面升级,不止增加128页
《穿墙透壁》自2009年首次在大陆出版,已经累计销量10万余册,成为无数人的第一本“中国古建筑启蒙书”。在新版上市前的“空窗期”,网上甚至“一书难求”,溢价三四倍。即使在断货的情况下,依然被列入“古建入门必读书单”,稳居豆瓣“热门建筑史图书”NO.2,仅次于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
新版最大的变化,是内容的大量扩充,足足增加128页!作者李乾朗对内容进行修订,并补充了最近十几年的考察成果,包括21座古建筑、64张手绘,从原来的51座古建,扩充为72座;从原来的百余幅手绘图,升级为190幅。
增订版积极采纳读者的反馈意见,对版面、装订形式等均做了升级
作者亲签
畅销10余年的“中国古建解剖书”
增订版全新上市,补充内容超过1/3
放大建筑解剖图,将照片全部更新为彩色照片
72处知名古建详解,190幅解剖图,900余张实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