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倒闭率超七成!连锁接连关店,健身房为何成“跑路高危行业”
发布时间:2025-08-16 21:31 浏览量:2
前段时间,杭州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幕:数百名消费者聚集在“锋尚健身”的门店前,高喊“还我血汗钱”。
原本灯火通明、哑铃碰撞的场景,一夜之间变成铁门紧锁,店招斑驳。
会员们手里攥着的,不是哑铃,而是一沓无法兑现的预付卡。
有人提前买了两年的年卡,有人咬牙掏出几万元买私教课,想着彻底改造体型。
结果没想到,健身房跑路的速度,比减肥的速度还要快。
这并不是孤例。
放眼全国,类似的戏码几乎每年都在各地上演:
2023年,山东多地“金吉鸟”门店集体关停,上千会员维权无果;
2024年,南京“一兆韦德”多家分店宣布闭店,消费者追讨数百万预付款;
更早些时候,北京“动岚健身”一夜消失,几百名学员微信群里炸了锅。
预付的钱成了沉没成本,维权之路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健身房跑路,反倒成了一种“司空见惯”。
01健身房为什么难以活下去?核心在于一个“错配”,高昂的成本,对上脆弱的现金流。
先看成本端。开一家中型健身房,动辄要花掉几百万。选址必须在写字楼、商圈或社区周边,这些地段租金高得吓人,一个上千平米的场馆,每个月光租金就要几十万。
装修同样烧钱,不仅要符合安全标准,还得做得像模像样:大面积镜面墙、隔音层、地胶、防滑设施,随便一装就是几百万。
器械投入更是“吞金兽”。一台跑步机少则两三万,高的要五六万,一套史密斯机就能卖到十万以上。一家健身房要配齐成套设备,前期投资分分钟上百万。
等到真正开门营业,日常运营开销又接踵而来。
商用电价本就比居民电贵几倍,空调恒温、热水洗浴、泳池循环系统,每天都是几千上万的消耗。
再加上教练、前台、保洁等一系列人员工资,健身房从开门的那一刻起,就在“流血”。
换句话说,健身房是一门重资产的生意,稍有差池,成本压力就足以把它拖垮。
为了缓解现金压力,几乎所有健身房都采取预付费模式:先收年卡、私教课的钱,再慢慢提供服务。
刚开业时,场馆新、价格低、宣传猛,会员一拥而上,账面资金一下子充裕,于是老板豪言壮语:“生意火爆”。
可问题是,预付费带来的只是短期繁荣,会员的钱,实际上是未来一两年的服务费。如果用在日常开销、甚至拿去扩张,资金链就随时可能断裂。
和理发店、美容院不同,会员想消费,就得付出时间和体力。大多数人办卡后坚持不了几次。
这些人不来,健身房就缺少二次消费,但这些人真要退费,健身房根本掏不出钱。
这就是行业的死局,一旦缺乏持续新客,就只能走向跑路。
02消费者之所以总是健身房跑路的最大受害者,背后有三重原因。
首先,是监管和法律的缺位。
健身房的预付式消费,本质上就是一种“无抵押贷款”—,消费者把未来一年的钱一次性交给商家,却没有任何保障机制。一旦健身房关门,这笔钱就成了“烂账”。
目前虽然一些城市尝试设立保证金、托管账户,但覆盖范围有限,执行也不彻底。
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只能走司法途径,既耗时又耗力,最终拿回钱的概率极低。
其次,是信息严重不对称。
普通人进入健身房时,只能看到开业的热闹场面、打折的宣传单,还有销售人员的花言巧语。至于健身房的财务状况、资金安全,几乎没有任何公开透明的信息。
于是才会出现这样的荒唐一幕:有人咬牙办了“终身卡”,结果半年后店铺关门,卡成了废纸;有人一次性买了上百节私教课,却发现课程只上了几次,教练就人间蒸发。
最后,是消费者自身的沉没成本心理在作祟。花了钱,总想着“多去几次把钱练回来”,反而不断加深投入。可现实是,大多数人坚持不下来。钱花出去了,身材没练出来,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打水漂。
换句话说,健身房跑路的剧本里,消费者往往没有选择权。从掏钱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处于弱势的一端。
03走进一家健身房,你最常见到的场景往往不是教练在指导动作,而是教练在推销课程。
行业里流传一句话:“练得好的人,卖不动课;卖得动课的人,未必懂健身。”这句话,道出了健身房运营的畸形逻辑。
许多私教手里的话术并不围绕科学训练,而是靠恐吓来逼单。
“你不练,很快就会腰椎间盘突出。”“你不跟我练,小心前列腺炎。”甚至有人对女性学员说,“练不好将来可能影响生育。”这种毫无根据的威胁,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誉。
而那些真正懂训练方法、熟悉营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专业教练,往往因为不擅长推销而被淘汰。
结果是,健身房里留存下来的,更多是“销售型教练”,他们擅长制造焦虑,擅长签单,却未必能真正帮学员改善体质。
久而久之,消费者的体验越来越差,对“私教”这个群体的印象也越来越糟。
很多人一听到“私教”,第一反应就是“骗子”或“智商税”,这种口碑的恶化,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信任,也让健身房失去了最重要的盈利来源。
换句话说,健身房本应依靠专业来立身,但现实却让它们沦为“销售驱动的场所”。
当专业缺席、信誉崩塌,行业走向衰败几乎不可避免。
04健身房并非全无生机,近年来,政策和市场都在尝试寻找新的解法。
先看监管层面。上海、北京等地已经推出了所谓的“三限”措施:对预付卡的金额、期限、次数都设定上限,并要求商家将资金纳入托管账户,以避免老板卷款走人。
上海甚至在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一旦触发退款条件,系统可以自动把钱退给消费者。这些措施看似细节,却直接击中了行业的漏洞,至少让跑路的成本变高了一些。
与此同时,市场端也在寻找差异化的道路。
比如乐刻,就采用了小店模式配全国通卡的组合拳:单个门店规模不大,但因为会员卡可以全国通用,即便某家店倒闭,消费者依旧可以在其他门店继续使用。
风险被分散,信任度自然提高。
另一些小而美的高端工作室则走精品路线,主打高客单价和定制化服务。
虽然客群有限,但更愿意为品质买单,反而提高了存活率,在这个模式里,盈利依靠的不是人头数量,而是单个客户的长期价值。
还有线上平台的崛起。Keep、小红书等已经在年轻人中培养了健身社群,通过线上课程、智能设备和社交打卡,把一部分健身需求切走。
消费者不再依赖线下大场馆,而是把健身变成一种更轻量化、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日常生活方式。
这些尝试未必能彻底改写行业的宿命,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当传统模式走不通时,健身行业仍然有机会在监管保护和模式创新的夹缝里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说到最后,也奉劝消费者们理性消费。
真正的健身,不是靠买卡,而是靠自律。你可以在家、在公园、在任何能流汗的地方完成。健身房,只是锦上添花。
别再幻想办一张年卡就能拥有同款腹肌,在行业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跑路仍将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