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讲故事·绿水青山之间|滴水成城
发布时间:2025-08-16 21:35 浏览量:2
“那时候这周围只有两幢楼,现在看起来,什么都有了。”今年4月16日,时隔20年,75岁的布鲁斯·爱德华·里特曼教授再次来到上海滴水湖畔,刚一下车就连连发出感叹,“你看那边还有新的房子在建,这里的发展令人瞩目”。
对于这位国际环境工程领域的权威学者来说,更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手中水质检测仪器上的数据,“测下来滴水湖的水质很好,水质已经成了这里的闪光点。”时光荏苒,滴水湖初见雏形之时,他曾申请国际环保公益课题,和同济大学团队展开滴水湖及周边河道水质修复研究,形成的报告和数据为滴水湖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珍贵的早期第一手资料。
为早期滴水湖水环境保护“把脉”
4月,上海一年中最舒适、宜人的时节,里特曼教授又一次来到上海,开启为期近20天的中国学术交流之旅。今年已是他与中国科研学术界密切合作的第24年。
里特曼教授在国际环境工程领域享有盛名。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董教授,研究方向是污水处理及地下水修复中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2018年荣获被誉为“水环境领域诺贝尔奖”的斯德哥尔摩水奖。
2005年,里特曼教授受聘成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彼时,上海临港地区刚刚开发。他了解到,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巨大工程,便是在临港开发的核心位置上人工建设的、直径2.66公里的滴水湖。如此之大的人工湖,水质如何保证?湖水自身巨大的面积、周围来水河道的水质,都给滴水湖的水质带来不小的风险。
“这里是上海重点开发的区域,改善水质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于是,里特曼教授申请了可口可乐公司的国际环保公益课题,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展对滴水湖及周边河道水质的修复研究。
这项为期近两年的研究中倾注了里特曼教授和同济夏四清教授团队的智慧和汗水。里特曼教授领衔项目设计,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解读;一年四季实地采样、系统研究则由同济团队完成。他们精诚合作,共同撰写了中英文的报告,递交给管理部门,对滴水湖及附近的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可以说,这份中英文报告和详细的研究数据为滴水湖水环境保护提供了珍贵的早期第一手资料。
一晃20年,如今再翻看电脑里实地考察的照片和最终形成的报告,两位教授都记忆犹新。趁着学术交流的间隙,他们再一次前往滴水湖。“听说那里建设得很好,我很期待。”里特曼教授在路上兴奋地说。
在滴水湖畔,里特曼教授指导研究人员采集水样,对水中溶解氧浓度、浊度等进行现场检测。“这两个指标是我们当年研究重点关注的,比如我们担心湖中出现大量藻类滋生等问题,浊度正是反映这一点的指标。”现场检测结果令里特曼教授感到欣喜,欣赏着碧水蓝天的美景,他不禁感慨:“现在滴水湖的水质整体非常好,人们可以欣赏这里的美景,在湖上划船、冲浪,享受水上时光,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
先进技术助力中国环保事业
这些年,里特曼教授深度参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自2001年第一次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20多年来,里特曼教授以同济大学为圆心,几乎与国内环境领域所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2024年,他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这些年,里特曼教授同样见证了上海的诸多变化。“空气质量的改善是我观察到的最显著变化之一,现在经常可以看到蓝天。”他说,作为拥有众多人口的大城市,人们对水的需求量很大,要把这些挑战变成机遇,第一步便是保护水质。同时,上海拥有长长的海岸线,因此也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问题的最前线,这是一场硬仗。
“对我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中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中国环境保护态势积极,改善速度也很快。我非常高兴能为推动中国环保这项美好事业贡献力量。”投身环境工程研究超过50年,里特曼教授始终认为,发明技术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更服务于人类。
如今,里特曼教授研发的先进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已拓展到了长三角。由他牵头的首创技术——一种透气的生物双膜技术,可利用绿色氢能去除多类别的难降解污染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降低碳排放量,实现水净化和负碳排“双丰收”。这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已落户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重大项目“里特曼科技”于2022年正式启动运营。
- 上一篇:优衣库秋装王炸!针织开衫穿出松弛感“作弊式穿搭”
- 下一篇:利物浦燃爆后,咪咕约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