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铜仁市玉屏自治县丨只此青绿最动人

发布时间:2025-08-16 22:05  浏览量:1

航拍玉屏县城。

初秋的玉屏,天清气朗。在㵲阳河畔放眼远眺,蓝天白云,青山葱茏。环顾四周,水清岸绿,绿意盎然,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铜仁市玉屏自治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走出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道路。

制度创新 构建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玉屏自治县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更有力的措施,更周密的安排,守护生命的绿色、发展的绿色、民生的绿色,积极构建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把握定位方向,思路越发清晰。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集中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农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严控生态环境风险。

㵲阳河风光。

保蓝天。重点开展施工扬尘、企业排放、砂石矿山、烟花爆竹、生活面源、秸秆焚烧、道路移动污染源等领域专项治理,坚持联防联控,全力抓好污染天气应对处置,切实保障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增碧水。印发《玉屏侗族自治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完成1个排污口整治。县、乡、村三级河长恪守巡河制度,实现县域河流巡河常态化。县城及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㵲阳河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

守净土。严格用地准入,未发生向市场供应存在土壤污染的建设用地。严格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定期开展耕地保护巡查工作、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切实增强群众耕地保护意识,确保全县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促循环。全县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监管;全县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废机油及其他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达100%。

优环境。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100%,30户以上自然村寨覆盖率97%,农村污水治理管控率90.5%。全县建有污水处理厂3座和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2座,实现县城、集镇全覆盖。2024年完成农村厕所改造1418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98.81%。

针对群众关心的噪声扰民问题,出台《玉屏侗族自治县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试行)》,组建专班进行专项整治30余次,在行政中心广场、平江路、中山路等处安装噪声监测仪,持续巩固噪声污染整治成效。

玉屏县城上空云雾缭绕。

蓝天、碧水、净土不仅承载着美丽家园,更饱含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同时,玉屏自治县以开展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为契机,将绿色发展底色越擦越亮。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玉屏正在加速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用更多的蓝天白云为老百姓的获得感“加码”。

满目皆绿意,处处是风景,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玉屏将始终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真正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部门协作 筑牢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

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移步闻香……在玉屏自治县城区,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微绿地,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翠珠,点缀着大街小巷,形成绿色织补网络,让市民更好更方便亲近自然、共享自然生态。

每天清晨,家住玉屏自治县紫气山社区的杨大爷都会沿着健身步道散步、锻炼身体,这已经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凝望着杨柳依依,杨大爷心情格外舒畅:“我们的侗乡越来越美了。”

近年来,玉屏自治县各部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兴林富民、绿富同兴,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航拍玉屏屏山公园。

以打造“绿色玉屏、山水名城”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增加绿量、提升品位”的总体要求,深度挖掘县城自然禀赋,着力实施城区园林绿化工程,人居环境明显好转,生态质量大幅提高,县城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围绕“规划扩绿、工程造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的工作思路,结合城市文化内涵,玉屏自治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乡土资源特色,先后对南门坡省级森林公园、屏山公园、㵲阳河国家级湿地公园、㵲阳广场、街心花园等进行了绿化提升,通过幼林抚育、植树造林、林分改造等有效措施,县城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

这些年,玉屏自治县林业改革全面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增强了林业事业发展的活力动力。深入推进林长制,保护森林资源;2024年新增油茶种植面积50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5000亩;完成沅江源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水源涵养项目1.26万亩;编制了《玉屏侗族自治县2024年松材枯死木清理工作方案》,累计清理枯死松树8000余株。

这些年,当地多部门围绕矿山生态修复、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林业生态功能提升、农田生态功能提升等项目,大力推进㵲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切实筑牢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

玉屏铁柱山生态油茶基地。

玉屏生态建设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们的感官。

紧扣绿色发展实际,持续加大单位庭院绿化投入力度,实行专业设计和施工,深入开展“园林单位”“园林校园”“园林居住区”鼓励创建活动,建成了一批个性突出、布局合理、艺术性强、设施完善的单位绿地。

在新建道路绿化时保留自然植物群落,丰富绿化层次,营造多元化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道路绿化改造时保留道路两侧绿化带内现有树木,增加搭配其他植物,追求生态自然,确保道路绿化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不仅如此,玉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还联合各乡镇(街道)以及县域企业,坚持把生态环境监督和立法、专题询问等工作相结合,积极构建完善生态环保监督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全民共治 解锁生态保护的侗乡密码

干净整洁的乡间巷道,清新别致的竹篱菜园,宽敞明亮的农家院落,摆放整齐的柴草农具……

立秋时节,在玉屏自治县亚鱼乡郭家湾村,不少群众房前屋后种满花草,村民们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生活垃圾全部分类投放,生活习惯变了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位于武陵山深处的郭家湾村,是玉屏重要的水稻种植基地,每年水稻收割后遗留的稻草让村民们头疼。早年间为了处理稻草,家家户户养牲畜,下雨天脏水遍地。

亚鱼乡郭家湾村秋日风光。

年过古稀的村民张桂菊回忆,每家门前都有一条生活水沟,晴天苍蝇纷飞,雨天漫过村道,出行都要绕着走。

从2016年起,玉屏在全县84个行政村(社区)推进环境整治,把环境卫生纳入考核机制,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更加宜居的现代化乡村。

全民共治。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的原则,明确乡镇村环卫工作主体,保证“垃圾不落地、垃圾有去处”;根据省级和美乡村标准,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和整体村容村貌提升工程。

同时,通过统筹中央预算补助资金、省级专项匹配资金、地方自筹资金,在全县农村建立垃圾分类集中点,乡镇建成人居环境管理站,采用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模式,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闭环垃圾收运系统,侗乡大地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看得见的是美景,看不见的是治理。玉屏持续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向深里走、往细里去,以环境“一直美”提升村民幸福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群众根本福祉,事关美丽中国建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新店镇生态宜居的大湾村。

美丽可见、便利可感,乡村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今年以来,为扎实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新格局,玉屏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乡村环境由干净整洁向赏心悦目转变。

一场秋雨过后,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大兴村更显美丽动人,站在高处眺望,和美乡村安居图尽收眼底。

“过去垃圾处理靠风刮,现在垃圾处理有人管。”“厕所跟城市的一样,轻轻一按,水冲得干干净净。”“居住条件好了,生活越过越舒心。”……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村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后,原来又脏又乱的环境成为过去式,干净整洁的巷道、摆放整齐的垃圾桶成为标配。”大兴村村委会副主任蒋莉说。

“农村环境治理离不开群众的参与与支持,我们按照‘先净、后美、边整治边巩固’的工作思路,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角,人居环境变好了,老百姓的笑容更多了,未来的日子更有奔头了。”蒋莉说。

当前行走在玉屏山乡,目之所及,绿色的空间底色之上,河流如玉带般环绕,林地如翡翠般点缀,一个个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如珍珠般散落,整洁优美的新家园带来了新生活,也让侗家山寨不断增添新魅力,焕发新价值。

加快转型 建设和谐共生的美丽玉屏

8月11日清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柴冲村兴家湾坡上黄桃基地停满了车。基地负责人张建平和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黄桃,他黝黑的面庞上淌着汗珠,眼里却闪着光。

“每一颗都在树上自然成熟,不打药、不催熟,我们以最天然的种植方式回馈土地,孕育出自然美味。”张建平说,当天又接到了一个大订单,得抓紧时间把货备齐。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加上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生产,使得玉屏黄桃在外观、口感、安全、营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保障,仅是柴冲村就有4个合作社种植黄桃。

玉屏生态黄桃。

立足资源禀赋,玉屏坚持绿色发展、品质发展、品牌发展之路,重点打造以瓮阳、沙子坳和混寨—前光3个千亩村,着力提升老寨、杨柳、柴冲、铁柱山等“串珠成链”精品水果(黄桃)产业带。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毕竟只是概念,想要落地,还有众多深层次的问题待破解。保护修复生态,促进“两山”转化,离不开改革创新。

玉屏自治县积极做好统筹发展、绿色惠民的“文章”,让人民群众在美丽家园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

早在十年前,玉屏就提出“四大产业”概念,大力扶持油茶、黄桃、食用菌等产业,美化环境助农增收,让20万侗乡人民共享绿色发展福利。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宝库,蕴藏着数不尽的资源。近年来,玉屏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绿坪水库的鹭鸟在枝头飞舞。

在亚鱼乡郭家湾村绿坪水库,许多鹭鸟掠过水面,翅尖划开层层涟漪,又轻盈地落回林间。枝头鸟巢里,灰绒绒的小鹭鸟迎来至关重要的学飞阶段,它们在枝头勇敢展翅,成为山水间最动人的风景。

“这么多年来,水库周边绿植覆盖面越来越广,各种鸟类也多了起来,我们看着也高兴。”在村民张家生的印象里,每年5月,鹭群将会回到这里繁衍生息,从未间断。

鹭鸟在林间喧闹并不是巧合,正是玉屏长期系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力印证。

在绿坪水库上游,玉屏自治县相关部门通过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严格划定水源保护区、落实河长巡河常态化等精细化管理,为鹭鸟提供了食物丰富、环境安全的栖息与育雏环境。

不仅仅是鹭鸟,为保护野生动物,当地还制定印发了《玉屏侗族自治县关于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方案》,明确林业、农业农村、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并通过设立咨询台、制作固定宣传标语、发放资料及有奖问答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与保护意义,提升全民参与度,为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实践样本。

“保护鹭鸟,不能光靠生态治理,我们把不捕鸟、不毁巢、不惊扰写进村规民约,村民们相互监督,共同劝退捕鱼人、提醒游客安静观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华说。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玉屏自治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如今的玉屏,只此青绿最动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葛永智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