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美格鲁肽荣登“药王”,虽是新药,但与糖尿病研发方向背道而驰
发布时间:2025-08-16 22:53 浏览量:2
司美格鲁肽首次成为全球“药王”在今年第一季度全球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21%,销售额,销售额接近80亿美元。
而作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占全球患者超四分之一的我国,司美格鲁肽的境况又是如何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市场增长迅速,患者仍较为谨慎。
司美格鲁肽2021年4越被批准在我国上市,并于同年12月初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该年销量仅为3.19亿;
2022年的销量便飙升到23.11亿,其中院内销售额为19.21亿;
2023年的售额更是翻倍达到50.73亿,其中院内销量为43.17亿元。
没有找到2024年的数据,但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约21亿,其中减重版的诺和盈销量约占三分之一,约7亿。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1、销量增长迅速、市场潜力惊人。
按照今年第一季度的销量,诺和泰的销售额约为15亿,按每支1000元的价格,销量则是150万支,如果去除重复购买的,应用人群可能还不到100万人,而根据最新数据,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超过2.3亿,两项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司美格鲁肽的市场前景是多么的惊人。
2、医生和患者仍持谨慎态度。
从上面数据也可以看出,虽然司美格鲁肽在我国销量增长迅速,但患者的应用比例却是很小的,除去消费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原因外,也可以看出对于司美格鲁肽的应用,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是比较谨慎的。
这种谨慎是极有必要的。
二、一周应用一次,代表着安全,还是意味着风险?
从2017年正式上市,到今年成为药王,司美格鲁肽只用了五年便创造了这个奇迹。
而根据西药的发展史来看,这么短的时间还不足以对司美格鲁肽的不良反应做出全面和准确的把握。
现在关于司美格鲁肽的介绍皆着重介绍理论和功效,而对不良反应而多避而不谈。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葡萄糖依赖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起到降糖的效果,同时其还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到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增强饱腹感的作用,所以能起到瘦身的效果。
虽然从理论上来看,司美格鲁肽是很完美的,但实践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很难准确评估,更很难驾驭。
根据研究发现:司美格鲁肽胃肠道不良反应报告率高达84.1%,还会导致胰腺脂肪酶和胰腺炎的增加。
而在最近仅仅半年时间内,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就公布了四条关于司美格鲁肽的安全警告:
1、2024年11月21日发布:英国提醒注意GLP-1受体激动剂的潜在副作用和错误使用可能性。
2、2025年1月14日发布:丹麦药品管理局就司美格鲁肽导致罕见眼部疾病的疑似风险提交欧洲药品管理局审议。
3、2月20日发布:英国警示GLP-1受体激动剂和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可能导致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期间出现肺吸入的风险。
4、6月16日发布:欧洲提示司美格鲁肽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的病变风险。
这也说明对司美格鲁肽的使用应该持更严谨的态度和方法。
司美格鲁肽的应用方法是一周一次,为何是7天一次呢?因为其半衰期是7天。
糖尿病的治疗,首要在于血糖的稳定,其次才在于血糖的正常。
司美格鲁肽的作用机制虽然是葡萄糖依赖型,但人体是有严格生物钟的,饮食、作息也是以日为单位的,而一周一次的用法,能否保证每日的释放量保持一致和稳定,进而保证每日血糖的稳定,是颇值得怀疑的。
三、与治疗糖尿病主导思想的背道而驰。
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碍所导致,而且血糖利用障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血糖高,以及之所以出现若干身体不适并引发诸多并发症,主要原因并不是胰岛素分泌减少,也不是摄入的糖过多,而是细胞对糖的利用出现了问题。
所以对糖尿病的治疗,除了要降低血糖,更主要的应该是增强机体对糖的利用。而司美格鲁肽的作用还是基于胰岛素的分泌,其对于血糖利用障碍并没有什么作用。
司美格鲁肽虽是一款新药,但与糖尿病的研究方向却是背道而驰的。
开篇数据中提到,减重版的诺和盈销量已经占到了1/3,虽然其爱美之心可以理解,但也印证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