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国头一个“皇帝”:秦始皇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发布时间:2025-08-16 23:27 浏览量:1
要是聊中国古代的大人物,秦始皇绝对得占个C位——毕竟他是头一个把“皇帝”这俩字焊在自己头衔上的人,在此之前,大伙儿要么叫“王”,要么叫“霸”,就他敢开这个先例,你说牛不牛?
咱先说说他咋一步步走到“始皇帝”这一步的。秦始皇本名嬴政,生在战国末年,那时候天下分成七个大国,天天你打我我打你,老百姓过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嬴政打小就不一般,13岁就继承了秦国的王位,不过刚开始权力不在自己手里,直到22岁亲政,才真正把秦国的大权攥在手里。
亲政之后的嬴政,那股子狠劲儿就显出来了。他重用李斯、王翦这些有本事的人,一门心思要把其他六个国家给收拾了。你别以为这是件容易事儿,当时的楚国地盘大、齐国有钱、赵国能打仗,个个都不是软柿子。但嬴政有耐心也有谋略,他不着急一口吃个胖子,而是先跟远处的国家搞好关系,集中火力打近处的,这就是后来人说的“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他花了十年时间,先后把韩、赵、魏、楚、燕、齐给灭了,这可是中国历史上头一回真正实现了统一,以前的“统一”顶多是局部的,哪儿像他这样把整个中原大地拢到一块儿?
统一之后,嬴政觉得“王”这个称呼不够威风,配不上自己的功劳,于是就琢磨着改个名。他召集大臣们商量,有人说古代有“三皇五帝”,都是特别厉害的人物,要不就从里头各取一个字,叫“皇帝”?嬴政一听,觉得这主意太妙了,还特意加了个“始”字,意思是自己是第一个皇帝,以后子子孙孙接着当,二世、三世……一直传到千世万世。现在咱们听着“皇帝”俩字习以为常,可在当时,这绝对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儿,相当于给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定了个新规矩。
除了改称呼,嬴政还干了不少影响几千年的大事。你现在出门用身份证,坐飞机高铁要实名制,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嬴政就搞过类似的事儿——他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用一样的文字,以前各国的文字长得五花八门,秦国写“马”是一个样,赵国写“马”又是另一个样,做生意、传消息都特别麻烦。嬴政规定全国都用秦国的“小篆”,这下不管你是楚国人还是齐国人,拿笔写字都能看懂对方的意思,这可不是小事儿,文字统一了,大家的归属感才强,国家才更容易拧成一股绳。
还有度量衡和货币,以前各国的尺子不一样长,秤不一样重,钱长得也五花八门。比如你在秦国买一尺布,到了魏国可能就不算数了;你带的秦国钱,到了齐国人家根本不认。嬴政一看这不行啊,就规定全国用一样的尺子量东西,一样的秤称重量,一样的铜钱当货币——就是那种外圆内方的“半两钱”,后来好多年都在用。你想想,要是没有这事儿,咱们现在跨省买东西还得换算单位、兑换货币,多麻烦?
交通方面,嬴政也没闲着。他修了从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就跟现在的高速公路似的,而且规定所有驰道的宽度都一样,马车的轮子间距也得统一,这样马车在全国各地跑都不会卡在路上。他还派蒙恬修了“直道”,从咸阳一直通到北方的边境,专门用来运送军队和粮草,对付匈奴特别管用。另外,咱们都知道的万里长城,虽然不是嬴政从头开始修的,但他把以前各国修的长城连了起来,形成了一道从东边辽东到西边临洮的大屏障,挡住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的老百姓。
不过,嬴政也不是个完美的人,他干的有些事儿直到现在还被人议论。比如“焚书坑儒”,这事儿确实做得有点过了。当时为了统一思想,他下令把儒家的一些书烧了,还把四百多个儒生坑杀了,这不仅让很多珍贵的书籍失传了,也让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还有他修阿房宫、建骊山墓,动用了几十万民工,老百姓的负担特别重,很多人因为劳役累死了,这也为后来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嬴政当了11年皇帝,在50岁的时候去世了。他本来想让秦朝传千世万世,可没想到秦朝只传了两代就亡了,前后才15年,这恐怕是他自己都没料到的。但不管怎么说,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没人能替代的。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修驰道、筑长城,这些事儿不仅影响了秦朝,还影响了后来的两千多年,直到现在,咱们还在受益于他当年定下的一些规矩。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能穿越回秦朝,亲眼看看嬴政治理下的国家是啥样的,看看那些刚统一的老百姓,是怎么慢慢习惯用一样的文字、花一样的钱的,那肯定特别有意思。不过咱也不用真穿越,只要翻开历史书,就能感受到这个“始皇帝”的厉害——他既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也是个有缺点的普通人,正是这些复杂的地方,才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让人难忘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