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赚钱不难,花钱不易

发布时间:2025-08-16 23:35  浏览量:1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富者,怨之府;利者,祸之胎。”

赚钱聚财,或许靠时运与胆识便能达成。

但如何持守财富,如何运用财富,才是贯穿古今的大智慧。

花钱的学问,远比赚钱的门道更考验人心。

《资治通鉴》记载了吕不韦的传奇。

这位阳翟大贾在邯郸见到为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敏锐地嗅到了巨大的政治商机。

他兴奋地对父亲说:“此奇货可居!” 吕不韦散尽千金,西入咸阳,游说华阳夫人,精心运作。

最终将困顿的异人推上秦王宝座,自己也位极人臣,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

他看到了别人视而不见的“奇货”,敢于倾囊下注,完成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投资之一。

赚钱于他,是洞察先机与豪赌未来的结合。

时间流转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实业家卢作孚怀揣“实业救国”梦想,创立民生公司。

他洞察川江航运的巨大潜力和国家民族工业的迫切需要。

在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上游航运的夹缝中,民生公司以优质服务和民族情怀艰难起步。

抗战烽火中,他指挥“宜昌大撤退”,冒着日机轰炸,几乎以公司全部船只的代价,抢运了堆积如山的国家工业设备和数万人员入川。

这份超越商业利益的眼光与担当,不仅为抗战保存了命脉,也使得民生公司赢得了巨大声誉和发展空间。

赚钱在此刻,升华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把握和义无反顾的投入。

他们证明,真正的财富积累,始于穿透迷雾的远见。

02花钱的尺度在克制

《资治通鉴》同样记录了奢靡带来的祸端。

西晋石崇与贵戚王恺斗富的故事令人咋舌。

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以蜡烛当柴。

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就作锦步障五十里。

皇帝赐给王恺一株二尺高的珊瑚树,王恺向石崇炫耀。

石崇随手用铁如意击碎,然后命人抬出更高更美的珊瑚树六七株任其挑选。

他在洛阳金谷园中极尽奢华,蓄养美婢,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石崇的钱财来得快,去得更快,最终在“八王之乱”中因财富招嫉而被杀,金谷园付之一炬。

他的财富未能成为护身符,反成催命符。

花钱无度,炫耀财富,终将引火烧身。

清末“红顶商人”盛宣怀的经历则是近世的深刻教训。

他掌控轮船招商局、电报局、铁路总公司等要害部门,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其生活之奢靡,排场之浩大,令人瞠目。

据载,仅为其母出殡,就耗银三十万两,送葬队伍绵延数十里。

他在上海、苏州等地修建的园林豪宅,极尽奢华之能事。

然而,巨大的财富并未荫庇子孙,也未带来长治久安。

民国建立后,盛家迅速衰落。

其子盛恩颐沉迷赌博,一夜之间输掉上海一百多栋弄堂房产。

最终晚景凄凉,饿死在自己曾经的豪宅门房之中。

石崇与盛宣怀的结局昭示:不懂克制欲望,纵有金山银海,也难逃散尽崩颓的命运。

花钱的尺度,实则是欲望的缰绳。

03散财的境界在格局

《资治通鉴》中闪耀着范蠡的身影。

这位辅佐越王勾践复国的功臣,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功成之后,他毅然放弃高官厚禄,悄然离去。

化名“鸱夷子皮”与“陶朱公”的他,在齐国海滨和中原大地经商。

凭借过人的智慧,他迅速积累了巨万财富。

然而,范蠡对财富有着超凡的理解。

他认为“久受尊名不祥,富而好行其德”。

于是,他将辛苦赚来的钱财,屡次分散给贫困的亲友和乡邻。

史载他“三致千金,三散千金”。

财富于他,是流转的活水,而非死守的金山。

他看透了聚散循环的天道,也赢得了“富好行其德”的千古美名。

散财,在他手中升华为一种洞悉人性与天命的豁达境界。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

近现代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是“散财为公”的典范楷模。

他早年下南洋艰苦创业,建立起庞大的橡胶和菠萝产业王国。

积累了巨额财富的陈嘉庚,心中装的是积贫积弱的祖国。

他认定“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于是,他倾尽家财,在家乡厦门集美创办了从幼稚园到大学,从师范到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的完整教育体系。

更独资创办了著名的厦门大学。

即使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公司面临倒闭,他仍坚定地说:“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他宁愿卖大厦,也要维持厦大(“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将一生所得几乎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的散财,超越了个人得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情托付与无私奉献。

他诠释了何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大格局。

赚钱体现能力,花钱考验智慧,而散财则映照灵魂的高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开篇所言:“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财富之道,亦有其“名分”。 赚钱之“名”,在于眼光与勤勉。

花钱之“分”,在于克制与清醒。

而散财之“格”,则在于超越小我、泽被苍生的境界。

纵观青史,巨富者众,然能善始善终、福泽绵长者寡。

难不在聚,而在守;不易不在赚,而在用。

读懂《资治通鉴》中的财富密码。

遇财不惑,散财不吝。

方能在金钱的河流中,修得一颗清明安泰之心,抵达富而仁、贵而安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