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守护洱海碧波 海菜花开绘就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6 04:24  浏览量:1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一方碧水滋养出大理绝色风光,为保护好苍山东麓这一滇西高原最大的断陷湖泊,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坚持以洱海保护和绿色发展统揽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四个坚持”全面打响洱海保护精准治理攻坚战,推动水质、水环境、水生态“三位一体”逐步改善。

在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中,大理州在截污治污方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洱海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按照“四水收集——末端处理——生态净化——循环利用”的原则,在洱海流域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4.9万个化粪池,构建环湖截污治污体系,覆盖大理市流域内12个镇(街道)、87个行政村、368个自然村,实现大理市洱海流域污水收集全覆盖,有效解决环洱海流域集镇、村庄的污水处理问题。

在入湖水质改善方面,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在洱海流域实行“三禁四推”,试验推广绿色智能肥2万亩,成立“洱海有机循环工程中心”,推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洱海顺丰模式”;流域生态修复方面,对沿湖15米范围内的1806户、7270人实施生态搬迁,腾退土地用于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的绿色生态屏障。

同时,科技助力洱海保护治理也是一大亮点。大理州建成的“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平台由智能感知、数据中心、决策支持、协同管理、信息服务和业务应用六大功能模块构成,依托物联网、机理模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定量遥感等先进技术,拓展完善监测手段,整合搭建了覆盖水质、水文、气象、视频等站点的智能感知网,能够对洱海水质、藻情变化进行分析预警,开展洱海污染数值溯源与精准治污、出入流优化调度等分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辅助,获取了洱海保护治理的第一手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研究员王欣泽表示:“这些年来,洱海保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洱海湖区营养盐的浓度明显下降,和10年前相比,洱海的总磷从0.029mg/L下降到0.018mg/L,湖区总磷下降对于洱海湖泊保护来说意义重大。在这些年的工作里,上海交大云南(大理)研究院参与了包括洱海分析、治理技术等各项工作,这些技术能够被采纳,在实际的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得到应用,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王泽欣介绍,“洱海指数”的编制,将过去单一的水质指标考核,向水生态考核的方向迈进,能够全面体现洱海生态系统的变化,也对未来的洱海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在指数设计过程中,我们把洱海湖泊中藻类数量、沉水植被面积、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等相关项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王欣泽说,“以海菜花为例,最开始在洱海里是有海菜花的,后来有一段时间海菜花一度消失了,近些年来,洱海海菜花又恢复了生长。海菜花对水质的指示意义是非常明确的,表明经过这些年的保护治理,洱海水质在逐渐变好。所以我们在设计指数的时候,就把海菜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海菜花的生长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权重。”

如今的洱海上,海菜花正以最鲜活的姿态诠释着水质的变迁。清澈的湖面如一块巨大的翡翠,而海菜花便是镶嵌在其上的白色珍珠,微风拂过,远远望去,一片洁白的花海在碧波之上起伏,与周围的苍山、村落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这些盛开的海菜花,不仅是洱海的美丽装饰,更是洱海水质持续改善的生动见证,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诉说着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陈皓 段苏航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