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红色答卷”——岳阳县筻口镇走出党建引领产业、治理、民生协同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6 17:30  浏览量:2

近年来,岳阳县筻口镇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农技赋能、电商拓路、就业帮扶、健康守护、多元治理,构建“产业旺、百姓富、乡风好、治理优”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镇党委以“红色引擎”驱动全链条服务,让党旗飘扬在田间、直间、车间和调解一线,形成“技术送下、产品卖出、岗位送上、服务到家”的暖心体系,走出“党建强、发展实、群众笑”的振兴之路。

“筻口镇筻有味”直播间。

农技赋能促丰收 电商搭桥富农家

筻口镇沙南新村,余煜华夫妇150余亩早稻丰收。往年亩产约500公斤,今年同比增长超10%,最高达600公斤,夫妻俩喜上眉梢。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拥军介绍,全镇早稻丰收得益于服务中心通过潼溪村6亩试验田,统一管控水肥及病虫害,测算出7寸×4寸密度最利增产,据此指导农户科学种植。

此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建服务队,“分片包干、责任到田”提供全周期指导。农技人员全程驻点,从选种、育秧到田间管理“一周一巡查”,把控肥水、病虫害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开展23场培训、发资料5000余份,示范片农药减量15%、化肥利用率提升10%,低损技术减少收割损耗。

推行的“六统一两利用”模式成效显著,统一六环节并利用秸秆与冬闲田,提升水稻抗逆性和产量稳定性,助力亩产增超10%。同时推广旱地育秧760亩,培训覆盖千余农户,带动全镇早稻种植6.8万亩,单产提升12%;培育的58家合作社与家庭农场,以全链条服务覆盖99.9%农田,为小农户节省350万元。

丰收之后,销路的难题也被温柔化解。释迦寺村的甘远新曾对着院里堆成小山的1万公斤小黄姜犯愁,卖则亏本、不卖将烂在家里。

正当他左右为难时,镇里的电商团队带着设备上门专门为其拍摄助农纪实视频。直播间里,“用这小黄姜,炖鸡格外香”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很快,4250公斤小黄姜销售一空,4.25万元现金稳稳落进甘远新的口袋,剩余的小黄姜也借着直播名气售空。

“幸亏有镇里的电商团队帮忙,这土疙瘩才能通过网络变成金疙瘩!”甘远新摩挲着光滑饱满的姜块,笑得合不拢嘴。

助农案例还有很多,漆市村六旬方奶奶每天都要“赶集”,奔走于镇政府和游港村直播间。上半年,她亲手种的茄子、辣椒等时蔬鲜嫩水灵;下半年,糯米、糍粑等农家好物备好,都送到镇电商平台售卖。

货品多时,镇村干部会特意开车接送。看着自家土产品打包发往全国,方奶奶笑纹里满是欢喜,她打趣道:“没想到老了还能赚钱,感觉自己还年轻呢!”

“游港村党支部的党员们带头走进直播间,近450场农货专场直播让浓浓的乡土味飘向了全国各地。1200多户农户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线上销售额一举突破800万元。”筻口镇电商基地负责人熊耀君说。

如今的筻口镇,从田间的丰产增收,到农货的销路畅通,已然形成一套成熟暖心的助农体系。农业技术的推广,让粮食丰产有了十足底气;电商平台的搭建,让农货出村有了宽阔门路;而党组织的引领,则为这一切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利剑护蕾”宣讲现场。

就业帮扶暖民心 健康守护惠民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筻口镇对有需求的群众始终及时伸出援手,58岁的陈丰收便是生动一例。

陈丰收是朱仑村村民,因为先天聋哑,他既没法畅快地表达心声,也听不懂旁人的言语,平日里总低着头走路,见人就下意识地往墙角躲。仅靠两亩薄田收成根本填不饱肚子,外出打零工又常因沟通不畅被辞退,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全靠哥哥接济才能勉强维持。

生活快压垮他时,筻口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主动上门,递过本子写道:“给你就近找了杂活,有稳定收入。”这行字让他第一次觉得日子或许还有盼头。

岳阳县瑞晨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六军回忆说,陈丰收是在2018年由政府推荐进厂,至今已干了7个年头。月工资2600元,主要负责厂区的清扫、消毒,以及机器清洗等杂活。工作时总是低着头,满是拘谨和不安。

如今,这份稳定的收入,让他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眉宇有神,走路轻快,和从前判若两人。

而最让陈六军难忘的是,每年过年前,陈丰收总会穿着一件有很多口袋的灰色马甲到厂里来领取工资。他会小心翼翼地把现金都塞满马甲的口袋,然后像学生得了奖状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回到家后,他还会主动张罗着贴春联、挂灯笼、打年货,甚至会给哥哥买新衣服,那副得意的样子,让人看了都心生欢喜。

在筻口镇,就业帮扶的成效不只体现在陈丰收这样的个案上。

镇党委以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关键举措,联合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精准施策,打出就业帮扶“组合拳”,全年举办招聘会12场,牵线46家企业入驻就业平台,350名农民经技能培训上岗,人均年增收4.2万元。创新“211”模式(夫妻种百亩地年获利10万元),培育党员示范户38户,户均种植205亩,年利润超20.8万元,带动500余人家门口务工增收。

除了就业帮扶,当地在健康保障方面的帮扶同样及时暖心。去年腊月,63岁的陆爹在家门口摔跤后,髋关节持续疼痛却硬扛着。三日后的义诊中,“党员义诊队”检查发现是股骨头坏死,需尽快手术。

镇干部了解到他与61岁老伴相依为命,家境困难无力承担费用,当即联系医保、民政等部门,讲解大病医疗救助政策,协调医院开辟绿色就诊通道。

如今,当地在民生服务与健康保障上成效显著。中心卫生院组建的“党员义诊队”,已为65岁以上老人开展爱心义诊16次,服务1800余人次,建立健康档案860份,检出慢性病并及时干预220人,用贴心服务守护着群众的健康。

农民技能培训。

多元治理显成效 乡村和谐添活力

七月的移山村,灌溉渠边两屋场村民因水源争执,冲突一触即发。

移山村村“两委”闻讯赶来,包片负责人柳建林冲进人群张开双臂隔开双方,汗珠直滚仍厉声劝止:“有话好好说!”

柳建林没急着表态,蹲在渠边摸了摸干裂的泥土。他让双方各选三名代表,到村部开座谈会。“今天不把诉求说透,谁也别想走。”

随后七天,柳建林陪同镇水利事务中心技术员每日清晨扛着仪器上山。正午烈日下,他们踏碎石坡查水源、钻深草记分支,裤腿划破、皮肤脱皮也不停歇,笔记本记满数据方案。

夜里,柳建林召集两个屋场的村民代表手绘地形图详解:“山泉日涌300方,按旱田水田需求,拓宽主渠、建分水闸按比例分配,天旱可调水库水补充。”

三天后施工队进场,村民常驻足观望。八月初分水闸建成,柳建林转动闸门,两股清水流向两屋场,掌声雷动。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当地党组织靠前服务的生动缩影。在矛盾调解一线,“党员调解先锋队”成功调解宅基地纠纷等59起,化解率100%;“党员包案制”攻克信访难题18件,惠及120户群众。

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止于化解矛盾,在守护群众安全上同样细致入微。每逢节假日,集镇3.2公里的路段上,镇党委组织的党员志愿者总会准时到岗,有条不紊地开展交通劝导,保障道路始终畅通有序。

在生产安全领域,镇应急办、市场监管所推行的党员干部与工厂“联点包片”机制,让全镇26家工厂都有了专属的“安全监督员”,通过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23项消防隐患、设备老化等问题被一一整改,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在文化引领方面,党组织也积极作为。老干办、文化站组织15名老党员干部开展“春联送福”活动,累计书写300余副春联赠予群众;镇妇联配合开展“爱心妈妈”活动,惠及近200名留守儿童;镇团委联合学校党组织,发动38名学生志愿者走进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13次,服务270余名特殊群体。

同时,党组织在法治建设上持续发力。镇党委统筹多部门开展禁毒、“利剑护蕾”等宣传,覆盖群众2.3万人次;通过“敲门行动”“农家夜话”普及知识,惠及8000余人。

其中,熊市村的治理实践尤为亮眼。该村依托“群英断是非”工作方法打造“五扶五劝”典范,邀请乡贤等“群英”参与决策,组建参事会、劝和会,设立各类基金。这一模式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教育、监督的热情,让该村成为“五无典范”(无一例刑事治安案件、无一人上访、无一例诉讼、无一人吸毒、无一张牌桌),推动乡风文明,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民生实事落地效率提升40%,以自治活力彰显法治精神,为地方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筻口镇的实践充分证明,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从产业发展到民生保障,从乡村治理到文明建设,党组织的红色身影无处不在,正持续推动着乡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让“以民为先”的理念在乡村大地上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