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骑楼老字号# 从民国钱庄到现代商贸的百年变迁
发布时间:2025-08-17 06:48 浏览量:2
海口中山路18号“尚易”商号,藏着一段侨商与骑楼共生的往事。
“尚易”的根,系在侨商云旭如的创业故事里。清末民初,琼山县府城镇甘蔗园村的云旭如,像许多海南子弟一样“下南洋”讨生活。他从新加坡、香港的小商贩做起,背着货担走街串巷,把海南的槟榔、赤糖卖到南洋,又把洋纱运回故土,渐渐攒下第一桶金。中年返乡后,云旭如看中海口作为通商口岸的潜力,先在水巷口开了“云旭记”,专做土特产出口与洋货进口。到了长孙云昌漠接手时,家族生意已具规模 —— 1920年代前后,他们在中山路开设“尚易钱庄”,取名“尚易”,既含“崇尚交易公平”之意,也暗合“让侨胞汇款更容易”的初心。当时侨批(华侨汇款)是海南许多家庭的“生命线”,“尚易”依托南洋的商业网络,成了连接海外游子与家乡的重要纽带,街坊都叫它“侨胞的钱袋子”。
虽无成文典故,骑楼老街的老人们至今记得“尚易”的细节:钱庄柜台是厚重的红木,上面总摆着一个铜制算盘,账房先生戴着老花镜,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嘴里念着“南洋来的银圆、兑成光洋给家眷”。遇到侨胞托带物件,钱庄伙计会细心记下“给三婆带的南洋药膏”“给阿妹的花布”,再托船运送到乡下,分文不取。有老人回忆,1930年代一次台风冲垮了码头,好几船侨批滞留,“尚易”掌柜自掏腰包,雇了十多个挑夫,冒雨把汇款送到周边村镇,“当时水没过膝盖,他们踩着木板走,就怕耽误了老乡过日子”。这些口耳相传的小事,成了“尚易”留在民间的温暖注脚。
“尚易”所在的骑楼,本身就是故事的一部分。这栋两层建筑,立面有南洋风情的浮雕,二楼走廊能遮阳避雨,正是当年华侨“把南洋带回家”的设计。老人们说,钱庄楼上曾挂着一块“诚信为本”的木匾,日军侵占海口时被损毁,如今二楼墙面隐约可见的红色标语,是后来岁月留下的痕迹,新旧印记叠在一起,像极了“尚易”的命运。
2014年,“海南尚易贸易有限公司”在这里注册,接过了“尚易”的招牌。如今柜台里不再是银圆和侨批单,而是海南的珍珠、火山岩饰品,通过直播镜头卖到全国。但老骑楼的木门还在,推开时“吱呀”一声,仿佛能听见当年算盘珠子的轻响 ——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尚易”始终在变,又始终守着“让交易更实在”的本分。
这段跨越百年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藏着一代侨商的踏实与精明,更藏着海口骑楼老街“以商为脉、以侨为桥”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