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脏有多老?运动可能是最强“逆龄药”!
发布时间:2025-08-17 08:37 浏览量:1
编者按: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正在发生:老年人越来越多,患心血管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你可能会以为,“变老”就是“自然”的事情,心脏变差也无可避免。但其实,变老的速度,是可以被影响,甚至被逆转的。运动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老”策略,尤其在HFpEF(保留射血分数的心衰)等加速老化相关疾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近期一项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的综述[1],从心血管老化机制、加速老化表型、运动干预的分子与功能层级效应,系统梳理了运动在预防和管理心衰中的作用。
生物学衰老与心血管疾病:复杂但可调节的过程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人群迅速增长,年龄增长带来心脏代谢性疾病风险上升,老年人中心血管病患病率高于年轻人,且常伴多病共存和应激储备减退,临床管理更为复杂。尽管每个人都会经历生理性的衰老过程,但“生物学衰老”却呈现出高度异质性。这一过程反映的是个体在面对内外应激源(如炎症、氧化损伤、代谢负荷等)与恢复机制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换句话说,衰老不仅受遗传决定,也受到生活方式、环境及生理适应能力的共同影响,因而具备一定的可调节性。
生物学衰老主要表现为细胞及亚细胞层面的损伤积累与功能障碍,如DNA损伤、线粒体耗竭、蛋白质稳态失衡等。这些变化在临床上可发展为老年综合征(如虚弱、跌倒、失能)以及一系列心脏代谢性疾病。更为关键的是,某些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本质上可被视为“加速衰老”的临床表型。
HFpEF患者通常年龄较大,伴有运动耐量降低、心肺储备不足、骨骼肌减少、系统炎症升高等典型的“衰老特征”。这种疾病表现已超越传统的心力衰竭定义,更类似于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多系统功能退化综合征。研究表明,HFpEF的发展轨迹与心肌线粒体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密度下降、舒张功能受限和炎症通路激活密切相关,这些机制与“加速老化”的8大核心标志(如包括基因组不稳定性、表观遗传改变、蛋白质稳态丧失、自噬功能障碍、营养感知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和细胞衰老等)高度重叠。
值得强调的是,这些细胞层面的病变虽随时间进展,但其速度与个人的生活行为密切相关。例如缺乏体力活动、不合理饮食、长期饮酒或吸烟等,都会加速生物学老化,从而提前进入疾病高风险状态。因此,改变生活方式,尤其是增加身体活动,是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干预点。
虚弱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中的“加速衰老”表型
加速的生物学衰老表现为多器官系统在亚临床阶段即出现功能障碍的持续积累,最终导致机体整体储备能力下降、对压力的应对能力减弱。这种状态在临床上的集中体现便是虚弱综合征。虚弱是多系统生理功能衰退的结果,使得个体在面对感染、手术、运动等常见应激事件时,表现出过度脆弱和恢复迟缓。虚弱的发生与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代谢调控的失衡密切相关,慢性炎性因子的上调(如IL-6、TNF-α)不仅驱动持续的低度炎症(即“炎症性衰老”),还加速肌肉组织的分解与退化,导致肌少症的发生。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心血管疾病高危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衰老表现之一。
遗传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虚弱与心血管老化之间的关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多种与衰老加速和CVD虚弱状态相关的基因变异。在普通老年人群中,虚弱的患病率约为15%;但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这一比例可高达75%,且在不同疾病亚型之间差异显著。在与年龄密切相关的CVD中,如主动脉瓣狭窄、心房颤动和各型心力衰竭,较高的虚弱负担与更差的预后密切相关。即使在无明确CVD诊断的老年人中,虚弱也常常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有关,如左心室肥厚、舒张功能障碍或心率变异性下降等。
在所有心衰类型中,HFpEF(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与虚弱的关系最为密切。HFpEF几乎仅见于老年人群,其典型特征包括心肺储备能力明显下降、运动耐力减退以及多重合并症。这类患者常常合并肌肉减少症和慢性代谢性疾病,虚弱症进一步加重其运动不耐受、生活质量下降和再住院风险。
因此,HFpEF已不再被视为单一心脏疾病,而是典型的老年综合征表现。其核心病理机制源于加速的生物学衰老、骨骼肌功能障碍和全身性虚弱状态。深入理解这一“衰老-虚弱-HFpEF”通路,有助于我们更早识别高危人群,实施以运动和营养为核心的多维干预,从而改善结局、延缓病程。
生物学年龄:早识别心血管衰老风险的“体检前哨”
随着表观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用于评估“生物学年龄”的模型,帮助识别衰老速度异常加快的人群。这些模型包括:Phenotypic Age、GrimAge 和 DunedinPACE等,综合血液生化指标、DNA甲基化位点、炎症因子等多维生物信息,相比传统年龄或单一风险因子,更能准确地评估个体在生理老化过程中的位置。
以GrimAge为例,该评分在多个前瞻性研究队列中表现优于传统的心血管风险评分工具,能有效预测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冠心病等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并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肺动脉压升高、运动能力下降等表现密切相关。在心衰人群中,生物学年龄评分不仅能反映当前病情状态,还能区分疾病进展速度和再住院风险,为临床分层管理和早期干预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与思路。
更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学年龄并非不可逆。已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如规律运动、健康饮食、体重管理、抗炎干预等——可有效减缓甚至部分逆转某些分子层面的衰老指标。尤其是运动,因其安全性高、成本低、可持续性强,正逐渐被视为最可及的“抗老干预”。
运动可多层面逆转心血管与骨骼肌老化机制
在所有生活方式干预中,运动是目前唯一被证实可多层次干预衰老核心机制的干预手段之一。运动训练可同时调节多个关键分子路径,进而逆转或延缓心血管与骨骼肌老化进程。
首先,运动能激活PGC-1α等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与功能恢复,改善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的能量供应。其次,运动通过抑制慢性炎症,降低IL-6、TNF-α等炎性因子的水平,增强免疫稳态,防止组织纤维化的进展。同时,运动具有类“去衰老药”效应,能促进衰老细胞的清除,维持组织再生能力。此外,它还可提升自噬活性,维持蛋白质稳态,减少异常蛋白积聚,是应对衰老细胞压力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组织层面,运动对骨骼肌的作用同样显著。它能提升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改善血流分布与氧气利用效率,减少肌肉脂肪浸润和萎缩,增强“肌肉-心脏轴”的联动效能。而这些外围机制,正是HFpEF患者运动不耐受和体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所在。
心力衰竭运动干预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在普通人群中,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与心力衰竭风险呈线性反比关系。多项大型队列研究表明,每周150~30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可显著降低HFpEF发生风险,风险降低幅度可超过35%。即使是日均步数达6000~9000步,也能带来心血管保护作用,尤其对老年人群更为明显。研究还发现,风险下降最显著的转折点在于从“完全久坐”转为“轻度活动”,提示哪怕小幅增加运动量也具有临床意义。
运动不仅预防心衰,还能在亚临床阶段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延缓左室舒张功能减退、降低左房扩张速率、预防动脉僵硬和舒张压下降。其核心机制在于提升VO2peak,即心肺适能水平。VO2peak随年龄逐渐下降,HFpEF患者普遍偏低,而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训练,能将其提升1.5~2.5 ml/kg/min,显著改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这一改善主要来自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线粒体功能和血流灌注的提升,而非心脏结构逆转。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运动训练可有效减轻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衰老相关疾病负担,并改善心衰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但在现实临床中,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仅有不到5%的心衰患者接受以中心为基础的心脏康复(CR)项目,HFpEF患者由于缺乏关键结局研究数据,往往无法获得医保报销,进一步限制了康复服务的可及性。此外,那些最可能从运动干预中获益的老年HFpEF患者,常常合并多病、体能虚弱,反而成为CR利用率最低的人群。住院期间的卧床和代谢应激也加剧了肌少症和虚弱状态,但这些高危患者往往要等出院后4周才能开始康复,错失了关键干预时机。
为此,REHAB-HF等研究探索了更灵活、可达性更高的干预路径。该试验采用早期、定制化、渐进式训练,从住院阶段即开始,涵盖力量、平衡和耐力等训练,显著改善了老年HF住院患者的身体功能与生活质量。同时,居家康复项目也被证实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尤其适用于无法就诊的弱势群体。
总的来看,运动和身体活动不仅是减缓加速衰老、预防虚弱与多病共病的有效工具,更是改善HFpEF等老年性心衰管理的重要策略。尤其在体能储备下降、合并症负担重的“加速衰老表型”人群中,运动干预的收益最为显著,值得在未来推广为标准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结语:
衰老是自然的,但老得慢、老得健康,是可以实现的。运动不仅能调节血压、血糖、体重,更能深入细胞水平干预多条“衰老通路”,对抗心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退化。在HFpEF等衰老型心衰管理中,运动正成为兼具治疗与预防意义的“系统干预”。未来的心血管管理模式应当重视个体衰老表型,建立生物学年龄评估工具,并以此为基础提供精准的运动干预策略。让“运动处方”像药物处方一样成为日常医疗的一部分,或许才是对抗心血管衰老、延长健康寿命的终极答案。
参考文献:1.Subramanian V, Tucker WJ, et al. Cardiovascular Aging and Exercise: Implications for Heart Failur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Circulation Research. 2025;137:205-230. DOI:10.1161/CIRCRESAHA.125.32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