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总指挥是刘邦还是韩信,首战韩信失利是计谋还是真的败了

发布时间:2025-08-16 01:48  浏览量:1

垓下之战,谁才是掌盘的大脑——刘邦还是韩信?要说“前锋还是总指挥”这个问题,放在今天可能就是:“你觉得老板亲自下场干活,还是让副总带你冲?”几千年了,类似的戏码,总让人琢磨不透。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那一年,楚汉对垒,风声鹤唳里到底是谁在调度全局,谁又在搏命冲锋?说起来,好像比电视剧的主角副本还精彩。

当年打到垓下,形势比人还狼狈。刘邦和韩信,两个人窝在军帐里,外面冷风呜呜地刮,帐篷布抖得像筛糠。一个是曾经连饭都要讨的流氓皇帝,谁都能让他一把汗;一个是饿过苦日子的落魄兵卒,屡次三番在生死线上打滚。风头正劲的时候,他们也得控制住想互相掐脖子的脾气,将就着一起对付项羽。

大多数人可能记得的,是韩信背水一战、夜袭敌营那些令后人拍手称妙的计谋。但垓下这番,史书写得不那么热烈。——你要真翻《史记》的话,刘邦那一卷写得清楚:韩信三十万雄兵,顶在最前面;左右孔将军、费将军分头扛住两翼。刘邦本人呢?——稳稳地,站在中军,也就是韩信的后头,再往后,是他最信得过的老兄弟,绛侯、柴将军稳住阵脚。

这里边有个微妙的关系。为啥不是韩信指挥一锅端?其实早在旧楚国就玩“五军阵”,排起来前有先锋、中有主帅,还有左、右、后接应。主帅刘邦,位置安稳居中;前锋韩信,在跑步进攻。说句时下流行的话:“韩信负责冲锋陷阵,刘邦负责坐镇后方,喊‘稳住,我们能赢’。”谁主,谁次,分得明明白白。

可能有人会说,那三十万人不就是韩信的人马,轮不到刘邦发号施令吧?这事儿你要想透,还得从汉军的出身说起。你以为韩信是兵马大元帅,他要让谁往东就敢往东么?别忘了队伍里还有英布、彭越、刘贾这些有头有脸的主儿——都是和韩信平起平坐的诸侯。真要让韩信呼来喝去,他们第一个不服气。再拿刘贾来说,刘邦的本家兄弟。后头能封王,前头哪肯轻易站到韩信麾下?

还有,后勤骨干柴将军、周勃,从刘邦举蜀地草莽起家就跟着混。能打能拼不说,论资排辈在刘邦军里根深蒂固。你叫韩信年轻气盛带头冲,还行;真让他高高在上插手调度,没一个心服口服的。也难怪后来风声稍有不对,诸将一个个争抢着找刘邦弹劾韩信,谁还没点自己的算盘。

更有意思的是,垓下这会儿,刘邦心里可没真让韩信当自家压舱石。那一年,先是韩信挟功请封齐王,枪杆子底下讨赏,刘邦表面上笑眯眯,心里早划清了界限:你有你的地盘,我有我的兵权。别看等着捉项羽,背地里谁都防着谁。打赢了,韩信的兵马上就得让出来,等着改封、软禁,临了也难逃一场大清算。

三十万人的队伍,不全是韩信的“班底”,被刘邦夹在中间调度。韩信倒是有点野心,可在这盘棋里,能用的“棋子”,其实被分得七零八落。再加上英布、彭越这样的外部势力,指挥权基本还是握在“皇帝”手上。

回过头来说垓下那场大仗,史书交待得挺直白:韩信先打,打得不顺,退了。接着孔将军、费将军左右夹击,趁项羽兵力分散又缺粮,韩信再回头冲一波,才把项羽破成一地碎甲。这场戏码,倒也不复杂,就是前锋啃硬骨头,主帅收割残局。

这里有个细节让人忍不住多想。韩信一开始吃了亏,是实打实让项羽反过来了一手。你如果再琢磨一下史书的用词就更有意思:比如打背水之战时,司马迁说韩信是“佯败”,假装撤退诱敌。可垓下之战,一个“佯”字都没出现。韩信真是打不过,退了。连文字里都带着隐隐的不甘。

想想也是——早几年韩信脑子一转,打龙且、破赵魏,计谋百出。轮到项羽,却只能硬着头皮拼命。项羽也不是草包。这人能玩“破釜沉舟”“断粮绝渡”的狠招,简直是战争发明家里能排头号的。再看巨鹿、彭城之战,项羽撒冷箭、切粮脉、用骑兵奔袭,哪一样不是算得极致。韩信想绕个小道,忽悠他一把,哪里那么容易?

说起来,历史里的大人物往往互相敬畏又提防。韩信招招有妙计,但节骨眼上遇到项羽这样的对手,计谋反成了死路。身陷楚歌四面环山,韩信带点愁绪,大概也不得不承认,“能赢他,靠的是人多势众,不是机灵脑瓜。”

这一场天下大劫过后,项羽夜里突围,身边只剩八百骑,从万人拥簇到孤注一掷,不得不过叹气:有时候棋差一招,是命数更是人情。韩信虽然在战役里没扳倒项羽的谋略,却最终见证了项羽的崩盘。只有邓小平说过“历史是人民写的”,可像韩信、刘邦、项羽这些,都算人民吗?谁才主宰了最后的结局?

最后的问题,总是绕不开人的算计——不管是阵列里谁前谁后,还是帐下哪副面孔心里打着几重心思,明争暗斗背后,总得有人踩下最后那只刹车。垓下之战结束了,韩信的老路也快到底了。你说韩信会不会后悔跟着刘邦?亦或项羽夜色中南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不是韩信为刘邦攻坚,自己会不会还有条退路?

留句话: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总指挥,只有暂时的主角,只要局还在,人心就不会平静。我们只看到垓下的风声鹤唳,很难看清那夜里的每一张脸,到底是忍耐、是戒备、还是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