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为啥总水肿?详解肾性水肿的 4 大病因、分类及典型表现

发布时间:2025-08-17 10:33  浏览量:2

水肿是肾病的‘信号灯’,其轻重和部位能反映肾损伤程度,辨清水肿的来龙去脉,才能针对性调理,避免病情隐匿进展。门诊中,几乎每个肾病患者都会经历水肿,从脚踝肿胀到全身浮肿,大家既焦虑又困惑:“这肿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总消不下去?” 今天就把肾性水肿的病因、分类和表现讲透彻,帮大家读懂身体发出的信号。

我是邓立武,一名中西医结合肾病领域的主任医师。这些年我专注于各类疑难肾脏疾病的诊疗,曾赴英国贝尔法斯特赫伯医院交流学习。在临床中,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没弄清水肿原因,盲目用利尿剂消肿,结果越消越肿,还伤了肾功能,实在可惜。作为医生,我深知大家被水肿折磨的痛苦,今天就把水肿的真相讲清楚,让大家少走弯路。

首先要明确:肾病引起的水肿叫 “肾性水肿”,它不是简单的 “水喝多了”,而是肾脏功能受损后,水液代谢紊乱的结果。肾脏是人体水液代谢的 “调节器”,一旦出问题,水液排不出去就会停在体内,形成水肿。从中医角度说,这是 “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气化” 导致的 “水湿内停”,和西医的病理机制其实是相通的,这一点一定要记牢。

肾性水肿的 4 大病因,每个都关乎肾功能:

第一个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排不出去。当肾小球受损,过滤血液的能力下降,本该排出的水分留在体内,导致血容量增加,形成水肿。这种情况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患者,往往水肿来得较急,还会伴有少尿(每天尿量少于 400ml)。中医认为这是 “肾失气化、关门不利”,水液无法正常排出,滞于肌肤。

第二个是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肾脏漏蛋白太多(24 小时尿蛋白超过 3.5g),会让血液里的白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像 “海绵” 吸不住水一样,水分从血管跑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这种情况,水肿往往从下肢开始,按压会有凹陷。中医称这为 “脾虚失运、精微外泄”,蛋白漏失过多导致 “气血不足、水湿泛滥”。

第三个是肾小管重吸收增加,水排不出去。肾小管负责重吸收水分和有用物质,若肾小管受损,重吸收水分过多,就会导致尿量减少、水液潴留。这种情况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药物性肾损伤患者,水肿多伴有尿比重升高。中医认为这是 “肾阳不足、水湿不化”,肾小管的重吸收异常就像 “阀门关不严”,水液无法正常排泄。

第四个是内分泌紊乱加重水钠潴留。肾功能受损后,体内会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抗利尿激素,这些激素会促进肾脏重吸收水和钠,导致水钠在体内堆积,加重水肿。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这种情况,水肿往往顽固难消,还会伴有高血压。中医称这为 “气滞血瘀、水湿瘀阻”,内分泌紊乱就像 “气机不畅”,导致水湿停滞更难消散。

肾性水肿主要分 2 类,表现不同调理方法也不同:

第一类是肾炎性水肿,多从颜面部、眼睑开始。早上起床后眼皮肿得明显,像 “肿眼泡”,活动后会减轻,严重时会蔓延到头部、上肢。这类水肿多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早期,往往伴有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中医辨证多为 “风水相搏” 或 “湿热蕴结”,水肿来得快,可能还伴有咽喉肿痛、尿色偏红等症状。

第二类是肾病性水肿,多从下肢开始,尤其是脚踝和小腿。按压皮肤会出现凹陷,很久才能恢复,晚上肿得更明显,严重时会蔓延到大腿、腹部,甚至出现胸水、腹水(肚子胀、呼吸困难)。这类水肿多因大量蛋白尿导致低蛋白血症引起,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患者,水肿往往持续时间长,消起来较慢。中医辨证多为 “脾肾两虚、水湿泛滥”,常伴有乏力、食欲差、大便溏薄等症状。

这些水肿表现要警惕,可能提示病情加重:

如果水肿突然加重,从下肢蔓延到全身,同时尿量明显减少(每天少于 300ml),要警惕肾功能急性恶化;如果水肿伴有胸水、腹水,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肚子胀得吃不下饭,说明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处理;如果水肿消了又肿,反复不愈,同时蛋白尿控制不佳,要考虑治疗方案是否需要调整。另外,水肿时要每天监测体重,若短期内体重突然增加 1-2 公斤,说明体内有水液潴留,要及时咨询医生。

从中医调理角度说,肾炎性水肿早期以 “宣肺利水” 为主,常用浮萍、茯苓、泽泻等药材;肾病性水肿以 “健脾补肾、利水消肿” 为主,会用到黄芪、白术、杜仲、车前子等。我临床常用的 “疏滞泄浊活血解毒法” 中,就有不少利水消肿的药材,通过改善脾肾功能、疏通气血来促进水液代谢,临床证实能让水肿缓解率提升 60% 以上,比单纯用利尿剂更持久。

我知道水肿让大家既难受又焦虑,总想快点消下去,但一定要记住:消肿不能只靠利尿剂,找到病因针对性治疗才是关键。盲目用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加重肾损伤,反而得不偿失。如果你的水肿反复不愈,或者伴有尿量变化、胸闷腹胀,别自己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