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卖80余座万达广场、财富缩水9成!王健林如今还手握多少筹码?
发布时间:2025-08-15 21:29 浏览量:1
“先定一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曾几何时,王健林的这句豪言壮语让他成为网络焦点,尽显商业大佬的自信与气魄 。可时过境迁,当我们在2025年回望,这句话却承载了诸多唏嘘与无奈。在这一年,王健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万达集团也深陷困境。继去年先后兜售40座万达广场后,今年他再次打包出售48座万达,即便回笼500亿资金,面对上千亿债务也只是杯水车薪。曾经辉煌一时的商业帝国,如今摇摇欲坠,人们不禁要问,卖掉80多个万达广场,财富大幅缩水的王健林,如今手里还剩下什么?
辉煌往昔:万达商业帝国的崛起
如果王健林没有选择从商,或许他早已退休,过着安享晚年的生活。但庸庸碌碌从来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只是他未曾料到,弃政从商的抉择会在晚年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从转业军人到一代首富,王健林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1987年,响应国家“百万裁军”的号召,王健林告别了18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到大连任职。不久后,他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当地一家住宅开发公司濒临破产,政府四处寻找能人拯救这个“烂摊子”,王健林毛遂自荐,出任总经理一职,而这家公司就是万达集团的前身。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王健林能盘活这家公司,但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转亏为盈” 。不过,那时公司直属政府,尽管他能力出众,却对公司事务缺乏决定权。
1991年,国家政策改革,在大连选择3家企业进行试点。王健林秉持“敢闯敢试”的理念,积极申请,试点成功后没几年,国有股退出,万达彻底成为私有产业。为了将公司做大做强,王健林付出了诸多努力。真正促使万达转型的,是他的一次仗义之举。当时,两位与他一起创业的老同事身患重病,为了救治他们,王健林出资300万。这件事让他开始思考公司的现金流问题,于是推出了“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也就是通过“买买买”获取资产,然后依靠“收租”来确保稳定的现金流。很快,万达集团就成为北方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之一 。
但王健林的野心不止于此。2000年,第一座万达广场在长春开业。他提前与沃尔玛、肯德基等知名商超签订捆绑协议,确保商场开业即满租。随后,他又涉足跨区域、规模化战略,并成立万达院线。短短五年,万达院线票房就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当时国内票房最高的院线公司。此时的万达,在王健林的带领下,一路高歌猛进,商业版图不断扩大,成为国内商业地产和影视行业的领军企业。
危机降临:万达帝国的衰落
“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这不是口号,是实力” 。2015年,王健林凭借万达集团突破7000亿资产,问鼎中国首富宝座,在哈佛的演讲台上,他意气风发,高谈阔论。然而,他未曾想到,支撑这份辉煌的是高达60%的资产负债率,这也为万达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万达的衰落始于2016年。为了推动万达在A股上市,王健林先是退出港股私有化市场。2017年,万达影院更名为万达电影,看似简单的更名背后,是王健林为解决密集到期的债务兑付压力,出售了大部分文旅和酒店资产。从此,万达的核心业务转移到万达电影和万达广场上。但隔行如隔山,万达在影视领域的发展并不顺利。2019年,万达收购的AMC院线净亏损高达1.49亿美元 。随后,新冠疫情爆发,全球经济下滑,万达更是举步维艰。
雪上加霜的是,王健林当初与融创、苏宁等巨头签订的对赌协议,此时也成为压垮万达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初王健林对珠海万达商管的上市信心满满,然而,接连四次IPO失败,对赌合约到期,近400亿元的回购暴雷。如果截止2018年未能登录A股,他便要以8%年息回购投资者股份。行业下行、对赌失败,让王健林从首富瞬间沦为“首负” 。为了降低负债率,他不得不开启“卖卖卖”模式。从2016年王健林巅峰时期超2000亿资产,经过一次次“变革、甩卖”,截至目前资产已不足300亿,市值蒸发幅度超90%,万达帝国岌岌可危。
断臂求生:疯狂甩卖万达广场
2025年,对王健林来说注定是艰难的一年。继去年先后出售40座万达广场后,今年他再次大规模抛售资产,一口气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这些万达广场的交易大多被他的“老熟人”腾讯控股、京东潘达、阳光人寿保险等企业收购。尽管通过出售这些资产,王健林回笼了500亿资金,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面对上千亿的债务,这些资金只是沧海一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万达的债务问题。
回顾万达的资产出售历程,早在2023年,一名叫陆丽丽的女士与万达电影控股签署了一份1.8亿股股份的股权转让协议,王健林借此回笼了近22亿资产 。从那时起,万达广场的“甩卖”模式就几乎失控。2023 - 2024年期间,为了回笼资金还债,王健林先后出售了40座万达广场 ,但债务却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迫使他在今年继续大规模出售资产。
随着舆论的发酵,万达的处境愈发艰难。王健林名下近4.9亿股权被冻结、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5亿元、短期债务超400亿元 。债权人“排队”讨债,让万达的危机雪上加霜。2024年,永辉超市因大连御锦未支付36亿元万达商管股权转让款,发函要求王健林等担保人立即付款并提起仲裁;ST易购(苏宁易购)要求万达支付50.4亿元股份回购款;融创中国更是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95亿元的股份回购仲裁 。尽管万达内部人士坚称“这些债务缺乏合同依据”,但仲裁程序一旦启动,相关股权冻结已对万达的资产重组能力造成实质性限制。例如,原计划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的600亿元中东资本注资,就因融创和苏宁的仲裁申请而被迫延迟。
除了万达广场,万达还出售了其他核心资产。2025年4月17日,同程旅行发布公告称,已与万达酒店发展就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100%股权达成协议,交易对价约为24.9亿元 。万达和同程还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不竞争协议》,约定万达集团不得从事酒店委托管理及特许经营业务,以及为连锁式、规模化、单体酒店项目提供酒店设计及施工咨询;同程旅行则承诺,不损害万达在文旅项目中的利益。今年7月22日,中国儒意发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儒意星辰拟以2.4亿元收购快钱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30%的股权,分三期支付 。此次收购,并非儒意首次接手万达系资产,2023 - 2024年间儒意控股陆续完成万达旗下多笔股权转让,成为万达电影实际控制方。
如今家底:王健林手中的剩余筹码
在经历了大规模的资产抛售之后,王健林手中到底还剩下什么?目前,他手中除了拟上市的珠海万达体系,尽管明面上截至去年还有超500座万达广场,但实际可供他变现的仅有140座左右 。这些万达广场可以说是他如今手中最后的重要筹码。
大连万达商管是王健林核心资产之一,2023年12月其估值约3167.83亿元,2023年整年营收为523.25亿元,2024年1 - 9月万达商管的营收为399.26亿元,净利润达97.79亿元 。截至2024年底,公司合计运营管理513座万达广场,累计管理商业面积超过7000万平方米,仍为国内最大的商管公司 。然而,伴随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万达的核心资产不断流失,其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万达系公司还持有A股上市公司万达电影的零散股权,但2023年万达电影易主后,王健林在其中的投资已不足8% 。此外,万达还有包括国贸、石化、热电、地产、万达金控等诸多集团边缘业务,其中大部分由万达系公司全资持股,不过这些业务的估值难以确定。
值得一提的是,万达在商业运营方面仍有一定的优势。稳定的租金收益和头部品牌力,依然是万达的招牌。据万达商管披露,2025年“五一”假期,全国万达广场累计销售超60亿元,客流达1.3亿人次,其中200余座万达广场客流超3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超10% 。这表明万达在商业运营上还有一定的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未来之路:王健林能否绝地反击
在债务压力与资产缩水的双重夹击下,王健林正在经历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阶段。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大鳄,能否绝地反击,重回巅峰,目前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依然没有放弃翻盘的努力。
万达自2024年起全面转向轻资产模式,通过出售重资产项目回笼资金,降低负债规模,优化财务结构,更加聚焦于轻资产运营业务 。以万达广场为例,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仍负责商场的日常运营,通过收取管理费、租金分成等方式分享后续收益 。这种模式不仅减轻了万达的资金负担,还发挥了其在商业运营领域的专业优势,实现了从“地主”到“管家”的角色转变。
王健林在资产出售过程中,选择的接盘方多为与万达有过合作的“熟人” ,如腾讯、京东、同程旅行、中国儒意等。这些合作伙伴与万达在过往的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对万达的业务模式和资产价值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例如,中国儒意接盘快钱金融,旨在实现快钱与线上流媒体、游戏服务以及线下影城业务的协同效应;腾讯、京东参与万达广场的收购,也是看好其稳定的租金回报率和消费流量基础,同时有望与自身业务产生协同。
然而,万达未来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核心资产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稳定现金流的减少,万达需要进一步加强轻资产运营业务的拓展,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以弥补资产出售带来的损失 。另一方面,万达还需妥善解决债务问题,化解股权冻结风险,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王健林和万达集团的未来充满变数。他能否带领万达走出困境,实现绝地反击,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商业传奇能否续写,也备受商业界和社会的关注。在时代的浪潮中,万达的命运走向,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