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续面事件”波澜再起!店家违约,顾客将起诉,店家过往被扒

发布时间:2025-08-17 10:36  浏览量:1

郑州“3名女子带4个孩子续面”事件自进入公众视野以来,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讨论热潮。起初,事件围绕“续面”行为是否合理展开,而在8月15日,双方曾就此事达成和解,商家也已向顾客正式道歉,本以为这场争议会就此平息,没想到8月16日事件却迎来重要转折——当事顾客明确表示不再接受此前的调解结果,并且将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商家,核心诉求直指未成年人肖像权被侵犯,与此同时,商家过往的多起争议行为也被网友深挖,让事件的复杂性进一步升级。

8月16日,记者从当事顾客马女士处了解到,她之所以决定放弃和解并提起诉讼,核心原因在于餐馆老板在签署调解协议书后,并未遵守约定,反而在自己的账号上进行直,还发布了与事件相关的视频,并在直播中有“七匹狼”的表述,疑似辱骂马女士一家人,餐馆老板的这一行为直接违反了双方此前达成的调解协议,导致协议失效。马女士强调,目前她已经在寻找律师,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及孩子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未成年孩子的肖像权问题,“必须起诉”,她在提及此事时态度坚决,认为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马女士进一步解释,除了商家违反调解协议外,餐馆方面此前的一系列行为也让她无法接受。比如在回复网友关于“是否只点了一份面”的疑问时,商家明确回复“确定”,这一表述直接误导了部分网友,让外界产生“她们只点一份面却多次续面”的误解,对其个人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更关键的是,商家此前发布的与事件相关的视频中,未对同行的3名大人及4名孩子的面部进行任何打码处理,而4名孩子均为未成年人,这种行为已明显侵犯了未成年人的肖像权。马女士表示,这些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后,不仅对她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比如接到不明网友的议论、私信,更让孩子承受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不愿出门、害怕被关注的情况,带来了切实的心理伤害。

关于事件后续中商家提及的“顾客消费70多元”的说法,马女士也提供了相应的付款截图进行澄清,截图清晰显示其实际消费金额为140余元,并非商家所说的70多元。她认为,商家在消费金额上的不实表述,也是导致舆论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她提供的付款记录则能客观还原当时的消费真实情况,避免自己和家人继续被片面信息所误解,也让公众能看到更完整的事件全貌。

针对马女士的说法及事件的最新进展,记者曾多次尝试与餐馆老板取得联系,希望了解其对此事的回应,比如是否认可违反调解协议、为何未对未成年人面部打码、消费金额表述差异的原因等,但拨打的电话始终提示“用户无法接通,请留言”,截至目前,仍未获得餐馆老板的任何回复,商家方面的态度暂时不明,这也让事件的另一侧面信息暂时缺失。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不少网友开始关注餐馆老板的过往经历。一些细心的网友通过梳理公开信息,挖出了该老板此前的多起争议行为。

据网友曝光的内容显示,该餐馆老板实为某餐饮品牌的加盟方,此前曾以888元的价格对外招收学员,承诺会传授相关的店铺经营技巧、产品制作技术等核心内容,但实际上却并未向学员教授约定的实际知识与技能,仅教授了一些基础且无关紧要的内容,此事被学员发现后反映至网络,当时也曾引发过一阵关注,有学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称“交了钱却没学到东西,感觉被欺骗了”。

此外,还有网友提及,该老板曾存在故意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当时被拖欠工资的员工因多次讨要无果,最终将此事投诉到了当地电视台,相关的投诉记录和采访片段也被网友找到,员工在采访中提到“老板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几个月的工资都没发,生活都成了问题”,这些过往争议的曝光,让网友对该老板的个人信誉及经营理念产生了更多质疑,也让公众对此次续面事件中的商家行为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对于事件的发展及商家的行为,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理性观点。网友“糖某琳”在评论中表示,从目前已曝光的信息来看,该餐馆老板的行为已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争议,其不仅通过回复评论误导舆论、变相网暴顾客,甚至在直播中使用“七匹狼”这样的不当言辞称呼顾客,再加上过往拖欠员工工资、以虚假承诺招收学员的行为,可见其缺乏基本的商业底线与法律意识。若这些行为已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实质性损害,比如未成年人肖像权被侵犯、员工劳动权益受损、学员财产权益被侵害,甚至可能已构成违法,并非简单的“人品差”就能概括,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有网友关注到消费金额的澄清,认为最初“只点一份面多次续面”的说法很容易让公众产生“占便宜”的负面联想,甚至引发对顾客的道德批判,而马女士提供的140余元消费截图,能够更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消费场景——3名成人带4名孩子消费140余元,属于正常消费范围,说明其并非刻意“薅羊毛”,只是合理行使了续面的权利。这也提醒公众在看待网络事件时,应避免被单一信息误导,等待更多事实证据浮出水面后再下判断,不做“键盘侠”,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负面信息。

从整个事件的脉络来看,这场原本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的消费争议,之所以会升级到起诉阶段,核心在于双方对调解协议的遵守与否,以及商家对他人权益(尤其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忽视。未成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其肖像权、隐私权等权益需要得到更严格的保护,商家在利用网络平台发布相关内容时,理应先考虑是否会侵犯他人隐私,是否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而非为了吸引流量、辩解自身或引导舆论而忽视法律底线。同时,调解协议的意义在于双方达成共识、解决争议,任何一方违反协议,不仅会让矛盾再次激化,也会消耗彼此的信任,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纠纷,最终导致双方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