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跌宕的革命信史,不竭的精神热源
发布时间:2025-08-17 10:52 浏览量:2
《浴血荣光》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结束了首轮播出,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早间档,以及东南卫视黄金档接力播出。
《浴血荣光》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5年,由南昌起义而秋收起义,由三湾改编而井冈山会师,由大柏地战斗而古田军号,粉碎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湘江血战之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这个过程中,有上下同心创造奇迹的光荣时刻,也有外压内耗、挫折连环的低回时刻。荣光值得铭记,浴血不能忘却。
不能忘记,在中共领导武装斗争的初期,那些在面对强敌时倒下的一个又一个将才英杰。不能忘记,湘江之战中长眠在湘江东岸的5万多红军将士。
好的文艺作品总是提醒人们:历史从未远去,它一直在启迪未来。回溯毛泽东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可见中国革命的曲折多难。重温先贤们前仆后继的脚步,更见屹立东方的新中国来之不易。
三落三起,百炼成钢
毛泽东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在《浴血荣光》中,他三落三起。
这一阶段,毛泽东从34岁到42岁,由青年步入中年。他经历了创建军队的筚路蓝缕,也经历了政治生涯的严重挫折,完成了从锋利、峻急,到沉稳、包容、富有斗争策略的转变。
第一落,是井冈山期间,特派员带来了上级指示,认定毛泽东(王仁君 饰)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予以“开除党籍”的处分。事后证明,这次传达的信息有误,毛泽东只是被撤销了“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资格,中央委员仍予保留。
实际上,特派员所谓“烧杀的红色恐怖”全然不对,而攻打大城市也只能说是一厢情愿。这一落,毛泽东只能以“党外人士”身份出任师长,处境十分尴尬。但他没有消沉,错误决定不久后得到了纠正,毛泽东再次回到前委书记的岗位上。
第二落,是在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闽西的过程中,朱毛之间出现了分歧。红四军的基础来源是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两支队伍。秋收起义余部在毛泽东的统领下,“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的原则早已得到贯彻。而南昌起义余部中则还有较多的旧军队思想,攻下城来抢东西、打骂俘虏屡禁不止。
中央特派员刘安恭(胡兵 饰)的到来,更把“单纯军事思想”奉为圭臬,毛泽东多次与之正面争吵。在随后的改选中,毛泽东落选红四军前委书记,去地方工作,住在山洞中得了疟疾。
中国革命没有成法可依。在早期的探索寻路中,领导者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是正常的。随后,陈毅(刘智扬 饰)前往上海报告情况,带回中央来信。古田会议随之召开,明确: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毛泽东重回领导岗位,“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得以确立。
第三落发生在中央苏区。王明的左倾路线成为主导,毛泽东被排挤出党政军领导中枢。兵权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也屡遭批判,最终失去行政领导权。长征前夕,他甚至差点成为留守名单上的一员。
这一落时间跨度超过3年。毛泽东在困境中锤炼才干,磨砺心性。长征路上,战略眼光和斗争策略明显高人一筹的毛泽东重新出山,挽救了中国革命。
《浴血荣光》中,陈力导演的镜头饱蘸深情,演员王仁君深入体察并呈现了伟人的内心世界。这段峥嵘岁月的艺术化呈现,留存了红旗猎猎的信史,再现了神采奕奕的领袖,足为后来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将星璀璨,英名长存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革命是民主集中制下集体领导的。《浴血荣光》勾勒了毛泽东的成长曲线,也塑造了朱德(王志飞 饰)、周恩来(陈龙 饰)、陈毅、彭德怀(董勇 饰)、贺龙(侯勇 饰)等人的光辉形象。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抹平了外形和年龄上的差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从井冈山会师到古田会议召开,领导红四军的核心三人组是毛泽东、朱德和陈毅。毛泽东是军中之魂,朱德是军中之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和朱德的带兵经验,奠定了红四军超强的战斗力。
陈毅年龄稍小,是三人组中活跃气氛的那个人。朱毛之间小的矛盾,陈毅用念诗解决。朱毛之间大的龃龉,陈毅用中央来信化解。
在党指挥枪和单纯军事思想的博弈中,在纪律部队和流寇主义的较量中,转战闽西的红四军一度踌躇不前。毛泽东急火攻心,朱德眉头紧锁,广大指战员无所适从。
这是人民军队史上关键的一次争执。九月来信支持了毛泽东的主张,红四军发展壮大,扩充为红一军团,开创了中央苏区,连续粉碎敌军的围剿,中国革命掀起新的高潮。
高潮之后是低谷。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博古和李德把持了中革军委,以硬碰硬的堡垒战术给红军带来了沉重的伤亡。
青涩的博古和固执的李德还在拼命排挤毛泽东,夹在中间为难的是周恩来和朱德。周恩来总是处在三人团中1:2的少数派状态,朱德被逼成为一道道错误命令的签字下达者。
他们都是资深的革命者,有着坚定的组织观念。但他们又是清醒的领导者,知道孰是孰非。痛苦源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朱只能委曲求全,相机行事。
红军已被逼到悬崖边上,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朱德、林彪(张一山 饰)、彭德怀等人,在遵义会议上力挺毛泽东上位,中国革命就此迎来了转机。
这些开国元勋们在乱云飞渡中显示了担当力量和英雄本色。而与他们一路同行的,还有在浴血奋战中倒下的英烈。
这个名单长而又长,有掩护部队撤退不幸牺牲的卢德铭,有追击叛徒被对方扫射身亡的王尔琢,有重伤被俘、坚贞不屈被杀害的游击队长毛泽建,有带着孩子坐牢并英勇就义的杨开慧(张慧雯 饰),有坚持赣南游击战掩护战友牺牲的毛泽覃,有掩护湘鄂赣省委转移负伤不治的余贲民,还有湘江之战中完成任务后受伤被俘,扯断肠自尽的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保剑锋 饰)......
《浴血荣光》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书写了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革命苦旅。看剧的过程,打开了金戈铁马的功劳簿,入眼了铁骨铮铮的英雄谱。
历史是有分量的,英烈是被铭记的,好的电视剧传之后世。
闽人建奇功,小厂扛大旗
《浴血荣光》在结构上采用了家书叙事,取代了“编年体+旁白”的背景介绍,把宏观和微观、高层和基层、史事和细节紧密地串联起来,使故事详略得当,浑然一体。
在影像风格上追求油画影调。赣南和闽西的夜色中,油灯、火把、月光成为主要光源。多年以后,观众或许会淡忘故事,但一定能记得那些半明半暗的坚毅面容。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好的作品会留下名场面。看过《浴血荣光》,观众会记住大柏地战斗中持枪上阵的毛泽东,在中革军委会议上“强行”朗诵毛泽东诗词的陈毅,锯断毛竹做成扁担写上名字的朱德,以及在湘江之战中同操一架机枪击落敌机的林家父子...
林育才(孙维民 饰)和陈菊岭(陶慧敏 饰)是裁缝之家。开始,他们把三个儿子送进红军,老林从事情报工作。后来,老林自己也参军入伍,而婆婆和儿媳同样投身革命。结尾时,林家四个儿子、两个儿媳以及老林全部壮烈牺牲,陈菊岭带着革命后代大虎、二虎转移到安全地带。
林裁缝一家是综合了闽西多个革命家庭事迹的艺术人物。他们真真切切地显影了闽西群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同样体现这种丰功伟绩的是掩护先头部队和中央过湘江的绝命后卫师。陈树湘带领的34师有近6000人,其中大多数是福建的客家子弟。这支队伍在湘江之战中几乎全部阵亡,为三万战友脱险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浴血荣光》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龙岩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直属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组织创作生产,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出品,陈力执导,陈力、丁涵、丁旸明编剧。
始建于1958年的福建电影制片厂,在行业内素有“小厂扛大旗”的美誉。近年来出品的佳作,有电影《古田军号》《守岛人》,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可爱的中国》等等。
在影视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福建电影制片厂以高度的文化担当与艺术追求,倾全厂之力,联合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共同打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交出一份“质量高、传播广、收视强”的亮眼答卷,彰显了国有影视企业的韧性与魄力。
福建人民的历史功绩不会被忘记,福建电影制片厂也将在中国影视产业中持续发光发热。
【文/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