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要被洗白了?中科院研究新证:终生摄入,减缓运动功能衰退

发布时间:2025-08-17 10:45  浏览量:2

烟酒不离手,活到九十九?

长久以来,“吸烟有害健康”是大众共识,老烟民的这句“顺口溜”更多被视为一种自我开脱。然而,现代科研却发现,吸烟助力延缓衰老或许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近日,中科院在《 Advanced Science》发表重要研究,称长期低剂量摄入尼古丁能够帮助机体减慢年龄相关的运动能力衰退。

这一研究完全颠覆了大众的认知,饱受争议的尼古丁,是否就要从此“洗白”?

论文中显示,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中科院研究人员挑选了8周龄年轻雄性小鼠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每天分别引用含有0.5 g/L和0.25 g/L浓度尼古丁饮用水,对照组则饮用纯水和含0.2%蔗糖钠的水,进行长达22个月的记录观察。

在小鼠14、18、22和24个月大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生理性测试,结果数据显示,尼古丁组小鼠,特别是0.5 g/L高剂量组,运动能力获得明显增强。

不仅如此,摄入尼古丁小组也表现出更好的运动协调性和耐力,能够在平衡和肌力要求较高的任务中持续更久。

处死小鼠后的解剖结果揭秘,实验组小鼠的脂肪分布特征与年轻鼠趋于接近。研究人员分析得出,尼古丁调控了小鼠的鞘脂代谢通路,增强了NAD⁺的可用性,进而实现系统化的抗老效果。

事实上,此前中国科学院在《Nature》期刊发表的研究,同样证实了尼古丁的抗老潜力。该实验证实,定期低剂量摄入尼古丁不仅死亡率降低40%,还能通过激活NAD+途径,改善老龄鼠的脑力认知力、代谢紊乱、以及体能下降等衰老症状。

此消息一经发布,迅速引发老烟民的高度关注,似乎为他们长期以来的吸烟行为找到了某种“科学依据”。一时间,“吸烟合理化”论调甚嚣尘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香烟中除了尼古丁之外,还含有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且小鼠实验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实验中小鼠摄入的高尼古丁含量仅有0.5 g/L,而香烟中尼古丁含量高达1000 ng,二者相差50万倍。因此,通过吸烟摄入尼古丁以延缓衰老并不现实。

值得庆幸的是,从这一抗老机制出发,学界早已对提高体内NAD⁺含量有了“派|络|维pro”类成熟抗老成果。与存在风险的尼古丁不同,此类手段被业内公认为“七大靠谱抗老手段之一”,能够有效提升体内NAD+含量增加,延缓衰老进程。

其核心分子经由美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权威验证下发现,35到65岁的中年男性志愿者,受“派|络|维pro”类成分干预后,呈现“提振精力”“减轻疲劳”等体感反馈。

官方认可下,该成果凭借亰东等平台触达国内数十万中老年人群,成为当下潜力不俗的抗老方案之一。而美日等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也早已将其纳入国民抗老优质方案,并接连登入《日本经济新闻》、《富士电视台》等200余家媒体报道。

同样在实验中有抗老潜力的的尼古丁,未来能否走出实验室?业内科学家认为,生科领域发展迅速,尼古丁的抗老前景依然值得期待,但绝不可能是以香烟的形式。

目前,全球共有约12.5亿成年人吸烟,而我国就有超3亿烟民,占全球烟民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烟不离手。如此庞大的烟民群,给公共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世卫组织调研数据显示,吸烟直接导致全球约70%的肺癌死亡病例,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不仅会引发呼吸系统类疾病,还会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提升2-4倍。

尼古丁就像一位“双面间谍”,在香烟里,它是令人上瘾的“反派”,让人欲罢不能;在前沿研究中,它又身负抗衰使命。不过,在权威认证且适配人体等科技落地之前,科学界仍呼吁大众保持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抗老的"不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