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致追梦人 | 李沐芸:精雕细琢打造美学“试验场”

发布时间:2025-08-17 10:57  浏览量:2

2014年初,还在广州美术学院就读的李沐芸与同学来深圳参观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连续四天的讲座,那些关于纸张肌理、版式风格、文字意义的讨论和深圳这座城市独有的设计氛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始于艺术展的邂逅,成为她选择深圳的重要契机。

李沐芸

就在这年11月,在广州长大的李沐芸拖着行李箱告别熟悉的街道,来到深圳工作。

1

七年筑基

炼成全能型策展人

“即使做过刘海粟相关的邮票册,但想要让展览‘活’起来,仍需把大师的生平消化透彻,再和设计师一起用空间语言讲好这段历史。”李沐芸回忆,那段日子,她既要用专业严谨的文笔撰写展览前言与分区说明,又要挖掘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让无声的展品变成有温度的叙述。

雅昌文化集团素有“艺术界黄埔军校”美誉,是众多艺术学子的就业首选地之一,也是李沐芸来到深圳的第一站。

▲李沐芸(中)在雅昌艺术中心策展“正观·反观”。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入职雅昌不到一个月,李沐芸便被推上了深圳文博会“前线”,一边负责部分展览策划的精细打磨,一边负责接待嘉宾。初入职场的她在连轴转的节奏里,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蜕变。

两年时光如白驹过隙,2016年,她已是文博会雅昌艺术馆分会场主展览的核心负责人之一,并参与了“艺海之粟·华耀百年”纪念刘海粟诞辰120周年艺术展的策划工作。这次展览规划的展品丰富,雅昌向中华艺术宫及刘海粟美术馆借展了共50余件刘海粟的国画和油画原作,以及100余件文献作品。

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大师原作,李沐芸心中冒出一个念头:如何用创新的方式,让深圳市民读懂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美学密码。其间,繁杂的展览事务填满了她的日程表,对接场馆、协调展品、确认流程,深夜加班更是家常便饭。她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从图书馆古籍区的犄角旮旯,到旧书网的海量资料,一点点拼凑出刘海粟的艺术轨迹,最终整理出一份精准翔实的艺术年表。

2

扎根宝安

开启艺术创业之路

为了追寻更灵活、更具实验性的展览形态,2020年,李沐芸创立综合型艺术创意机构——造云社文化公司。他们接手的首个重要项目,是位于宝安沙井片区的至美术馆。这座远离市中心的场馆,驱车前往至少需要一个小时。

经过多次协商,他们与园区创始人决定,合作推出名为“生活颂·艺术沙井”的展览项目。

▲李沐芸在“游园逸境”展览现场做讲解。

为了读懂这片土地,李沐芸走进沙井蚝业产业园,倾听那些与“蚝”相关的老故事;又专程拜访壆岗村老村长,听老人对着满屋的老物件娓娓道来。在调研中,李沐芸认识到,至美术馆所处的沙井片区有着区位上的特殊性,这里保存着深圳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

这场合作成为彼此合作的开端。2022年,造云社与至美术馆正式开启长期展览服务合作。对李沐芸和她的团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从零开始的远征——既要破解偏远区域的引流难题,又要在近乎空白的市场里,打造一个具有艺术吸引力的空间。

前期对地理历史的梳理只是基础,李沐芸随即与团队伙伴展开了更深入的调研。最终,大家明确了至美术馆的定位——以推动艺术文化全球化与多元化为目标,专注挖掘未来艺坛的潜力新星,主打青年艺术家展览,同时定期开展公益性美育活动。

“用艺术重塑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将传统的看展体验,升级为‘城市短途艺术之旅’。艺术不该只是视觉的盛宴,更该是一场身心的疗愈。”李沐芸的话语里,藏着对艺术最本真的期待。

3

必拘小节

用艺术展现女性美

自从接手至美术馆策展工作以来,李沐芸已策划了不下二十场展览。一直以来,她希望能为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开辟一片发声之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去年7月,她策划了《月地云阶——九位女性艺术家的视觉时空》展览。她解释道,月亮一直在文化中承载着女性的意象,而“月地云阶”,则象征着女性艺术家在艺术时空中创造的美好境界。

开展前几周,深夜的美术馆总是亮着几盏灯。李沐芸蹲在展厅的角落,与团队成员一起讨论作品的摆放位置。每一次的细节调整,都是对艺术最真诚的敬意与追求。

为了让观众一进入美术馆就能感受到飘逸的流动感,他们在场馆入口处放置了胡明曦《房间》沉浸式装置,让绿色的欧根纱从楼上垂到一楼地板,走上阶梯,就能看到一扇虚拟的窗,艺术家选择在楼梯上摆放一件作品,邀请观众回到自己“最初的宇宙”。展览现场采用了大量的梦幻紫墙面,搭配作家柔美浪漫的色彩和笔触,体现出柔和的美感。展览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自发前往打卡。

李沐芸深信,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力量将被更多人看到。她表示:“我希望支持和伴随女性艺术家一路成长,每年甄选优秀的青年女性艺术家,通过举办系列展览,为她们的艺术之路赋能。”

世界喧嚣纷扰,人们需要一处心灵的栖息之地,而美术馆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李沐芸认为,展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展示过程,更是一次艺术与空间的深度对话。在她看来,要完成一场成功的展览,需要在美术馆的空间中走上数百圈,反复调整,叮嘱细节,精益求精。

在这个美学的试验场,每一次开展都意味着一场精神旅行的开始。观众在精致的布展中游弋,在艺术作品中徜徉,花费一段时光,在其中获得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启迪。

“我希望助力深圳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用心‘至造’具有学术价值和品牌影响力的深圳品牌展览活动。”李沐芸说。

深圳晚报记者 林冬雯 实习生 黄子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