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女带4孩续面当事人将起诉面馆老板
发布时间:2025-08-17 11:20 浏览量:1
近日,郑州一家饸饹面馆因“3名女子带4个孩子多次续面”事件持续发酵,从最初的消费纠纷升级为法律纠纷。8月15日双方签署调解协议后,次日顾客马女士公开表示将起诉商家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事件出现戏剧性反转。这场看似普通的餐饮服务争议,实则折射出网络时代消费者权益、商家经营规则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多重命题。
8月13日晚,马女士等三名成人携四名儿童在郑州某饸饹面馆消费140.58元,其中点单一碗面并续面两次。据多方核实,第一次续面为成人需求,第二次因孩子提出加面,厨师询问“小孩几人吃饭”引发误会,双方争执后顾客转至隔壁就餐并发布差评。面馆老板霍先生随后追至现场拍摄视频,未对儿童面部打码即上传网络,配文“确定只点了一份面”的回复被网友解读为“占便宜”,导致马女士一家遭遇网络指责。
8月15日,在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商家公开道歉,顾客删除差评,协议约定“不再网络发布事件相关视频”。然而次日,马女士指控霍先生在签署协议后仍通过直播和视频间接提及事件,且原始视频未下架,遂决定起诉侵犯肖像权,并出示140元付款截图反驳商家“消费70元”的说法。截至8月16日,涉事商家电话处于失联状态,其社交账号已删除部分争议视频。
餐饮行业应书面公示“续面”“自助餐”等规则细节,例如“续面仅限首碗对应人数”或“儿童单独计费标准”,避免口头承诺引发的理解偏差。此次事件中,若商家在顾客续面时明确解释规则,而非事后通过视频“控诉”,或能避免矛盾升级。
马女士最初通过差评表达不满符合消费者权利,但网络发酵后儿童肖像权受损成为新矛盾点。专家建议,遇类似纠纷可优先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或消协介入,减少直接网络曝光带来的不可控风险。
网友对“占便宜”的道德审判,实则是将成人消费争议转嫁至未成年人。平台应加强涉及儿童内容的审核,对未打码的纠纷视频采取限流措施。法律层面,可参考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未成年人影像传播实施更严格的“监护人同意”前置条件。
该案若进入诉讼阶段,将成为检验《未成年人保护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衔接效果的典型样本。无论结果如何,公众更应关注的是:在人人持镜头的时代,我们能否在追求真相与保护弱势群体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