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烟霞之约,憾无缘与天台为邻:贾岛《送无可上人》
发布时间:2025-08-17 10:24 浏览量:2
送无可上人
贾岛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赏析导航】
无可上人是贾岛的堂弟,他们曾经一起出家,贾岛的法号叫“无本”,可见二人关系匪浅。
贾岛15岁出家,20余岁云游各处,因热爱诗歌创作,在唐朝那个以诗歌创作取仕的年代,贾岛也由此有了科举之意。并最终还俗,开始另一条奋斗之路。
而无可上人就没有这么多想法,他一直献身佛教事业,中途从未更改。
此时,贾岛还在孜孜不倦的应考之中,兄弟二人暂住在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无可上人将前往庐山,贾岛则以诗相赠。
雨过天晴,碧空如洗,圭峰一派清新。
无可上人,即将远行,心中不免担心。
手持麈尾,挥手告别亲人。
秋虫唧唧,依依为君送行。
仿佛看见,你默默行走在潭水边,
幽幽潭水,倒映着你孤独的身影。
仿佛看见,路途迢遥,身心俱疲,
你一次次靠在大树上做短暂休息。
终有一天,我会履行与你的约定,
追随无量光天,跳出滚滚红尘,
以烟霞为伴,与天台为邻。
——这首诗既有不舍之意,又有牵挂之情,还有彼此的约定,可谓情真意切,诚意满满。
其中最著名的两句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当年贾岛写完这首诗后,紧接着写了一首《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二句”,就是指的这两句。琢磨三年才成功,难怪“一吟双泪流”!
如果这样的句子都没有人欣赏,那我就回家去了,不写诗了!——真乃“苦吟”诗人也!
好句岂能无人欣赏?这两句确实有其高妙之处。
堂弟无可上人前往庐山,跋山涉水,数千里的路程,单凭一双脚,其艰难可想而知。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僧人一边化缘一边前行,翻过无数座山峰,渡过无数条河流,行走在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餐风露宿,日晒雨淋,茕茕独行,偶尔遇到的伙伴就只有那“潭底影”。——比之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见孤寂。——走累了,没有歇息的地方,只有靠着路边树下,小憩一会儿,接着又开始前行……
区区十字,表现出无尽的孤独,无尽的辛酸,也有诗人无尽的挂牵。
最后两句,也大有深意。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此时贾岛还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奋斗。他曾许诺,要再归佛门,但迟迟未见行动。这次他再一次给无可上人承诺,以后一定会践诺的。用“烟霞约”表示,诗意盎然,令人遐想。
天台山位于浙江,与无可上人要去的江西庐山相距千里,为何要与其为邻呢?
无可上人是僧人,前往庐山自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研习佛法。庐山在佛教中的流派属于净土宗,天台山则属于天台宗。二者距离虽远,关系却挺密切。其教义融合,实践互补,有“教宗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作为曾经的僧人,贾岛当深知其中的关系,以天台为近邻,隐喻的恐怕就是也会如无可上人前往庐山修行之意。
只是形势差强人意,贾岛为科举准备了10余年,又考试了10余年,直到44岁才考中进士,而59岁才被任命为长江县主簿,未几年就去世了。可谓蹭蹬淹滞,天不假年。而所谓的“烟霞约”也就只能成为“烟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