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男子乙肝吃替诺福韦,4年复查11次,医生:长期服用,注意2点
发布时间:2025-08-17 12:46 浏览量:2
刘阳今年32岁,在一家装修公司做室内木工,常年奔波在各个工地之间。为了抢工期,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饿了就随手买份街边烧烤或泡面充饥,喝冰啤酒成了收工后的“固定仪式”。他从不戴手套干活,搬运木料、处理油漆和胶水时经常被划破手,却只是用水冲一冲继续干。闲暇时,他喜欢和工友去台球厅或棋牌室打发时间,烟雾缭绕的环境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节假日难得休息,他也不爱去医院体检,总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
刘阳一直觉得自己壮实能干,常年在工地上搬木料、爬脚手架,风吹日晒也没生过什么大病,更不相信会得什么传染病。直到2022年9月,公司要承接一个大型工程,合作方要求全体工人提供近期体检报告,刘阳这才无奈抽空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谁知报告出来后,医生眉头一皱,告知他的乙肝两对半显示: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e(e抗体)、抗-HBc(核心抗体)均为阳性(+),提示为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状态(小三阳)。
刘阳原以为自己顶多是因为常年加班、饮食不规律落下个脂肪肝,听到是乙肝时心里一惊——他出生以来从没住过院,家里也没人得过传染病,这病怎么会找上自己?直到医生解释,乙肝可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传播,而在装修现场,接触血液、共用工具或处理伤口不当也存在风险时,他才隐约意识到,自己在工地被划伤后没做好防护,或许就是隐患所在。
幸好目前检查显示肝功能正常、病毒载量低,也没有出现肝炎体征,属于稳定型小三阳。医生叮嘱他要定期复查,注意饮食与作息,减少酒精摄入,避免再次感染或加重病情。刘阳连连点头,暗暗决定以后在工地干活一定戴手套、处理伤口要及时消毒,也不再随意忽视自己的健康。
时间来到2018年9月1日中午,刘阳在工地搬运一批沉重的木板时,忽然觉得右上腹像被什么闷闷地压住,隐隐作痛。起初他以为是用力过猛导致的拉伤,可疼痛没有缓解,反而在弯腰和扭身时更明显,像有股钝痛一直顶着。他额头渐渐沁出汗,手上的力气也在减退,不得不放下木板,按住右肋下的位置,眉头紧锁,呼吸变得急促。工友看着他脸色发白,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摇头,咬牙说没事,继续低头干活。
下午安装吊顶时,他正伸手举着电钻,突然一阵反胃涌上来,喉咙里泛着酸水,紧接着控制不住地干呕起来。胃里翻江倒海般的感觉让他连握工具的手都在发抖,他赶紧放下电钻,捂着嘴跑到一边吐了几口酸水,呛得眼泪直流。呕吐后,他喉咙有股火辣辣的疼,整个人瘫坐在地上,脸色愈发苍白。工友递来水,他勉强抿了一口,苦笑着说可能是中午吃坏了东西。
第二天早上在工地批刮腻子时,刘阳注意到工友盯着他看,眼里带着疑惑。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才发现手心沾上的皮肤颜色有些发黄。与此同时,他感觉全身乏力得厉害,右上腹的疼痛已经从钝痛变成了阵阵的刺痛,伴着隐隐的胀感,眼睛也发涩。他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想继续干活,可脚步发虚,连站都不太稳,脸上露出一丝慌乱。
中午搬运石膏板时,刘阳的脸色更加蜡黄,眼白泛着深黄,嘴唇失了血色。肝区的刺痛让他直不起腰,恶心感再次袭来,这次连苦水和胆汁都呕了出来,呛得他满脸通红、呼吸急促。他蹲在地上,手撑着膝盖,额头青筋暴起,冷汗顺着脸颊直流。工友见状,吓得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连忙喊人开车,把他扶上去直奔医院。
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刘阳安排了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以及B超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为256 U/L(正常范围0-40 U/L)、谷草转氨酶(AST)为198 U/L(正常范围0-40 U/L),总胆红素升至58 μmol/L(正常范围5.1-19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25 μmol/L(正常范围0-6 μmol/L)。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为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提示乙肝大三阳状态;HBV-DNA病毒载量为8.2×10⁶ IU/mL,远高于正常参考值。
医生看完报告后,神情凝重地告诉刘阳,他目前属于乙肝病毒高度复制期,大三阳合并明显的肝功能异常,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重型肝炎甚至肝衰竭。需要立即抗病毒治疗和肝保护治疗。医生为他开具了替诺福韦酯以抑制病毒复制,并同时给予保肝、降酶及补液治疗。
医生耐心叮嘱他回家后要保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减少油腻、辛辣和高糖食物,绝对禁止饮酒。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接触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工具,处理伤口时及时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按时服用替诺福韦酯,不得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刘阳听得很认真,频频点头表示会严格遵守。
回到家后,刘阳将工地的活全部推掉,专心在家休养。他每天早晨按时服用替诺福韦酯,饮食上,他让妻子准备清淡的家常餐,主食搭配粗细粮,增加鱼、蛋、奶等优质蛋白,远离烧烤、啤酒和高油高盐的菜肴。下午会在院子里慢走二十分钟,感到疲惫就立即休息,不再硬撑。睡眠时间从过去的五六小时延长到八小时以上,戒掉了熬夜玩手机的习惯。
刘阳也非常注意定期复查,前三个月每隔一个月复查一次,病情稳定后才逐渐变成了隔三个月、六个月。转眼4年过去,刘阳来来回回差不多复查11次,而每次复查报告也都提示肝功稳定,病毒持续阴性。
可惜天不遂人愿,刘阳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10月,刘阳谈了一个漂亮的女友,这天正在家里和女友视频时,他的右上腹忽然像被硬物狠狠顶住般剧烈抽痛,疼得他弯下了腰,额头瞬间渗出冷汗。那种撕裂般的痛感一阵接一阵地冲击着,让他不敢直起身,呼吸也变得急促而浅。他下意识用手按住疼痛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牙关紧咬着不敢出声。女友见他脸色蜡黄、额头冒汗,急忙问他怎么了,他只是摇摇头,低声说没事。
一周后,两人在小区散步时,刘阳发现腹部明显鼓起,像是被水撑开了一样,沉重得让他走几步路都觉得费劲。他感觉肚子里有股胀痛感,不论站着还是坐着都无法缓解,整个人乏力得几乎提不起精神。呼吸时腹部的牵扯感让他皱着眉,连和女友说话的声音都低了下去。女友伸手摸到他的小腹时,触感紧绷冰凉,她心里一沉,却忍着没当场问出口。
这天傍晚,刘阳正和女友在家准备晚饭,突然一阵反胃感袭来,胃里翻涌得厉害。他捂着嘴弯下腰,剧烈干呕几次后,呕出的不仅是酸水,还夹着浓烈的血腥味,鲜红的血液溅到了厨房地面。他的手臂因用力而发抖,脸色瞬间失去了血色,额头的汗珠连成了线。他瞪大眼盯着地面,喉咙里残留着腥味,呼吸变得急促而混乱。
几秒钟后,他整个人突然失去力气,双腿一软跪倒在地,手一松便向前倾去。胸口的闷痛与头部的眩晕同时袭来,视线变得模糊,耳边的声音渐渐远去,嘴唇迅速发白。他感觉周围的空气像被抽走一样,呼吸断断续续。这可把女友吓坏了,声音发颤地呼喊着,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并一路将他送往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立即为刘阳安排了肝功能、甲胎蛋白(AFP)、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为312 U/L(正常范围0-40 U/L)、谷草转氨酶(AST)为276 U/L(正常范围0-40 U/L),总胆红素升至86 μmol/L(正常范围5.1-19 μmol/L),白蛋白下降至29 g/L(正常范围40-55 g/L)。甲胎蛋白(AFP)高达1,520 ng/mL(正常范围0-20 ng/mL),提示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显示肝右叶可见约8.6cm×7.2cm大小不规则占位,边缘血供丰富,并伴有多处卫星灶形成,腹腔内可见大量中等量游离液体,符合腹水表现。
结合既往乙肝感染史,医生明确诊断刘阳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肝细胞癌(晚期)。医生沉声解释,目前肿瘤体积较大,已伴有肝功能明显损害和门静脉高压,手术切除机会极低,只能以介入治疗、靶向药物及对症支持为主,延缓病情进展、控制并发症。
刘阳当场愣在原地,只觉得脑子“嗡”的一声,像被人当头重击,整个人僵在椅子上。他失控地抓住医生的手,声音颤抖而急促地反复追问:“这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年纪轻轻,虽然有乙肝,可这两年我一直坚持吃替诺福韦酯,从没间断过。确诊后我戒了酒,也改了所有不良习惯,每次复查病毒量都很低,怎么可能会发展成肝癌呢?”
医生同样感到意外,他翻阅了刘阳的历次复查报告,的确显示肝酶正常、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按常规,接受规律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即便十年后,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不高。然而,病情已摆在眼前,事出必有因。于是,医生开始细致地询问刘阳过去一年的生活作息、饮食细节以及用药习惯,像剥开一层层迷雾般寻找破绽。没想到,在一些被他自己忽略的小细节里,终于找到了关键线索。
得知真相后,医生微微叹息,遗憾地说:“替诺福韦酯的确是控制乙肝的一线药物,但再好的药也需要正确使用。你虽然戒了酒、注意休息、复查都很配合,可在服用替诺福韦酯时却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用药细节。临床上不少乙肝患者和你一样,服药时犯下这两个大错,不仅削弱了药物的抑制效果,还增加了肝肾损伤风险,让肝硬化、肝癌趁机而入。如果你能早些注意这两点,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啊……”
刘阳自确诊乙肝以来,一直按照医嘱服用替诺福韦酯,并且戒了酒、调整作息,每次复查病毒量都控制在理想范围。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服药时用的水温过高,是个极其关键的隐患。替诺福韦酯的成分在高温水中容易发生结构变化,影响有效成分的稳定性,长期下来实际吸收量减少。刘阳喜欢用刚烧开的水冲服药片,甚至偶尔直接用热茶送服,这种习惯让药效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抗病毒的持续压力下降,使病毒在体内有了慢性损伤肝脏的机会。
在这种长期不完全抑制的状态下,乙肝病毒虽然被表面压制住,但仍会在肝细胞中隐匿复制,慢性炎症过程持续存在。肝细胞反复受损与修复,容易导致纤维化进展。刘阳在复查时虽然转氨酶正常,但实际上内部的肝脏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病毒微量活跃状态下,慢性炎症让肝组织结构逐渐被破坏,为后续发展成严重肝脏疾病埋下了伏笔,而这些风险往往在常规化验中并不显现。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服药时间的高度一致性。替诺福韦酯需要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才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刘阳刚开始服药时能每天早晨同一时间按时服用,但随着工作忙碌,他偶尔会推迟几小时,甚至在加班后第二天中午才补服。虽然他以为只要一天一片就没问题,但这种不固定时间服药,会让血药浓度出现波动,病毒在低谷期趁机活跃,持续损伤肝细胞,加速病变的进程。
长时间的血药浓度不稳定,使得乙肝病毒在肝脏中的活动呈现反复性。每一次病毒短暂的活跃,都会刺激肝细胞的免疫反应,造成更多微小损伤。虽然这些损伤在短期内难以察觉,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肝组织的不可逆变化。刘阳的复查结果一度让人放松警惕,但实际上他的肝脏内部已经存在广泛的纤维化基础,耐药风险也在暗中增加。
当肝脏结构破坏到一定程度,血液流通和胆汁排泄都会受到影响,肝细胞修复能力显著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外在检测指标还算稳定,病理变化依然可能快速进展。刘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不固定的服药时间,病毒反复活跃与肝细胞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让病情进入不可逆的阶段,出现了腹水、黄疸等典型表现。
等到刘阳因剧烈右上腹痛、腹水和呕血送医时,检查已提示肝脏出现大面积占位性病变,伴随广泛的肝硬化改变。医生结合他的服药习惯分析,确认高温冲服和不固定服药时间这两个细节,长期削弱了替诺福韦酯的抑制作用,让乙肝病毒得以间歇性活跃,逐步损害肝脏结构,最终走向晚期肝脏疾病的结局。刘阳在病床上回想这一路,才意识到这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其实是压垮健康的关键因素。
内容资料来源:
[1]占梦婷,蔡丹丹,张瑜. 慢性乙肝合并肝癌患者住院获得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癌症进展,2025,23(15):1780-1783.
[2]于奇. 凝血四项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5,42(04):387-389.DOI:10.13586/j.cnki.yjyx1984.2025.04.006.
[3]周杜娟,周青,贺潇瑾,等.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后HBsAg与CXCL13、IL-2水平的相关性[J].热带医学杂志,2025,25(07):925-929+964.
(《32岁男子乙肝吃替诺福韦酯,4年复查11次,医生:长期服用,注意2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