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几个评价太精准,张学良: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蒋!
发布时间:2025-08-17 04:41 浏览量:1
1949年秋,广州某寓所,彼时李宗仁正在整理文稿,空隙间,他对着窗外珠江的流水长叹:“蒋委员这一生,败就败在‘看得清却做不到’。”
众所周知,李宗仁与蒋介石,两人从北伐时期到解放战争一起共事二十余年,应该说他对老蒋的评价,没有文人的虚饰,全是沙场与官场摸爬滚打后的“实在话”。尤其三句话更为精准,甚至连最懂蒋介石的张学良都直呼“这就是百分之百的蒋啊。”
这句话是对蒋介石领导风格的一种批判性评价。
要知道,“统御” 更接近于领导力、统帅力**。它强调的是:凝聚人心、激发主动性,赋予下属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并且构建信任与归属感,创造一个团结、有归属感的集体氛围。
但蒋介石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是喜欢控制与管理、驾驭。
其实毋庸置疑,蒋介石出身军人,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带有深刻的军事烙印,强调服从、纪律、层级、命令。
然而,高级统帅(尤其是政治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纪律,更需要高明的政治智慧、凝聚人心的魅力和统合复杂力量的能力。
无疑,蒋介石的“军人”背景限制了他的视野和手段,他高度倚重军统、中统等特务机构进行监视、情报收集、清除异己,对内维持高压态势,这体现了对“控制”的极致追求。
再就是老蒋喜欢任人唯亲,在军队和政府中大量任用浙江同乡、黄埔系亲信,并通过在不同派系间搞平衡和制约来维持个人权威,而非基于能力和忠诚的统一选拔与信任。
尤其对地方实力派的不信任与削弱,更导致了表面统一下的离心离德。
就在1927年北伐军攻克武汉时,李宗仁曾与蒋介石有过一场争论。当时蒋介石要撤换第七军几位战功卓著的将领,理由是“他们不听我的话”。
而李宗仁当场反驳:军队靠的是‘心服’,不是‘压服’。你把能打仗的人换了,将来谁替你守江山?
蒋介石嗤之以鼻当冷笑着摆手:“我手里有枪,他们敢不服?”
后来的事实,果然让李宗仁猜对了。1938年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杂牌军打出台儿庄大捷,可蒋介石却总怕他“拥兵自重”,一边调走嫡系部队“监军”,一边克扣补给。
后来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他总把军队当私产,嫡系是亲儿子,杂牌是租客。可打仗时,租客也得拼命啊?”
可以说当这话传到张学良耳中时,他简直感同身受,禁不住喃喃自语:可不就是这样?当年我东北军几十万,他嘴上说‘兄弟同心’,背地里把我的人调去打红军,补给只给嫡系的零头。他哪是统御军队?就是把人捆在自己腰上,怕跑了。”
可以说,张学良比谁都懂老蒋的这种“控制欲”。想当年1928年东北易帜,他主动归顺国民政府,但蒋介石却派来一堆“特派员”进行监督;而1936年西安事变后,虽然和平解决了,但老蒋更是用“软禁”把他拴了半生,简直令人哭笑不得。
就在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李宗仁已是国民政府副总统,当时他力劝蒋介石放弃徐州,把兵力收缩到淮河以南。
但谁知蒋介石却盯着地图大骂:“徐州丢了,南京就露在跟前!你让我怎么向国人交代?”
应该说老蒋光顾算“面子账”,如果丢了徐州,自己“领袖权威”扫地;但他却不算“生死账”:如果几十万嫡系被围在徐州,迟早是瓮中之鳖灰飞烟灭。
后来李宗仁在回忆录里感慨:“他总盯着眼前的‘小得失’,忘了大方向。
其实可不是嘛,1931年九一八,老蒋算‘剿共’的账,丢了东北;1946年他算‘占地’的账,把军队撒得满地都是,最后被打得灰头土脸挨个被吃掉。
不久之后,张学良听到李宗仁这话,也感慨说“东北何尝不是如此啊。”
1931年,他曾电请蒋介石派兵支援东北,蒋介石回电“暂取不抵抗,以待国际调停”——蒋介石算的是“剿共不能停”的小账,却让东北三千万同胞成了亡国奴。
由此张学良说:“他不是蠢,是太精了,精到只看见脚边的算盘,看不见远处的河山。”
就在解放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际,李宗仁在南京召开座谈会时,有人提到“应该给共产党留条路,国共合作或许能救中国”。
可以说当这话传到蒋介石耳中后,他简直怒不可遏,拍着桌子吼道:“李宗仁就是被‘和平幻想’迷了心,不可救药!”
对此,李宗仁私下对亲信说:“他总说自己是‘三民主义的守护者’,要做‘救国圣人’,可圣人得容人说话啊!
而张学良呢,对这话更是感触最深。
1936年,他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骂他“年轻不懂事”;他扣下蒋介石后,明明是为了逼他抗日,蒋介石却认定他“犯上作乱”。
被软禁后,张学良曾对赵一荻说:“蒋先生这辈子,总想当众人的‘先生’,可忘了‘先生’也得听‘学生’说句话啊。”
后来,李宗仁从美国回到大陆,途经香港时,有人问他是否还记恨蒋介石。
他淡然一笑:谈不上什么恨,我评他,不是为了骂他,是想让后人知道,做人做事要拎得清,别糊里糊涂的。
对此,已经被软禁在台湾近30年的张学良,也叹息道:“德邻说得对,蒋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要是能改哪怕一分,这历史,或许就不一样了,可惜啊…”
其实,李宗仁对老蒋的评价,不是旁观者的冷嘲,是共事者的痛惜;而张学良的认同,不是仇人的指责,是知交者的通透。但老蒋就是老蒋,历史选择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