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江河 | 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好多日本观众看完电影下单了三峡游轮

发布时间:2025-08-17 13:26  浏览量:1

在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有限公司二楼演播室,留着日系卷发的竹内亮用中文侃侃而谈,谈他眼中的绿水青山、走过的大街小巷、接触到的中日影迷。

今年47岁的他2013年从日本来到南京定居,一方面由于妻子是南京人,另一方面出于工作需求。他把公司开在了秦淮区,镜头聚焦在中国的人和事,《走进大凉山》《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华为的100张面孔》……竹内亮说,他想以一个纪录片导演的视角去聊长江——这条中国第一长河,这个改变他一生的题材。

日本纪录片导演的中国长江情缘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漫画里有长江的一个场景,就是赤壁之战。”演播室靠墙的书架上,摆放着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的《三国志》。这套小册子在竹内亮心底播下种子,“难以想象一条河里有很多很多艘船,因为日本没有这么大的河,所以一直想去看看。”

2006年,已在日本当上导演的他终于有机会拍摄长江。“当时拍三峡大坝,太震撼了!”他说“感动”二字是彼时彼刻最贴切的形容,“原来长江那么大,三峡大坝那么大。”

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竹内亮试图将视野扩大:“不同于4年前围绕三峡大坝的专题片,2010年我递交了拍摄长江的策划,通过后诞生了《长江天地大纪行》。”这部专题片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

以长江6300公里流域为主线,由中日混血演员阿部力担任向导,从青藏高原走到长江入海口。品风土人情,看自然风光,摄制组还与一位在香格里拉遇见的藏族女孩茨姆结下了深厚友谊。纪录片上映后大获好评,日本观众从电视上看到了真实的长江,也在日本导演心底刻下深深的情缘。

十多年过去,水质和人的意识都变了

成为中国女婿的竹内亮萌生了向更多日本人推介中国的想法。2015年,和之梦出品了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里面采访了许多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和住在外国的中国人,呈现他们的故事与生活。随着时间流逝,竹内亮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再走一遍长江流域,拍一部回访纪录片,然后剪辑成电影。

2022年上线的《再会长江》大型纪录片是《长江天地大纪行》的精神续作。这次摄制组走到源头沱沱河,从长江“第一滴水”开启旅程,拍摄更加深入;故事也得到延续——从江豚饲养员丁泽良到长大成人的茨姆,一路上形形色色的老朋友成了光阴的最佳叙述者。

2024年,由竹内亮重新剪辑的电影版《再会长江》也在院线收获了良好反响。电影用直白的镜头语言让观众看到了长江沿岸的变化和进步。“最直观的是水质的变化,十年前味道很重,尤其是靠近城市那边,颜色也有点脏,当时是因为污染。”竹内亮说如今完全变了,“水很清还很透明。人的意识变化更大,在长江源头走一走,发现很多年轻人在捡垃圾,有些志愿者大老远从南京和苏州过来。”

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的进步肉眼可见,片中的人物也让人感触颇深。曾经靠打渔为生的丁泽良在加入江豚保护基地后,创造了全球首次人工喂养江豚的成功案例;过去抱着小羊羔和游客合影的腼腆女孩茨姆,在当地开出了民宿。当这些情节在纪录片中完整呈现,长江十多年来的改变不言而喻。

《再会长江》后,故事未完待续

“这些改变本身就很令我惊讶,十年其实并不长,因为环境的变化需要花时间,但中国的速度要比其他国家快很多。”从自身经历出发,竹内亮举例说,“日本也有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样面临污染问题,然后经过三四十年才慢慢好起来。”

日本观众也用实际行动为长江点赞。“我在日本路演时和观众聊起电影,大家没想到中国这么美,三峡这么美,好多人看完电影之后直接下单三峡游轮。”竹内亮坦言,环境干净了、变好了,大家自然都想去看看、去体验。

“在中国北方路演的时候,有观众说我们的母亲河不仅是长江,还有黄河;在广州的时候,观众说我们的母亲河是珠江。”竹内亮说,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各地文化的深厚底蕴。

“所以我想拍的不仅是长江,也许拍黄河,也许拍珠江。”竹内亮透露,他会从零开始去了解这些地方,然后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继续观察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