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为谁落泪?一生三次泪目,每次都化情绪为创造奇迹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08-17 13:30  浏览量:2

早在青年求学时期,毛主席就曾在日记中写下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励志箴言,成了他日后走上职业革命道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真实写照。

作为世界公认的“强者”,毛主席具有超乎常人的钢铁般意志,在各种艰难险阻和严峻考验面前,他都不曾有过半点消沉。即便在战争年代,自己的6位至亲先后为革命事业而牺牲,他也从未在外人面前抹过一滴泪。

新中国成立后的毛泽东

不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毛主席不曾因个人得失和情绪波动而落泪,但却在多个场合下为同情劳苦大众而流下了眼泪。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每一次泪目时产生的情绪变化,事后都成为他开展革命事业的动力,并接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看过电视剧《长征》的人,应该对红军进入贵州后与当地贫穷的“干人”军民团结的场面记忆犹新。

1934年底,红一方面军历经湘江血战后避实击虚,主动向敌军兵力空虚、战斗力薄弱的贵州开进。

彼时的贵州在地方军阀和官僚的层层盘剥下,一片颓败景象。民众们个个骨瘦如柴,衣服破烂不堪,红军到来之初,“干人”们便纷纷围上来讨要吃的。

有一次,在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毛主席注意到街道旁一位60岁上下的老妇人和小孙子在路旁乞讨。寒冬腊月的天气里,祖孙俩仅穿着层层补丁的单衣,不由得让人心生怜悯。

毛主席径直走上前询问,一旁了解完情况的红军战士眼含热泪告诉他:

“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的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

影视作品中毛泽东与贵州“干人”

话说到这里,毛主席的眼中已经闪现出了泪花。生平最见不得人民受苦的他,如今看到老人和孩子饥肠辘辘、衣不蔽体,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可见一斑。

随即,毛主席脱下身上的毛衣,又让警卫员拿来了两袋干粮,一同递给了面前可怜的祖孙俩,并俯下身子略带哽咽的告诉他们:

“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

穿上毛线衣的老人眼含热泪连连点头,嘴里不停念叨着:“红军,红军……”

望着他们离去的身影,毛主席一边流泪一边沉思着。早年求学时,他就曾因生活清贫而和几个同学们挤在面积不足10平米的房间休息,睡觉时8个人盖一床大被子。后来每当回忆起这段艰苦岁月时,毛主席总会饶有兴致的和别人分享道:

“如若有一个人要翻身,就得同两边的人打招呼,不然根本不能动,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

正因为经历过真正的穷苦生活,毛主席才会在见到穷人受苦时内心万般难受。他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这句话,就他本人而言,最终也的确做到了“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

“我就怕听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贺子珍

1948年3月,毛主席和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东渡黄河后,由城南庄转移到西柏坡指挥全国的战略决战。也正是在这次转移途中,乘坐吉普车途经山路的毛主席偶然遇到了一位农村妇女和他病重的孩子。

主席三步并作两步走,很快来到了妇女和孩子的身边。一番询问后得知,孩子不知生了什么病高烧不退,眼看已经奄奄一息了。

毛主席当即喊来了自己的保健医生,让他先用听诊器和体温计来诊断孩子的病情。得知对方还有救后,毛主席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

可就在这时,朱医生却支支吾吾的告诉主席,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抗生素只剩一支了。

毛主席自然知晓对方的弦外之音,可现在已是人命关天的重要关口,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注射到孩子体内。

果然,注射完盘尼西林后的孩子很快睁开了朦胧的双眼,而妇女则抱着儿子,扑通一声跪倒在毛主席面前,哭成了泪人。主席眼圈泛红,泪水也不自觉的从脸庞滑落下来。

之后,每次和身边人谈到当年那位妇女和孩子时,毛主席的眼眶总会泛红,他时常感叹:

“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嘛!”

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

带着这种期许,毛主席在建国后作出了“医疗下乡”的决策。正是这一件大事,让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35岁的人均寿命,提升至1957年的59岁,1981年达到67.88岁。

1965年1月,心系农村百姓健康的毛主席又批复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在他的召唤下,无数医疗专家响应,当时有名的妇科专家、“万婴之母”林巧稚也深入农村送医。仅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人下农村巡诊。

当年6月26日,毛主席在听取卫生部汇报工作时提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等等,即著名的“6·26”指示。

也正是在这一指示下,经过短暂培训、稍有文化的农村“赤脚医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他们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服务乡民,构成了那个年代的独特画卷。

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地区一连大半个月暴雨连绵。在当时的资料记载中,曾这样描述着这次洪灾:

“暴雨引发了罕见的大洪水,洪水迅速顺着淮河河道下流,流到淮北地区时,很快就溢出河道。正在进行土地改革的淮北地区,一下子被泡在了洪水里。”

当年7月20日,一份紧急电报放在了毛主席的案头上,其中的一组数字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

淮河水灾场景

电文内容深深刺痛了主席,他特意在“被毒蛇咬死者”、“统计489人”等文字下面画了一道醒目的横线,而后又紧盯着这些文字陷入沉思,不多时,豆大的泪珠早已滴落在这封电文上。

不多时,毛主席整理好情绪,在电报上做了这样的批示:

“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即开始动工。”

很快,周恩来拿着这份批示,加紧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淮河的问题解决后,毛主席又迅速将目光放在了治理黄河上。

1952年10月,毛泽东到河南开封视察黄河水段。当看到水面比开封城还要高出三四米时,他感慨地说:

“这就是悬河啊!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我真想骑着毛驴儿到天上去,从黄河的源头一直走到黄河的入海口,我要看看黄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次视察,他没有留下根治黄河的豪言壮语,但却对后来者说出了“你们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句质朴却又语重心长的话语。

黄河开封段

之后,毛主席几乎每年都会讨论黄河治理的相关话题,也曾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和指导工作。更为难得的是,他为治理黄河制定了一系列宏伟目标,为之后的小浪底、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奠定了基本框架。

能将情绪转化成力量,并创造出奇迹者,就是名副其实的顶级强者。就这一点而言,毛主席当为国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