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不住了!中国稀土严管囤积,西方国家决定:制造业纷纷流向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17 13:33 浏览量:1
最近,中国向外国公司发出明确通知,严格打击大规模囤积稀土,否则将面临稀土供应问题。中国稀土没有断供,还在加快稀土出口审批,西方也顶不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不少西方企业正将成品线转向中国?
最近,“稀土慌”给欧洲和美国一些企业造成了不小的阴影,一些企业面临停产,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停产,中国稀土放开,这些企业犹如看到了救命稻草,狠命进口稀土。
然而,一些炒家或企业利用这一波稀土危机和中国的善意囤积居奇,2025年5月,中国对美出口稀土磁体才46吨,6月就暴增到352.8吨,增长660%,过去半年,已有3834吨走私稀土被查获,全是伪装成瓷砖、饮料瓶甚至工业废料的“换标货”。
一些企业抓住一切机会囤积稀土,以备不时之需。据悉,中方向外国公司发出明确通知,不得大规模囤积稀土,否则面临供应问题,为了防范囤积,中国只能在出口量上把关,审批内容必须明确,否则不得放行。美国7月份一项调查显示,半数受访美国企业等着审批或被打回。
中国稀土出口已经趋于正常化,为何西方国家和公司还如此紧张?一来,中美贸易谈判悬而未决,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也不太明朗,政策也可能随时出现变化,欧美公司无法预料未来中国稀土供应是否能持续;二来,美西方胃口难以满足,比如欧洲议会,要求中方对欧洲公司的稀土无限量放行,因为他们不希望原材料受到限制而处于被动。
大家也知道,欧美的军工企业大量需要稀土,中国限制向西方国家,国防制造商提供关键矿物,据美媒报道说,美国军方用于生产无人机发动机,夜视镜,微电子产品,导弹瞄着系统,战机,潜艇,国防卫星等等,诸多领域都需要中国的精炼稀土。美媒分析,中方的限量供应,让西方军事稀土采购成本暴涨。
中方已多次强调,稀土相关物项具有军民两用属性,我国的管控也是符合国际法的惯例做法,美西方没有理由要求中国对稀土无限制供应。这也体现了中方在履行国际防扩散中的义务。
最重要的是,西方的稀土突围战,几乎毫无进展,反而凸显了中方稀土地位稳如泰山。 比如缅甸是全球第三大稀土生产国,我国每年从缅甸采购稀土的量,是中国国内需求量的一半以上,7月31日,缅甸宣布解除持续了4年半的国家紧急状态,美国看到了机会,愿以高出中国30%的价格采购缅甸克钦地区稀土矿,不过让人尴尬的是,缅甸的挖矿技术、装备、运输物流全都靠中国,缅甸政府虽然垂涎美国的高价,根本不敢得罪中国。
再来说说美国惦记的格陵兰岛为何最近又没消息了,原来,美国的考察团登上了格林兰岛,发现格林兰岛冰天雪地,每天当地人最多只能开工半天,缺乏技术,高昂的开采成本,要想商业化,至少要等几十年,岛上唯一两个矿地,一直赔着钱硬撑着。
为了扶持“盟友”。澳大利亚拿到10亿美元贷款搞稀土,结果产量上不去,成本比中国高出三成,市场根本不买账,比如莱纳斯稀土公司,是建了精炼厂,但技术来自中国。更尴尬的是,印度一边和美国合作搞“去中国化”,一边偷偷把半数原矿运到中国精炼——这说明什么?离开中国的技术和产能,矿就是一堆贵石头。
嘴很硬,但身体却很诚实, 向源头靠拢不失为一种聪明的做法。与其费劲申请许可证、还担心被卡,不如直接把组装线搬到中国,在家门口完成生产,再把成品运回去,因为中对电机、扬声器、机器人这些成品出口不加限制。
于是,我们看到了神奇的一幕,一些美西方企业开始了“反向流动”,这无疑是打了特朗普“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脸。美国电机巨头雷科达决定把生产线搬到苏州,这不是“投降”,这是务实。德国博世伺服电机组装,全部转移到苏州工厂,为啥?德国组装等45天,中国就7天发货。有美媒发现,中方现行的稀土出口许可制度,对外企中国生产表示鼓励。
另外,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企业也需要生存,外企零部件厂商搬来中国,不仅原材料稳,市场客户就近,物流成也本低,可以说是“双重红利”。
新华社评,与其陷入“脱钩断链”的焦虑或“战略武器”的迷思,不如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理解和适应中国的治理新规上来。中国手握70%以上的稀土矿产量,垄断了93%的深加工能力,中国目标是“规范出口”而非“禁止出口”,在稀土这一关键领域,中国不断为世界提供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