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传承为什么困难…
发布时间:2025-08-17 13:55 浏览量:2
戏曲是民族的瑰宝,每个曲种的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着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一个个经典的剧目,教人向善,弘扬正气,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先戏曲百花争艳的兴盛为什么现在有些销声匿迹了呢?作为传统戏曲的爱好者,谈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出生在七十年代的我,小时侯家里点着煤油灯,收音机里听着单田芳讲的“小哪吒”,好容易村里来了放电影的了,大街里早早挤满了人,我看的第一部戏曲电影是评戏“刘巧儿”,村里庙会时,大戏台是最热闹的地方,保定老调中王贯英演的寇准赢来了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河北梆子也常被庙会请来,那鼓敲得堪称一绝,板弧拉得真叫完美,其他的戏曲偶尔请来豫剧,哈哈腔,丝弦等,家里即使有了电视也常停电不说,电视也收不了几个台,所以看大戏才是最高兴的,使我这个年代的人对戏曲有感情,有回忆有故事有乐趣…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一部手机在手一切应有尽有,家里电视成了摆设,就算打开电视也尽是电影.娱乐.体育.动画片…,虽然有戏曲频道,除了中老年人,年轻人和小孩子谁还愿意看呢…
我出生在河北唐县西连颐村,小时候庙会的戏班是村里集资请来的,由村里的企业和大队干部捐钱,一般唱五天,偶尔唱十天,戏班应该是自负盈亏的,戏曲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老调)王贯英的戏记得好像700元一场,河北梆子是450左右一场,豫剧是350元一场,(根据村里捐款多少定戏),村里人大多都会唱上几句,爱戏懂戏,唱得不好的会起哄甚至赶下台哄走重换戏班,也有红白喜事请小戏班的,以小唱段为主,有大量的受众群体培养了好多戏迷甚至票友…
小时候兄弟姐妹多,学习压力不大,村里有小学和初中,庙会时都会放半天假,家家户户款待亲朋,好不热闹…
现在河北家庭多为独生或两个孩子,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背着重重的}一步一步往上爬,卷得厉害,哪有时间和空间和精力爱上戏曲呢?年轻人也大多工作和生活压力山大,更是马不停蹄劳累奔波…
拿我最喜爱的家乡戏河北梆子为例,在农村唱戏的戏班越来越少了,在省会石家庄听戏爱戏唱戏的也多为中老年人,在长安公园的河北梆子戏曲演唱台下听戏的人群中,四十大几的我都算年纪小的了…
我驻足在那里,伫立了许久,我深爱的家乡戏-最美的梆子腔-河北梆子,她是那么好听,那么完美,那么深情,那么催人泪下,鼓敲得那么有力,板孤拉得那么勾魂,使人黯然神伤…
这么多年过去了,蓦然回首,曾经灿烂辉煌的大梆子去哪儿了呢?真为这代表着河北人性格的历史文化戏曲瑰宝有些担心啊…
么二三的伴奏又在耳边围绕,她,抑扬顿挫,慷慨激昂,让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 上一篇:初恋成亲家
- 下一篇:首秀就炸!曼联最强首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