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雷!千亿集团老板跑路,百亿资金下落不明,烂摊子留给5000员工

发布时间:2025-08-17 13:47  浏览量:2

扎心了!公司资不抵债,老板却旅居日本逍遥自在,只留下5000员工面对着烂摊子欲哭无泪。

6月4日晚,均和集团全体员工突然收到公司通知,各部门就地解散,所有员工签字走人。

如果6月10日前“主动配合离职”的,可以补足之前拖欠的6月之前的工资、社保、公积金等,不配合签字的不但工资拿不到,社保、公积金想都不要想了。

很多人云里雾里,攥着冰凉的通知书赶往公司求证时,一位公司的负责人也回应道,公司账上已经一个子儿都没有了。

5000多员工的工资,拖着不发;众多企业的资金,有去无回;购买了均和集团楼盘的业主,看着长满杂草的工地和锈迹斑斑的桩基哭告无门。

谁能想到,均和集团这个曾经的千亿民企,“饼”画得有多大,坑就挖得有多深。

可气的是,公司现在连演都不想演了,一纸通知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均和集团在国内曾经是响当当的企业,它从大宗商品贸易起家,兼营金融服务、城市运营等业务,位居民营500强66位,上海百强企业21位,上海民营企业百强前5,董事长何旗还历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可短短几年内,注册资本就从120亿锐减到5000万,烂尾产业遍布全国,仅青岛就有50多家公司上千万投资打了水漂。

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摆明了这是让员工违心地表示“自愿离职”,既没有任何赔偿,还以长期未支付的工资来要挟,至于拖欠的工资是否真的能拿到手还是个未知数。

不少在均和集团工作了10多年的老员工都纷纷吐槽,总觉得公司还会好起来,没承想均和集团早就是个空壳了,还被何旗给狠狠地耍了。

不得不说,均和集团是大小通吃,能割一拨是一拨。

据媒体报道,公司从2024年起就开始拖欠员工的工资,直到今年5月底才正式停摆,这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何旗就没再现身过。

至于他是否真的在日本,还是在暗地里操纵着公司的运转,似乎都不重要了。

曾经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关联企业损失惨重,全国17个在建产业园关停烂尾,5000名员工瞬间失业。

回看均和集团的业务构成,既有大宗贸易又有产业园开发招商,还兼顾着金融证券、融资租赁等业务。各种项目广泛而繁杂,跨界运营好像样样都有涉及,但又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产业。

反而均和集团借自己打造成民营企业的标杆,拉大旗作虎皮不断圈钱收割。

通过包装出来的“金身”获得个人和地方企业的信任,在多地开发房地产和产业园,用招商和销售房地产的方式取得大量资金,将公司的营收报表做得冠冕堂皇,再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圈钱。

均和集团暴雷背后,本质上就是蓄谋已久的“杀猪盘”,经营本就不是目的,而不断搞钱才是。

众所周知,2021年众多房地产企业纷纷暴雷,各大房企人人自危,对于急转直下的局面均和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踏步跨入房地产行业干起了房地产开发和产业园招商。

何旗的如意算盘,早早就打得哗哗响。

抓行情踩风口,何旗是把好手。

17岁时,他就开始接手家族生意,在你来我往的商界博弈中,何旗习得了敏锐的洞察力。

4年后,21岁的何旗从老家福建来到上海闯荡,看着高楼林立机会大把的新世界,他当机立断成立了均和集团开始倒腾钢材等大宗商品。

而真正发迹则源于2015年的一次转型,何旗发现实体经营再怎么折腾也没有金融来钱快。

他大刀阔斧的进军金融业,投资银行、参股金融企业开展金融租赁等业务,先后成为九江银行和富滇银行的投资人,资金加持为他开展大宗商品业务铺设了快车道。

尝到了甜头后,他意识到靠自己单打独斗不如背靠大树。

公司如果能获得强大背书,扩大品牌效应易如反掌,而和当地城投公司合作,就是最快的路径。

而城投公司属于各地方政府的融资投资平台,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和城投合作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为均和集团正名,信任度那是妥妥的。

从这时起,何旗就玩起了“空转游戏”。

大宗商品在双方的账面上来回流转,比如5亿账面价值的商品仅通过账面进进出出,而实际商品并未交付甚至仅仅是虚构商品,但双方账面都凭空多出5亿入账。

如此周而复始,无货物、无现金交易、无实物流转的运营模式,让均和集团的营收跨入民营企业前列。

均和集团以完美的账面报表获得了银行贷款授信,城投公司也因为业绩亮眼而获得了发债权。

凭借何旗的辗转腾挪,均和集团仅2015年就突破千亿营收,还由此获得了优惠于其他企业两成的土地开发权,全国各地17个产业园陆续立项。

2019年,何旗迎来高光时刻,他以85亿身家站上了胡润富豪榜。此时,无论他还是他的公司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都传闻这位“大神”只要到哪开发业务,哪里就能带来财富。

一年后,当众房企纷纷为“三道红线”如坐针毡时,何旗却毫不犹豫地继续冲击房地产和产业招商项目。

何旗深谙背书赋予的能量,获取了各地企业的信任,就能大刀阔斧地套取利益。表面上是招商,而实际上是将没有获得销售证的厂房卖给不明真相的企业主。又通过开发配套商品房,从个人手里获取预售房款。

2023年时,何旗的身家已达115亿,当他正准备继续圈钱时,针对“空转”交易的三无经营方式,国家加大了管控力度。

当城投公司的运营被上交所严查,均和公司很快就陷入了资金流断裂的边缘,而不少投资方发现危险信号纷纷撤资,导致现金流迅速“失血”,产业园停工、房地产烂尾就成为必然。

而事发前何旗也早已闻风而动,悄悄转移了大量公司资金,彻底消失。

03

面对困局,均和集团没有一丝反省,反而变本加厉。

对于尚未办理产权证的在建房,公司违规预售,大量业主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支付了购房款,如今因烂尾无法入住,资金也不知去向。

而各地的中小企业,因购买了未办理预售证的产业园而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均和集团反手还把公司的5000员工推向绝境,为了降低自身成本转嫁风险,不惜恶意拖欠员工薪酬,甚至以工资作条件,逼迫员工签署自愿离职协议。

可笑的是,均和集团居然瞒天过海,连续多年获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

几年前,依靠证券、金融、房地产这“三驾马车”一路狂飙的企业并非个例。

广东雪松控投也同样以这种方式迅速跻身民营企业前列,实控人张劲也成为资本圈炙手可热的大佬。

他没有停止疯狂圈钱的脚步,通过不断伪造“应收账款”扩大公司基本盘,利用地方金融平台伪造国企身份,违规发售百余只理财产品,规模一度超过200亿。

事发后,8000多投资人血本无归,张劲也因此锒铛入狱。

欲望好似无底洞,贪得无厌必然身陷其中,无法自拔。

反观一地鸡毛的均和集团,目前已被上海警方立案侦查。因遭到多家合作方不断起诉,均和集团旗下子公司的股权被冻结,多方利益受损维权艰难。

均和集团的轰然倒塌,就是一个精心编织的资本游戏。

雪松控股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均和集团留下的不仅是艰难的维权之路,更是面对现实的叩问。只诚信经营,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在监管趋严危机并存之下,唯有重塑企业健康运营新生态,资本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优质发展的健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