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明明是8月15日,为啥要在9月3日阅兵呢?老师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5-08-17 08:08  浏览量:1

在我们的记忆中,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一个让全体中国人感到振奋的日子。然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却被定在9月3日,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战争并未真正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出了《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实际上,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在这一刻就真正结束了。

首先,从日本方面来看,这份《终战诏书》存在很大的问题。诏书的落款时间是8月14日,而且通篇没有 “降”“败” 之类的明确词语,投降只是隐含在字里行间,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国人民感觉被日本忽悠了。日本的这种做法,显然是想尽量模糊投降的概念,不愿意正视自己战败的事实。

其次,日本虽然宣布投降,但日军并没有立即停止战斗行动。8月16 日,日军大本营发布第1381号命令,要求 “各军…… 各自继续执行现任务,但停止进攻作战”,这里并没有禁止防御作战。这就导致在中国战场上,8月15日之后战斗仍然在继续。例如,日本华北方面军最早在8月18日才接到相关命令,也就是说,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3天后,这支日军还在和中国军队打仗;而华中地区的第六方面军,直到8月21日才接到命令。甚至直到8月30日,苏军还在和日军在东宁要塞战斗。所以,从实际战斗情况来看,8月15日之后中国战场乃至整个亚洲战场的战火并没有完全平息,将这一天定为抗战胜利日并不合适。

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投降成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

在中、美、英、苏四个盟国的要求下,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又颁布了一份投降诏书,这份诏书是盟国拟好交给日方的,里面明确两次提到 “降伏”。这就使得日本投降有了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依据。

同一天,在美军理查德・萨瑟兰将军的监督下,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在密苏里号上签署了投降书。这一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日本正式以法律文件的形式向盟国投降,日本的投降从此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法意义的事实。

9月3日:顺理成章的胜利纪念日

为什么最终把 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呢?

一方面,在当时的条件下,信息传递不像现在这样迅速便捷。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中国各地时,已经到了9月3日。而且,由于之前一直担心日本搞 “诈降”,所以在确认日本真正签署投降书之前,也不可能过早地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等人们确切地知道日本已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战争真正结束了,时间已经来到了9月3 日。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举办一个重要活动,活动当天可能因为各种准备工作和流程,真正让大家感受到活动圆满结束并开始庆祝的时间,往往是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

另一方面,从历史沿革来看,1945年9月3日,当时的中国政府就下令举国庆祝,放假3天,之后干脆就把9月3日当作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一做法也得到了后来政府的延续和确认。新中国成立后,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后来,将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定为9月3日,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了这一重要日期。

你知道吗?“九三学社” 这个民主党派,之所以冠以 “九三” 这两个字,就是为了纪念9月3日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9月3日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在这14年里,中国军民进行了无数次的战斗,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9月3日这个日子,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在这一天举行阅兵,意义重大。它是为了更好地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作出贡献的人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细心的网友可能还记得,在2015年的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盛大阅兵仪式。时隔10年,今年的9月3日,我们再次迎来盛大阅兵,同样是对历史的铭记与致敬,对和平的守护与传承。

铭记这一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曙光;致敬这一天,不仅是回望14年浴血奋战的壮阔史诗,更是要传承中华民族在危难中凝聚的不屈脊梁。从 “九三学社” 的命名到国庆阅兵的礼赞,一代代中国人用行动诠释着,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唯有珍视和平,才能让胜利的光芒永远照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