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戈壁变绿洲!南海岛礁是怎样变绿的?
发布时间:2025-08-17 14:16 浏览量:2
这是2025年6月29日在南海某岛礁拍摄到的画面,礁上茂密的绿色植被取代了原本白茫茫的礁砂,与周边蔚蓝色海面形成鲜明对比(张大禹 摄)
银色沙滩边一汪浅水,周边自然生长着海洋漂来的水芫花、通过鸟类传播的马齿苋等植物,绿意盎然。在近处工作的科研人员介绍说,这是近自然盐生沼泽,其形成需要良好的海水水质、土壤条件和丰富的植物种源。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记者在南海座座岛礁看到:碧海澄澈、绿树成荫,原本如同戈壁的白茫茫的珊瑚礁砂滩变成了绿意满眼的海上家园,人与自然正在这片海洋国土上和谐共生。
6月24日,记者在永暑礁沿岸拍摄到的近自然盐沼(张大禹 摄)
扎根——用绿树绘就南海岛礁全新底色
南海海面,阳光炽烈。岛礁一隅,木麻黄如忠诚的卫士,围起一块方形土地。官兵们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化作生机勃勃的菜地,各色瓜果蔬菜在此扎根生长,孕育着希望的果实;另一半则是苗木幼株的乐园,菠萝蜜、芒果等果树幼苗挺立,大叶榄仁、阔叶榕等抗风植物身姿矫健,在海风的轻抚下,奏响生命的序曲。
“在岛礁种树比登天还难。”在南沙呆了20多年的二级军士长胡冬冬抚摸着饱经风霜的树干说道。岛礁官兵们用了数年时间探索出先用木麻黄筑起防风屏障,然后在背风处育苗、开垦菜地、试种热带植物等方法,一点点摸索岛礁绿化的门道。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正在植树(全斌 摄)
从第一株太阳花艰难扎根,到岛礁绿化全面铺开,再到如今官兵们开始在岛礁上自主育苗,实现绿化苗木“本土化”的探索,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了数十载。
在岛礁,官兵们有个传统,每次上礁,大家都会自发地从家乡带来种子。没有泥土,他们就趁着换补时机,肩挑背扛,像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从大陆运来;没有合适的土地,他们便充分利用水杯、泡沫箱等一切可利用的工具,装满泥土,将其当作培育生命的摇篮;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植物能够轻易存活,他们就一次又一次地尝试。
天南海北汇聚而来的种子,与官兵们一同在这片土地上,与恶劣的环境展开激烈的抗争。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终于,一朵顽强的小花在南海的版图上绚丽盛开,太阳花迎着赤道炽热的阳光,舒展着娇嫩的花瓣,鲜艳的花朵恰似战士们被烈日晒得脱皮却依然坚毅的脸庞。
南海岛礁上自然生长的水芫花 (侯海通 摄)
太阳花的绽放点燃了官兵们心中的希望星火。大家开始试着在岛礁上种下更多植物,决心在岛礁上开垦一块菜地,这样在台风天,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但选址之初,难题便接踵而至。礁盘上遍布坚硬的珊瑚礁,挖掘时锄头落下,只溅起串串火星,进展极为艰难。好不容易选定一处相对平坦、便于开垦的区域,搭建防护设施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官兵们面前:防台风的钢架结构需要精准焊接,可海风裹挟着盐雾,使得焊接口极易生锈,焊接工作常常需要反复进行;防暴雨的排水系统设计也并非易事,礁盘地势平坦,排水管道铺设稍有不慎,就会导致积水。官兵们趴在地上,用皮尺仔细测量,用铁锹奋力开挖。终于,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一块菜地初见雏形。
种子撒下,官兵们却又发现地下水位过高,土壤含盐量严重超标,根本无法直接用于种植。盐碱化问题成为了巨大的拦路虎。播下的菜种,要么被咸潮无情地“腌”死,要么被高温炙烤得蔫头耷脑。官兵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尝试用淡水反复冲洗土壤,混合从大陆运来的腐殖土改良土质,还搭建起防咸水的隔离层,用塑料膜和沙袋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四防”菜地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翠绿的青菜在防台风网下舒展着叶片,西红柿挂满了果实。看着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官兵们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正在建设的“四防”菜地清理杂草(全斌 摄)
官兵们在每一垄菜地前都插上了一个个小牌子,北京、四川、安徽……牌子上写着全国各省的名字,承载着官兵们对家乡最深沉的眷恋。从故乡带来的泥土,在南海岛礁上种出了果实;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兵,也在岛礁扎下了根。
“这树啊,就跟咱们当兵的一样,根扎得越深,腰板挺得越直。”老兵王文军总这样叮嘱新兵。而王文军眼中的新兵——中士杜传义也已在岛礁守了8年,他的双手布满老茧,那是常年搬运物资、种植树木留下的印记。他还记得第一次参与种树时,老兵告诉他:“树在,人就好像还在这儿守着。”
即将离开岛礁,杜传义获得了在“老兵林”种树的机会。种植仪式上,他选了一株木麻黄幼苗。他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坑中,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自己的孩子。填土时,他特意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把里面的故乡泥土撒在根部。“这是上次休假时,我特意从家里带过来的。”他声音有些哽咽。
培土、浇水,每一个步骤杜传义都做得格外认真。当他把写有自己名字和服役年份的牌子挂在树干上时,手指微微颤抖。他抬头望了望这棵幼苗,又看了看远处的大海:“等下次战友们说起这棵树,就知道我曾在这儿守过。”他抹了把脸,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老兵林、荣誉林、卫士林……这些树木,是官兵们坚守的见证:有的萌发于执行任务的间隙,承载着忙碌中的执着;有的生长在战友互助的岁月,记录着军旅的温情。每一棵树都是一段坚守的岁月,诉说着南海卫士对祖国的赤诚,而这份忠诚,也在南海滋养出一片片绿色。
1982年,新华社向世界播发一条消息:中建岛种活了第一棵椰子树。20年后的2002年,中建岛收获了第一个椰子。那靠着每一名天涯哨兵背土上岛、扎根结果的椰子,至今仍存放在荣誉室,而如今的中建岛,一代代官兵接续种下的59种4000多棵树,挺拔参天。
在华阳礁,官兵培育的植物种类已达120余种,植被覆盖率超过90%,成片的木麻黄林、抗风桐林、大叶榄仁树林鳞次栉比地分布在各个角落,林下土壤表层出现了落叶和枯草形成的腐殖质,乔、灌、草衔接互补的森林植物群落生长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在美济礁,官兵利用环境监测站监控绿化数据,全面动态掌握植被生长情况,湿地公园、诺丽果园等一批生态示范点见证着岛礁固砂覆绿工作的显著成果……
南海某岛礁上的大片木麻黄林(张大禹 摄)
随处可见的绿植让南海岛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绿色已然成为南海岛礁的全新底色,碧海绿洲成为中国南海上的一幅崭新画卷。
建设——用科技构筑新型岛礁生态治理格局
“老一辈官兵怎么把岛礁交给咱们的,咱们就要更好传接后来的战友!”这是南海官兵共同的信念——守岛守礁,不光要守住,更要守好。近年来,南海岛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牵引,加快创新技术手段,推动实现岛礁生态可持续发展。
西沙官兵制定的生态环保相关规定(张国雄 摄)
正午的阳光炙烤着礁堡,仿佛能够将人烤化。午饭的烟火气息刚刚散去,美济礁官兵们便迅速行动起来,将用餐后的餐厨垃圾收拾妥当,运往饭堂后方的垃圾转运点。在这里,中士孙浩天驾驶着餐厨垃圾回收车已经等候多时。
分类、称重、上车,做完这些工作,孙浩天驾驶着车辆逐渐驶离岛礁生活区。10多分钟后,车辆在一栋平房前稳稳停下。一股若有似无的异味飘来,让人皱紧了眉头。
孙浩天与环保工人合力将10余桶餐厨垃圾卸下,倒入一台庞大的机器中。机器内部,餐厨垃圾正经历着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神奇的转化过程,散发的异味正是它创造变废为宝奇迹的独特印记。
“这是我们岛礁上的餐厨垃圾生物处理设备,只需要将餐厨垃圾倒入其中,经过高温消毒,微生物发酵降解等一系列工序,能将餐厨垃圾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富含腐殖质的有机肥。”孙浩天抚摸着眼前的机器,骄傲之色溢于言表。
发酵的味道实在难闻,孙浩天却仿佛失去了嗅觉,径直走上前去,掬起一捧有机肥放在鼻子下面闻了起来。“这可是宝贝,比我老家的黑土还肥呢!”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他仅凭观察和嗅闻,就能精准判断这批有机肥的品质优劣。
官兵们一日三餐的食物残余,摇身一变成为了养护绿植的宝贵肥料,实现了餐厨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走出了一条资源可再生利用的生态环保发展新路。
守礁官兵利用这些珍贵的有机肥,在岛礁上开辟出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菜园。走进某岛礁“四防”菜地,滴灌系统正滋滋地喷着水雾,水珠落在黄瓜叶上,滚成晶莹的珍珠,藤蔓上挂着的黄瓜顶着小黄花,像一个个绿灯笼在风中摇晃。除了黄瓜,生菜、芭蕉、甘蔗等蔬果也长势喜人。
“去年超强台风‘摩羯’来袭,补给船延误了好几天,当时冻库里的蔬菜早就吃完了,是我们用有机肥种出的蔬菜救了急。”对于炊事员佘翔宇来说,“四防”菜地就是他的底气所在,是他守护战友们的最强底牌。
除了滋养“四防”菜地,剩余的有机肥还肩负起改善岛礁土质的重任。岛礁土地多由珊瑚砂、石灰岩构成,土质贫瘠且保水性极差。近年来,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大力开展岛礁土壤改良行动,将有机肥均匀铺洒并深耕入土。有机肥中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为岛礁土壤注入了强劲活力,使其肥力不断提升,曾经寸草难生的土地,如今也能承载更多植物茁壮成长。
走进渚碧礁海洋环境监测站,一面巨大的LED屏幕瞬间吸引目光。屏幕上,海底世界宛如梦幻画卷徐徐展开:数不清的彩色珊瑚如灵动的鹿角般在海水中舒展,成群鹦鹉鱼穿梭游曳,鱼鳍闪着蓝绿色的光……屏幕右下角,海水温度、盐度、PH值等信息每10分钟更新一次。
“这是我们岛礁周边海域的实时景象。几年前,我们搭建了这套海洋环境检测系统,通过这些水下摄像头,我们可以24小时不间断监控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一级上士谢江河指着屏幕上正在游曳的鱼群。“有时,我就静静地坐在这里,光是看着屏幕上的鱼儿游来游去就能看一整天。这跟在海洋馆里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里的每一种鱼类、每一株珊瑚,都是祖国南海最珍贵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守护的意义。”
这是在我国南海某海域水下拍摄的美丽的珊瑚礁 (侯海通 摄)
谢江河告诉记者,就在几年前,这片海域也曾经历过一次生态危机。几年前,通过水下摄像头,官兵们发现水下珊瑚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守备部队与中科院专家迅速展开研究,很快锁定罪魁祸首——长棘海星。
从当年潜水员拍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长棘海星如同肆虐的蝗虫,疯狂啃食着珊瑚。所幸,守备部队和科研院所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打捞大量长棘海星,成功遏制住危机蔓延,避免了珊瑚礁遭受更大破坏,守护住了这片海洋的生机。
“这套监测系统就是我们守护岛礁生态的‘千里眼’、‘顺风耳’!如今,它不仅能实时监测海洋水质、珊瑚礁生长状况,还能对鸟类迁徙、海龟繁殖等进行动态追踪,为科学保护南海生态筑牢了数据根基。有了它,我们就能更精准地守护这片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为海洋生物撑起坚实的‘保护伞’。”
“这是鹦鹉鱼,它们对水质特别敏感,有着天然的‘水质检测器’之称。前几年鹦鹉鱼在这片海域还难得一见,现在随便一拍就是一大群。”说话间,一群鹦鹉鱼游过摄像头,谢江河眼眸中闪烁着欣慰的笑意。那是守礁官兵们用汗水与坚守换来的生态硕果,更是守礁官兵们对祖国海疆最深情的告白。
借助科技的力量,近些年来,南海岛礁先后建设完成滴灌系统、海域监测系统、水质净化系统、厨余处理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岛礁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无人机进行海漂垃圾巡查,提高清理效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岛礁植被生长情况,为绿化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在官兵们的不懈努力下,南海岛礁逐渐形成以岛礁生态自我循环为主、人为治理为辅的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系统自循环的岛礁综合治理格局基本成型。
守护——用情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南海岛礁守备部队官兵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像爱护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岛礁,以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军队力量。
生态保护成绩如何,动物种群最有发言权。
东岛——中国唯一的白腹鲣鸟栖息地,也是世界第二大白腹鲣鸟繁殖种群所在地。在东岛官兵眼里,白腹鲣鸟不仅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同样也是与他们常年相伴的邻居。
西沙东岛的白腹鲣鸟(姬翔 摄)
面对这些在此繁衍生息的邻居,在东岛服役近10年的观通战士张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坚守着“三个不”原则:成千上万的鸟蛋,一个都不能捡;数以万计的鲣鸟,一只都不能抓;结群休憩的鸟群,一次都不能吓。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经常为鸟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海岛地处低纬度地区,热带气旋频发,每年都要经受数次台风的侵袭,有时台风来势凶猛,就会将鲣鸟精心搭建的鸟窝破坏。近几年,每次台风来临前,东岛官兵都会尽可能的将小鲣鸟从树林抱回宿舍,用小鱼喂养,帮助它们度过考验。待台风过后,官兵们再将小鲣鸟送还大自然,甚至有时还要帮它们在树上重新搭巢。为此,东岛还成立了兼职的护林员、护鸟员队伍。
这几年,随着岛上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官兵也能够立足自身救助受伤的鲣鸟。去年4月15日,值班的上士护林员高杰抱着一只翅膀流血的鲣鸟跑进医疗室,军医谈伟峰检查发现,鲣鸟一侧翅膀开放式伤口较大,需要留在诊室里治疗一段时间,谈伟峰每天为其清理创口,包扎换药,持续治疗几周后,这只鲣鸟再次振翅高飞。随后的日子里,被救助的鲣鸟偶尔会飞回医疗室附近,似乎是在表达谢意,这对东岛的官兵来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他们心里,每一只鲣鸟都是他们坚守这片海的见证者。
西沙东岛上的抗风桐林与成群鲣鸟(张国雄 摄)
不仅在东岛,南海各岛礁官兵均自发护鸟。在金银岛琼崖海棠林中,战士们经常自发加固鸟巢。这种鸟巢是官兵自制的,分上下两层,共四个小窝。官兵在里面铺上树枝,吸引了不少海鸟在这里安居产卵。绣眼、北鹡鸰等鸟儿时而在这里临空盘旋,时而落入草丛捕食……摄影爱好者战士欧阳敏清经常用相机捕捉它们的姿态。“岛上的鸟儿越来越多,和它们朝夕相处已经很熟了。面对大家的拍摄,它们很‘配合’。”欧阳敏清如是说。
和欧阳敏清有着同样爱好的,还有渚碧礁中士李昕宇。
蒿草摇曳,清水幽鸣。在渚碧礁生活区旁,一方湿地静卧于繁花簇拥之中,水生植物蓬勃生长、郁郁葱葱,成群白鹭在此安巢育雏,繁衍不息。
这片充满生机的湿地,对于日夜坚守岛礁的官兵们而言,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更是天然的疗愈圣地。每当夕阳把大海染成蜜糖色时,中士李昕宇总会背着相机躲在人工湿地的蒿草丛里,化身专注的自然记录者。
镜头里,一只白鹭掠过水面,翅尖割开晚霞,拉出几道金红色的丝缕。李昕宇手指在快门上轻颤,相机显示屏上,雏鸟刚刚换下的新羽在逆光中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李昕宇生长在洞庭湖畔,见惯了湖上水鸟觅食、候鸟翻飞的美丽景象,鸟类对他仿佛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入伍前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鸟党”。可他刚上礁时,岛礁的绿化刚刚起步,在光秃秃的礁盘上寻觅了一个多月,李昕宇才远远望见了几只海鸟。鸟影稀罕,他只能将心爱的长焦镜头束之高阁。
随着岛礁湿地公园的建成,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滋养着芦苇、蒿草等水生植物。这片不足一公顷的区域,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美化景观的重要作用,更凭借稳定的水源和食物,摇身一变成为鸟类的天堂。
如今李昕宇不仅重拾爱好,还考取了摄影师中级证书,部队让他兼职记录岛礁生态环境的点滴变化。工作之余,他精心制作了一本“飞鸟集”,将在岛礁上邂逅的各种鸟类定格。其中,有褐翅燕鸥在巢里伸颈乞食,白腰雨燕在雷雨中穿梭,还有去年台风后救下的绣眼鸟,展翅时羽毛在阳光的折射下像极了片片彩色的碎玻璃。40多种鸟类,神态各异、翎羽艳丽,不少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你瞧这张!去年这里只有2对白鹭筑巢,今年已经有10来对了,这窝小白鹭再过半个月就能飞了。”李昕宇指着一张白鹭育雏的照片,眼神中满是欣喜与期待,白鹭是“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对栖息地的水质、空气以及觅食环境都非常敏感。岛礁的绿地显然通过了白鹭的“安检”,目前这里每年都栖息着成群的白鹭。
在南海,官兵们与海洋生物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除了海鸟,海龟也是岛礁的“常客”。前不久,中科院科研人员和守礁官兵共同在永暑礁首次发现一处绿海龟产卵场,再次印证了南海海域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濒危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官兵的日夜守护。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某岛礁一级上士邢伟杰沙滩边缘巡逻时,突然听到一阵微弱的挣扎声。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在一片阴影中,邢伟杰发现了一只海龟。
这只海龟被一张破旧的渔网紧紧缠住,动弹不得。邢伟杰立刻通过对讲机向连队报告。很快,几名战友带着工具赶来。大家围在受伤海龟身边,眼神中满是心疼。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一边轻声安抚着海龟,就像在安慰一个受伤的孩子,一边用剪刀小心地剪开渔网。
岛礁军医为受伤海龟清理伤口(张国雄 摄)
由于渔网缠绕得太紧,剪刀的刃口几乎是贴着海龟划过,每剪一下,都需要格外小心。为了避免对海龟造成二次伤害,官兵们只能尽可能放慢动作,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从渔网中解救出了被困海龟。
随后,官兵又拿起小铲子,一点一点为海龟清理藤壶。直到凌晨三点,海龟被顺利放归大海。
在南海多处岛礁,每到繁殖季节,总有海龟爬上砂滩,在这里完成一场场生命的延续。它们将一颗颗珍贵的卵产在礁盘之上,后又重返大海。这时候,守礁官兵们就又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他们会在沙滩上仔细寻找产卵点。一旦发现产卵点,他们就会为每个巢穴做好标识牌,标识牌上不仅标注着产卵的时间,还写满了官兵们对小海龟的祝福。
岛礁官兵还自发组成“护卵小组”,每天定时查看巢穴情况。无论烈日炎炎,还是狂风暴雨,护卵小组的成员们从不间断。他们穿梭在沙滩上,如同守护珍宝一般,守护着这些巢穴。为防止天敌破坏,他们还在巢穴周围设置了简易的防护设施。
在官兵们的悉心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小海龟能够顺利孵化。每当看到小海龟破壳而出,奋力地朝着大海爬去,官兵们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他们知道,这里是他们共同的家园。
从上空俯拍美丽的西沙七连屿(张国雄 摄)
评论
建设生态岛礁,共创和谐海洋
何铁城
海风拂过岛礁,年轻士兵躬身植下颗颗幼苗,指尖触碰的是生命的律动;星光洒满营盘,环境监测仪器的微光映着他们坚毅的脸庞——这寻常的守岛守礁日夜,正悄然连缀成一张跨越国界的蓝色守护网。
舀起一瓢海水,便知大洋寒暖。当战士们培植耐盐植被以固岛礁根基,当科研团队为珊瑚礁健康日夜监测,这些看似寻常的行动,早已超越了一岛一礁的守护意义。每一次清理海洋垃圾,每一次守护海龟产卵,都在为海洋的呼吸留出空间——而这清新呼吸,终将滋养万顷碧波,惠及地球上共享同一片海洋的亿万生灵。
和谐海洋,始于每一条岸、每一寸礁。南海岛礁的驻守官兵,用双手将寸土寸礁化为绿色传奇。他们用科学之智与坚定信念,精心修复珊瑚家园,守护海上森林,为海洋精灵筑起温馨归巢。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真谛,就深藏于这般朴素认知:在浩渺波涛中,所有生命早已被无形的丝线紧紧编织为整体。战士们脚踩的礁盘,是守护国家主权的基石;他们播撒的绿意,则长成连接四方的生态桥梁。这份双重使命庄严昭示:捍卫主权与呵护公益,可在担当的土壤中共生繁茂。
波涛之下,蕴藏生命最初的奥秘。保护这片深蓝,即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来处与归途。岛礁将士们种下的树苗终成绿荫,护育的海龟终向大洋。今日以赤诚浇灌的微末善举,终将成为托起蓝色星球未来的磅礴力量——因为每一分对海洋的温柔以待,都是投向浩渺时空的信使,为我们与子孙预订一张驶向永续的船票。
当海平线上朝阳再度升起,钢铁哨所与摇曳珊瑚共沐晨光。这抹和谐之色,已在南海官兵心中铺展成共同信念:心系一片海,便是怀抱整个蔚蓝星球;守护一座岛礁,便是在人类命运长卷中题写下闪耀的序章。
碧海绿洲(冯雷 摄)
实习编辑:牛法民
编审:柯鳗
刊期:第1839期
主管:南部战区海军政治工作部
主办:政工保障室
- 上一篇:把琼菜发扬光大
- 下一篇:海关上演“蛋生”救援,240个濒危生命背后的惊心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