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37%!奥迪砸46亿赴美:再不走就被中国车企干掉
发布时间:2025-08-17 14:33 浏览量:2
国外汽车品牌已经卷不赢国内车企了!
继上月大众集团宣布全面关闭江苏南京的合资工厂后,其他德系车企也在布局中。
这几年,国内车企在新能源赛道悄悄崛起,那些曾经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大份额的国外品牌纷纷销量下跌,面临经营困境。
前不久,奥迪发布了今年一二季度的财报,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了三成。奥迪高管认为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关税以及企业转型增加了成本。
这几年奥迪在中国市场接连受挫,不得不加快转型。现又遭遇美国加征关税,可谓是雪上加霜。
面对危机,奥迪正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其中一个关键计划就是斥资46亿到美国建厂。
目前,奥迪已关闭布鲁塞尔的分厂,预计三年内裁员7500人,加快推进赴美建厂进程。
奥迪这波跑到美国建厂,真能躲过中国车企的追击,重新支棱起来吗?
美国今年4月份推出对非本土汽车征收25%的关税,直接让奥迪上半年成本暴涨,净利润缩水37.5%,辛苦半年全给美国人打工了。
与此同时,美国又推出税收减免、新能源大额补贴等政策红利,吸引欧洲制造业向其本土迁移,这种高压加利诱相结合的手段,迫使一些企业不得不赴美布局以规避风险和成本压力。
奥迪若不过去,它在欧洲生产的汽车进入美国市场都要征收高额关税,虽然目前已从25%调至15%,但仍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搬过去不仅能免税,每台车销售还有高额补贴。
目前,奥迪在中国市场销量连年下滑,不能再失去美国市场。
权衡利弊之下,奥迪考虑将美国新厂选址在大众集团已布局的田纳西州查塔努加市。这座规划年产能15万至20万辆的工厂,预计建设周期将超两年,总投资达46亿美元。
大众CEO布鲁姆与美国政府的谈判结果将决定该计划走向。若工厂落地,大众在美年销量有望从近20万辆增至30万-40万辆。
当然,美国也将因此获得数千个高薪岗位、数十亿美元的直接投资,以及电动汽车零部件本地供应链的发展和工业潜力的增强。另外,宝马、奔驰等其他品牌也有可能效仿,带动相关供应商跟进。
美国这场“诱惑”背后,是对全球制造业话语权的争夺。对欧洲车企而言,赴美建厂看似是政策红利驱动,实则是在关税壁垒与市场准入的压力下做出的妥协。
而美国通过“一边给甜头、一边亮底牌”的策略,既巩固了本土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又借机吸纳欧洲的技术与资本,进一步强化自身在汽车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这场由政策主导的产业迁移,不仅重塑着车企的全球布局,更悄然改写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美国的“诱惑”正成为撬动世界制造业版图的关键力量。
任何选择都有利有弊,奥迪这场“46亿豪赌”背后,也不能保证没有潜在风险。
奥迪要将工厂搬至美国,那就必须关闭部分欧洲本土工厂,这也意味着将影响到德国本土的就业率和生产率。
目前就有不少工人联合起来向奥迪施压。德国工会也明确告知奥迪高管,必须先安置好本土工人就业以及保障本土产量不受影响,不然就不支持其赴美建厂。
奥迪赴美押注的主要是免关税和大额补贴,这个红利其实存在巨大变数,我们中国观众看着都替它捏一把汗,因为美国的“变脸游戏”堪称世界之最。
若未来民主党赢得大选,可能会大幅削减补贴额度或增设其他本土化门槛,到那时一系列优惠被取消,奥迪可能照样面临着亏损风险,更何况美国本土还有强劲的竞争对手特斯拉。
除此之外奥迪搬厂到美国还面临着一些更现实的成本增加问题,那就是美国的工人成本并不比欧洲低。
新的生产线需要重新招聘并培养新工人,由于美国的制造业外迁已久,国内缺乏熟练的工人,尤其是对技术要求高的汽车行业技工短缺的问题。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招工困难、培训费增加等问题,从而影响新生产线的产量和效率。
按照美国的补贴政策,要求搬迁过来的车企必须40%的电池材料来自本土或者其友好国家,这就使得奥迪等车企不得不放弃一些原有的欧洲老供应商。
据德国金属工会曝光,奥迪迁走后可能会顺带带走300多家配套供应商,不但会让欧洲五万多个工作岗位消失,还会造成整个欧洲产业空心化进程。
目前奔驰宝马虽没有对外宣传赴美建厂,但实际上已经有落地行动了。
对于正计划搬迁到美国的欧洲车企来说,若成功了,可能转型就成了,若失败了,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困境,要不怎么说这是一场豪赌呢。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小米、蔚来等迅速崛起,不仅在价格上极具竞争力,还在智能化、电动化技术上不断突破。
中国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 今年上半年3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销量增长了210%。
不难看出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度大幅提升,毕竟不管是智能化还是电池工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高端车型销量的增长,直接带来的是奔驰、宝马、奥迪等曾长期占据中国高端市场的国外品牌销量萎缩。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吧,宝马在中国的销量下滑了15.5%,奔驰更是直接下降超20%,奥迪就更不用说了,连续三个半年度销量都在下滑。
对德国车企而言,若放弃中国市场,不仅会失去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还可能被中国竞争对手反向“出海”,在欧洲本土市场遭遇更激烈的竞争。
就在奥迪宣布建厂当天,比亚迪在瑞典设立了第八个欧洲销售中心。当德国人还在为关税谈判争吵,中国车企已完成欧洲本土化布局。
其实,中国市场并非只有威胁,也可能是德国车企翻盘的关键。
首先,中国消费者对BBA(奔驰、宝马、奥迪)品牌仍有较强忠诚度,品牌溢价尚未完全消失。
如果德国车企能加速电动化转型,并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仍有机会夺回部分市场份额。
其次,中国市场的创新环境远超欧美。德国车企若加大在华研发投入,利用中国在人工智能、车联网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反而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例如,大众已与地平线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宝马也在中国设立数字化研发中心。
奥迪赴美的“46亿赌局”,看似是冲着美国补贴去的,实则是被中国车企逼得走投无路。美国市场虽能提供短期补贴和政策庇护,但想活得更久还是不能放弃中国市场。
这场赌局没有稳赢的选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当今全球汽车产业的洗牌中,谁轻视中国市场,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诺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