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热映 梳理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转变
发布时间:2025-08-17 14:48 浏览量:2
1905电影网专稿2025年暑期档,主旋律题材影片迎来了⼀次现象级的爆发。
申奥执导的《南京照相馆》凭借强劲的票房⾛势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夏天电影市场的最⼤亮点。截至发稿,该片暑期档期票房突破24亿元,已经超越此前由《八佰》保持的20.15亿票房成绩,刷新了内地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
另⼀部抗战题材影片《东极岛》,同样引发了广泛关注。《东极岛》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1942年浙江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感人故事。影片上映后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讨论热潮,不少观众表示“看哭了”、“热⾎沸腾”,引发了关于主旋律电影创新边界的讨论。
《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的热映标志着主旋律电影在暑期档取得了又一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发展,这⼀现象不仅反映出观众对高质量主旋律作品的强烈需求,也彰显出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转变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
叙事策略的创新
宏大叙事到平民视角的转变
主旋律电影的叙事风格正经历深刻的转型:从过往“全明星、大时代”式的宏大叙事,逐步转向“平民视角、小切口”叙事新范式。这⼀转变在近年来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早期的主旋律大片往往采用宏大叙事策略,聚焦重⼤历史事件和领袖人物,试图以史诗格局再现历史风云。例如2009年的《建国⼤业》汇聚了上百位明星,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风云变幻;2011年的《建党伟业》和2017年的《建军⼤业》延续了这⼀“全明星+⼤事件”的模式。
这些影片通过众多历史⼈物的群像塑造和重大战役的场面调度,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史诗感。然而,宏大叙事也存在⼀定局限,过去主旋律影片容易陷入“见事不见⼈”的窠臼,过于侧重历史进程而忽略了个体的情感和命运。观众在震撼于宏大场⾯的同时,有时难以真正代入其中,产生情感共鸣。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探索平民视角的叙事路径,将镜头对准普通人,以小见大折射时代主题。
这种转变在2019年前后尤为显著:例如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通过7个普通⼈与祖国大事件的小故事,以平民视角串联起新中国70年的辉煌历程;《中国机长》《攀登者》等影片也都从平凡人物切入,讲述非凡壮举背后的⼈性光辉。这些尝试表明,主旋律电影正逐渐摆脱对领袖和英雄的仰视式刻画,转⽽以平视的角度讲述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进⼊2025年,主旋律电影的平民转向更加自觉和鲜明。
《南京照相馆》和《东极岛》正是这⼀趋势的典型代表。《南京照相馆》聚焦南京大屠杀期间⼀个小照相馆里的普通市民群像,通过他们被迫冲洗日军暴行照片、并冒死保存证据的故事,折射出民族大义和历史真相的宏大主题。《东极岛》则以抗战时期⼀座偏远海岛上的渔民为主角,讲述他们在战⽕中挺⾝而出、拯救异国战俘的故事,从平民视⻆展现了人性光辉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两部影片都没有沿用传统主旋律片常见的领袖⼈物或大规模战争场面,而是选择普通⼈的命运作为切⼊点,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伟⼤。
为什么选择平民视角
平民叙事更能讲好主旋律故事
主旋律电影为何纷纷转向平民叙事?究其原因,在于平民视角为主旋律故事注入了更强大的情感共鸣、真实感和人性深度,从⽽使主流价值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首先,情感共鸣是主旋律影片打动观众的关键。
平民叙事由于聚焦普通⼈的悲欢离合,更容易引发观众的代⼊感和同理心。当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与自己相仿的普通对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往往会联想到自身经历,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南京照相馆》正是通过七个普通人的视角切⼊历史,触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观众在主角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在灾难中的遭遇,这种代入让他们更能理解和体会影片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相比之下,以往宏大叙事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有时让⼈感觉遥不可及,而平⺠英雄的喜怒哀乐更贴近观众,也更容易引起情感共振。
其次,真实感和可信度因平民叙事而大大增强。
普通人的故事往往更具生活质感和细节真实,观众更容易相信情节的合理性。主旋律影片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离不开“真实性”的支撑。当影片讲述的是普通⼈在现实情境下的选择,观众会觉得“这事儿可信,就像发生在身边”。
《南京照相馆》中,主人公们并非军人或英雄,而是手无寸铁的平⺠百姓,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犹豫和最终的觉醒都显得真实可信。他们有血有肉、会害怕会退缩,正因为这些“不完美” ,他们最终为守护真相而不惜牺牲的抉择才更显难能可贵、真实动人。这种平民英雄的塑造方式,避免了以往主旋律人物过于完美、高不可攀的弊病,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我们普通⼈也能做出的壮举”,从而对主旋律传递的价值观更加信服。
最后,平民叙事还拓宽了主旋律的表达边界,使主流价值的传递更加润物无声。当故事围绕普通⼈展开,主旋律影片可以更加从容地融合多元类型元素和艺术风格,而不必局限于严肃的说教模式。例如,《东极岛》虽然主题严肃,但在叙事上大胆尝试了悬疑、冒险等元素,以增强观赏性。这些创新尝试使主旋律电影更具艺术魅力和市场竞争力。
正如有研究指出的,新主流电影通过“类型叙事、多元类型融合、艺术创新、价值表达”等方式,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商业类型的结合。平民视角为主旋律提供了这样⼀个灵活的叙事平台,使其既能“顶天”——弘扬国家民族的主流价值,又能“立地”——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未来怎么拍
未来创作的多元方向与创新展望
主旋律电影的平民转向为这⼀类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展望未来,主旋律创作有望在题材、风格等方面进⼀步多元拓展,探索更多元化的叙事可能。
⾸先,在题材选择上将更加多元。主旋律不等于只有⾰命历史题材,未来的主旋律影⽚将在保持主流价值内核的同时,开拓更⼴阔的题材领域。这包括聚焦当代现实⽣活的作品,如反映扶贫攻坚、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主题的影片,通过普通人的奋斗故事来展现新时代风貌;也包括融⼊科幻、悬疑、体育等类型元素的主旋律作品,以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近年来的⼀些尝试已经初见端倪:例如《流浪地球》系列将主旋律的家国情怀融⼊科幻类型,开创了中国科幻主旋律的新路径;《夺冠》以体育竞技为载体 ,讲述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国际视野和⼈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主旋律创作的重要主题之⼀。
主旋律电影在强调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类共同价值的表达。《东极岛》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通过中国渔民救援英军战俘的故事,宣扬了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未来类似的主旋律作品可能会更多地涉及国际合作、人类共同挑战等题材,例如全球抗疫、环境保护、反恐合作等,以展现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的胸怀。
结语
总而言之,主旋律电影正站在⼀个新的起点上。
从《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可以看出,平民视角的叙事变革为这⼀类型带来了勃勃生机。未来的主旋律影片将更加贴近人民⽣活、回应时代关切,在题材和风格上不断推陈出新。我们有理由期待,主旋律电影能够继续以高质量的作品赢得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在可预见的将来,主旋律电影必将以更加多元、更具创新精神的姿态,继续陪伴观众、激励观众,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道永不褪色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