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辞职创业,全赖高考志愿没填好?

发布时间:2025-08-17 15:00  浏览量:2

最近有机会结识了七八个年过不惑的创业者。他们性格不同、爱好迥异,涉及的领域也大相径庭,但几乎所有人都拥有一条类似的故事线,那就是他们大学毕业后,在对口工作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被迫”选择中年创业。

有意思的是,他们一旦离开原来公司的樊笼,就彻底抛弃了原先的工作资源,拼搏在一条全新的赛道上,比如程序员成为独立策展人、建筑设计师做生命教练,或是大厂财务创办公益组织,这些全新的事业似乎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二十几年的专业训练都打了水漂。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和他们聊天,能从每个人身上听到独一无二的故事,但从表象往里追溯,会在庞杂纷乱的枝节中寻到一个共同的根,那就是高考填志愿时对未来的估计不足。

他们当中有的人读高中时,各科成绩平分秋色,填志愿时纯粹根据就业率选专业,不考虑内心喜好,结果进校后萌生悔意。这种只考虑实用性的选择往往带来不如意的后果,类似故事屡见不鲜,好像已经被说烂了。

然而,有些创业者即便在兴趣的驱动下填报志愿,却依然感到痛苦。有的因为缺乏对大学课程的了解,将高等教育直接想象成高中学习教程,喜欢语文的读中文系,对化学感兴趣的就选择化学系,上了大学才发现专业设置错综复杂,比自己想象的难很多。

还有一类创业者,非常享受大学生活,还读了硕士研究生,满怀期待地踏入社会,进入理想中的企业后,愕然发现工作内容只涉及专业的一小部分,偏偏还是自己不喜欢的那部分。

无论何种情况,他们为保住沉没成本,坚持做各种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以为可以凑合着过,但内心不安的火苗始终点燃着,越积越旺,直至烧成熊熊大火。

时隔多年,这些创业者们早已放弃追究填志愿时的利弊得失。他们在工作的痛苦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放下过往的包袱,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鼓起勇气上路。

钦佩他们的气魄之余,我不禁想一个问题,如果填志愿时能够多考虑各方面因素,是否会避免跌入一些显而易见的“坑”里?

和他们的交谈过程中,好几个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二十多年前网络还不发达,填志愿大都靠长辈的经验,不像现在什么信息都能在网上找到。”

确实,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付费或者免费的方式获得各种指导意见。不过,只有和这些“吃过亏”的人长谈之后,才能切身体会到综合考虑的重要性。

选热门行业的,可以不费力地查到产业的经济周期;选心仪专业的,能提前阅读相关教程。现在有些视频软件会放大学里的专业课,事先听一听,有助于自己更深入地了解课程;而对某些职业有所向往的学生们,除了从前辈们那里了解职场经验,还能在网络上观看职场真人秀,同时读到各行各业的光鲜和艰难。

话说回来,即便考虑周全,也不能保证选专业的绝对完美。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世上从来没有什么十全十美。多打听、多了解的目的与其说为了选个好专业,不如说是为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做好心理准备。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让自己对读大学有更清醒的认识,未尝不是坏事。

退一步讲,高考志愿没有填好,也未必就是坏事。我认识的这些中年创业者们,看上去另辟蹊径,和过去经历没有交集,其实他们在新尝试中也将各方面的能力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包括专业所学——这些都是在反复思量、权衡并有所实践后的发现。

说到底,填报高考志愿只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作者为上海企业职员)

• (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nfzmreaders@163.com)

潘叶

责编 温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