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 版图之枷:军事后勤视野下的明代国家兴亡》

发布时间:2025-05-17 18:41  浏览量:7

历史研究的深化,往往始于对固有范式的突破与视角的转换。在汗牛充栋的明史著述中,军事史研究长期聚焦于战役考据、将帅评骘与战略思想剖析,而支撑战争机器的深层肌理——军事后勤体系——却鲜见系统性阐释。本书的学术价值,恰在于将研究视野放至国家治理的“毛细血管”,通过剖析明代军事后勤体系的制度嬗变、技术困境与地缘博弈,揭示国家能力消长与政权兴替的内在逻辑。

二十世纪以降,黄仁宇、王毓铨等前辈学者已敏锐触及明代财政与军事的关联性,其关于漕运经济、军事屯田的研究为这一命题奠定根基。本书在继承实证传统的基础上,引入军事后勤学视角,对军粮来源、运输网络、战争消耗三大问题进行剖析,力图从军事后勤的角度阐释明代国家兴亡与疆域变迁背后的经济因素。

好的通识读物需是建立在原创研究的基础上,本书研究依托三类核心史料构建论证体系:其一,以《明实录》《度支奏议》为核心的官方文献,剖析国家顶层设计中的后勤战略思维;其二,结合明代文臣的文集奏议,探求制度设计的变化过程;其三,从明代边镇志书中的地方实践记录,揭示制度文本在军事实践中的变形与调适。这种多重证据链的互证,使研究既具宏观结构性,又不失微观实证性。

全书以明代国运起伏为轴线,分“开疆”“守土”“坍缩”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展开叙事。上篇点出军事后勤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重点指出明代军队在后勤问题上面临的困境和对策,以及朱元璋在征战天下过程中如何通过屯田、开中法等手段,从物资征集、存储和运输三方面构建明军后勤体系。中篇叙述了永乐北征后,明王朝的军事策略由攻转守,随之而来的是卫所屯田的兼并、开中法的毁坏、运输体系效率的退化以及后勤愈发依赖国家财政的银钱。下篇以明代辽东地区为突破口,演示了辽东一镇的后勤问题如何引发整个国家的财政问题,并最终引发了国家的崩溃。使“军事后勤能力影响国家命运”的命题获得立体化论证。

本书的进步意义,不仅在于系统介绍明代军事后勤的框架变化,亦在于其将焦点从典章制度的阐释转向其实践效能的分析,历史图景中曾被遮蔽的“制度成本”“行政损耗”等要素便显现出关键解释力。在国家治理的大命题下,明代军事后勤体系暴露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国家困境与制度惰性的冲突、边疆治理的成本控制等问题,折射出跨越时空的镜鉴价值。

真正的历史规律往往蛰伏于琐碎的数字与沉默的账册之间,这些看似枯燥的计量,实为叩问国家兴亡之门的密钥。本书能够独辟蹊径,以通俗的叙述方式,从后勤的视野分析明代疆域的扩张与收缩,有助于读者了解军事战争背后的其他线索,进而对明代的政治决策形成更理性的认识。

华林甫

2025年3月22日

作者: 赵旭腾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溯源

副标题: 军事后勤视野下的明代国家兴亡

出版年: 2025-4

作者简介


赵旭腾,1990年生,浙江淳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地理学硕士,目前就职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古籍地方文献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军事史,浙江沿革地理。著有《中国古兵阵》,参与《清史地图集》编绘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从军事后勤的视角探讨了明代疆域变迁与国家兴亡。军事和财政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命题,后勤补给体系既是国家财政能力的直接反映,更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明朝后勤物资筹备、仓储运输、战争消耗等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明朝不同时期军事能力与边防线的变迁。明朝开国,朱元璋精心谋划后勤补给线,推行军屯,辅以民屯、开中法,军粮充裕,故崇尚野战,多次大兵团征伐;仁宣时期,边防线受到后勤压力,逐步内迁;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彻底转入防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后勤能力不断降低,进入依托长城线进行治安战的阶段;明后期,万历三大征暴露了明军后勤运输能力和保障能力的不足;到了明末,明军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争,以及在西北、中原与农民军的战争,都因后勤线中断而惨败,明朝也因此灭亡。本书视角独特,史料丰富,有助于读者了解军事战争背后的其他线索,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明代军事史、财政史佳作。

目录

上篇开疆

第一章沉重的枷锁

生命线

吃饭不易

大明的难题

第二章时来天地皆同力

金陵王气

粮战饥战饱战

运筹帷幄之中

第三章南征北战有所依

步步为营

南下之路

各司其职

洪武之边

中篇 守土

第四章劳逸之间

永乐北征

转攻为守

土木之变

第五章再造“长城”

失河套

再造边墙

边军何所依

第六章美好的愿望

屯田宏愿

美梦破碎

开中之法

第七章江南与塞北

大运河

漕军

车轮下的大明

第八章长城之外

塞外风云

以和为贵

下篇 坍缩

第九章辽东

四战之地

辽镇粮饷

从卫所到家丁

第十章落日余晖

脆弱的平衡

最后的高歌

余音

第十一章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