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42岁女博士梁嘉,选择丁克却在中年反悔,努力7年终怀上3胞胎

发布时间:2025-05-18 11:00  浏览量:5

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外灯光通明,医生们在紧张地为一位高龄产妇实施剖宫产。

她因大出血已陷入昏迷,孩子也未满34周,三名儿科医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抢救新生儿。

这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这位产妇叫梁嘉,42岁,是一位博士生。

而她肚子里的,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单卵三胞胎

要知道,发生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的医学奇迹,同时也是产科最大的挑战。

高龄、多胎、共用一个胎盘,每一条生命都像悬在半空,可就在这种情况下,梁嘉选择了坚持。

不是一时冲动,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一次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承诺。

没有人知道,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前,她已经为成为母亲付出了多少。

十年前,她还坚定地说:“我不需要孩子。”

如今,她用七个小时的手术,三次濒临危险的怀孕旅程,换来了三个女儿的啼哭。

很多人都说,她改变了,可如果你听完她的故事,也许你会发现:

她并没有改变,她只是承担起了曾经选择所带来的角色与责任。

01 两次选择

梁嘉是个让无数父母羡慕的孩子,成绩优异、顺利读博,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女儿”。

而她自己,也沉醉在自由探索的人生中,不愿被婚姻和母职束缚。

她30岁那年,博士刚毕业风华正茂,遇见了同样理想主义的陈可。

两人相识、相恋、结婚,一切都在计划之外,却也顺理成章。

当别人问起孩子,她和丈夫异口同声:“我们要做丁克。”

在他们看来,人生还有太多未完成的事情,孩子不在优先级之内。

至于更大的梦想,也在不久后出现:双双获得了赴意大利留学的机会。

都三十了,不生孩子以后就晚了”,双方父母反对声此起彼伏。

但梁嘉不为所动,她认为人生不能被传统的“该做什么”所束缚。

于是,他们选择远行,留学、进修、攻博,一待就是七年。

2012年,梁嘉博士毕业归国,已然35岁的她与丈夫重聚,北京的生活重新开始

两人依旧相爱,工作稳定生活安稳,只是这份安稳,渐渐带来了一丝空虚。

晚上回家家里空荡荡的,朋友聚会时,孩子围绕膝前热闹非凡。

=梁嘉忽然发现,自己也会羡慕了,是年岁使人动摇,还是心境悄然变化?没人能说清。

她和丈夫第一次认真地谈论了“要不要试着要个孩子”,那一年她怀孕了。

短暂的欢喜之后,是更沉痛的失落,由于胚胎发育不全,保险起见只能流产。

第二次怀孕,孩子被诊断为染色体异常,在26周做了引产。

连续两次打击,父母心疼她的身体,丈夫也劝她放弃。

但梁嘉说:“既然我选择了尝试,那就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02 终于圆满

2019年,她第三次怀孕,这一次她万分小心,注重营养按时产检。

可医生却给出了另一个震撼的消息:“你怀的是单卵三胞胎。”

这意味着,她不仅要承担高龄产妇的风险,还必须面对三个孩子共用一个胎盘带来的并发症。

胎儿营养不均、早产、大出血,甚至母体生命危险。

“可以考虑减胎”,医生建议道。

但梁嘉犹豫再三,还是摇了摇头:“这是我努力了这么久得来的孩子,我不想放弃任何一个。”

于是,她一边调理身体,一边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肚子里是三个小生命争抢营养。

体外,是一个母亲在与时间赛跑。

在孕期34周,胎盘功能急剧下降,医院决定提前剖宫。

手术室里,梁嘉失血过多陷入昏迷,三个孩子出生时均出现窒息,靠医生急救才转危为安

术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不是“我怎么样”,反而很急切地问道:“孩子呢?都还好吗?”

看到这,我眼噙泪花,相信各位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的本能。

如今已经是2025年,三个孩子已经6岁

姐妹仨活泼健康,一个像爸爸一个像妈妈,还有一个调皮得让人哭笑不得。

梁嘉与陈可的朋友圈,早已不再提“丁克”二字,他们用行动证明了:

哪怕是曾经坚定的选择者,也能成为全情投入的承担者。

当初有人质疑梁嘉自私,现在回头看,她是少有的为每个选择都敢于负责的人

选择丁克时,她为理想奔赴异国他乡,不惧父母反对。

选择要孩子后,她三次怀孕经历两次流产,第三次还要以命相搏。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选择,但有值得敬重的承担。

03 写在最后

梁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简单却沉重的道理:

人生并非每一步都能预设周全,但每次选择之后都意味着一种角色切换,责任就是角色的边界。

你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子,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转变初衷。

可一旦你成为了妻子,成为了母亲,便请你尽职尽责、不逃不避

梁嘉没有因为曾经“丁克”标签,否定现在的“母亲”身份;

她更没有因为晚一步当妈而怨天尤人,而是用实际行动,完成对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承诺。

人生不是靠立场定义的,靠的是“选择”付出的程度来证明。

无论选择什么路,只要走上了,就请你走到底——因为选择容易,但承担才是大人真正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