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华坤:研究生教育应是解决未知问题为目标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5-05-18 13:37 浏览量:8
陶华坤:研究生教育应是解决未知问题为目标的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变得更加宽口径、通识化、跨学科,而更为精深的专业教育已经逐渐被上移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接受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只有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才能满足个体和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是国家发展能力的重要表征
研究生教育是创新创造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强国特征: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理念;高水平导师队伍。有科学精神、强烈使命感、责任感;瞄准科技前沿,有攻坚克难能力、勇攀高峰精神;有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卓越贡献;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1.高等教育发展重心逐步上移,研究生教育发展已成重中之重。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关键“结合部”,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研究生教育强国不仅是教育强国的核心组成部分,还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今天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明天国家竞争力的水平。我国研究生教育与联合国其他常任理事国等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任重道远!
2.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要引领社会。美国发布《前方的道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的报告,认为拥有前沿知识、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生人才是美国保持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并强调国家应当优先考虑培养创新人才,而研究生教育也应被视为国家创新策略的核心部分。在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国际校际的创新合作以及研究生的精准培养成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核心要素是较大的在学规模、合理的培养结构、优良的培养条件、卓越的培养质量、世界级的若干研究生教育“高地”。
3.我国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
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高水平导师和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就导师而言,从2022年全球前10万名学者名单来看,美国学者数为40220人,我国学者数为9045人,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研究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看,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研究人员数逐渐提升,2020年已达1585人,位列全球第45位,但与排名前15位的教育强国的平均水平5641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在于质量,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在于创新。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二、研究生教育应是解决未知问题为目标的教育
人类教育的一个最大困境,就在于无法预知谁是下一个爱因斯坦。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以解决未知问题为目标,能够促使研究生深入探索知识的边界,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
“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是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目标。尽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是高校的优势和特长所在,但是在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上,博士生仍需努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要突出职业导向与实践能力。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水平研究型高校,通过完善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培养方案、加强科教融合等,探索从基础教育至博士后阶段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灵活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设置,增强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支撑力。
2.导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
英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斯特拉特说“学问不能和财富相比,它是绝对不可以自私的。”研究生导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博士率不高方面。已有研究结果显示,我国“985工程”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均值为73.82%,普通地方高校这一比例仅为14.04%。相比之下,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博士率均处于极高水平。其中,美国研究型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教师博士率就基本达到100%。因此,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的博士率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3.学术共同体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最大。
研究生教育是学习者和研究者角色兼顾的教育。课程学习、研究训练以及实践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素,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末,更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级教育的核心标识。博士研究生应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学术博士的原创性发现可以支持应用创新,而专业博士来自于实践问题的理论深化或实践反思的新理论构建也同样会丰富学术理论体系。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科研、学习和实践的连接,学术共同体是研究生教育内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象牙塔精神:图书馆精神和实验室精神
高水平人才应具备前瞻性战略思维。研究生要乐于坐在图书馆、钻进实验室。高效学习过程是遵循“博-专-博”程序;创造过程“整体-部分-整体”。研究生精神,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精神”继承创新。创新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有思维,创新需要多种思维。
1.“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工程,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当发挥好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研究生教育主力军。深化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厘清定位、摸清短板、锐意改革、务求实效,寻求新突破。
2.本科是“学矿”,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探矿”。
对博士而言,研也不尽相同,对于理科基础学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于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对于工科技术型博士,研在于突破关键性技术、颠覆性技术,以及复杂性综合技术的创新研究。而对于工科工程博士,研瞄准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更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对硕士而言,部分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要培养颠覆性、创新性思维方式,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升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为进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专业学位硕士要强调专业动手能力,注重多学科交叉,要成为大领域的行家里手,能够提供技术方案的领军人才。
3.大学的基本和第一任务是科学研究。
研究生教育是源头活水。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能力。一个成人竞争的社会才有活力。突破“卡脖子”问题,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要深刻认识到,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担当、大格局。放眼世界、立足世界、走向世界。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代表的是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竞争舞台是国际舞台,对手是全世界的顶级高校。在这样的竞争中胜出的强者才是真正的强者,争得的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要深刻认识到“卡脖子”,表面上看卡的是技术、是创新,根本上卡的是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水平高、地位高,他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 上一篇:图生视频
- 下一篇:如果给你一张人物头像,生成有趣味的图生视频的提示词50条